清明
清明
在我们鲁西南地区,有“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的说法,这清明节自然就成了一个被雨水和泪水泡透了的日子。这一天,大凡失了亲人的,都要满怀悲伤来到亲人墓前,流着泪点燃大把大把的纸钱,口中念念有词,数落亲人会过了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这下一定要收好银子收好钱,该买啥的买啥,拣好的吃,拣好的穿,别太委屈了自己,然后就是放声哭诉,好像一年的泪水都集中到了这一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烟雨锁重楼,一路伤魂陌上游。”倘若赶上雨天,雨如泪,泪如雨,凄凄切切,怎不叫人断肠断魂!
在我们农村,即使到了今天这个年代,大家依然称清明为寒食。其实清明与寒食是两码事,只不过年代久了,大家过习惯了,就把两个节日过成了一个,这清明与寒食也就成了一个节上的两个称谓。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前后共十五天,期间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有春和景明之美和心旷神怡之妙,谓之清明不但恰如其分,更是美妙无比。至于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吃前一天备好的寒冷食物,原因很简单,就是寒食这天家家户户禁忌烟火,为的是纪念那位割股救主的介子推先生。“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人便是至忠至义的介子推先生。
清明也好,寒食也好,因为上坟祭祀的原因,在众人心目中,这日子便沾染了太多的阴气,于是就生出了诸多忌讳。像结婚、开业、奠基这些喜庆之事,自然是要避开的。人之往来,除了一些没了父母的苦命女人要回娘家祭祀外,一般的走亲访友,包括看望病人在内,也都没谁选在这两天,只怕给人家带来晦气,落个搭了东西不讨好的尴尬。有公干的,能推即推,确实推不开的,就打个电话安排一下,一般不上门讨个不快。也有粗心大意的,大大咧咧突然造访,主家一般会摆出一两个理由,绝不会留你在家里用餐,有心直口快的,一两句话便会让你长了记性。
毕竟打小在乡下老家生活,我对寒食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就是从未和伤感连到一块,所有的只是这样那样的乐趣。小时候,我对寒食的印象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寒食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折来嫩绿嫩绿的柳条插在门上,至于原因,大都说不出个一二三,只是从庄东头到庄西头调侃似的传唱“寒食不插柳,死了变个狗”,虽然没谁信以为真,但私下里难免疙疙瘩瘩,不由自主地撇来几枝插在门旁,心里清静了许多。第二,就是寒食当天的早晨,我们都要跟着老师去村东祭扫烈士墓,听老支书或校长讲述烈士的英勇事迹,尽管讲得干干巴巴,但同学们都会争相流泪,有挤不出泪的,就用手背在眼上揉个不停,只把眼睛揉得通红,好像受了十二分的感动。(心灵驿站 www.fox2008.cn)回到家里,每人还要写一篇主题作文,结尾处都要表表决心,话说得刚刚的,句句都像豪言壮语。第三就是寒食当天的早饭,虽然名为寒食,但很少有人真的禁了烟火。这顿饭虽然与春节、元宵节无法相提并论,但比平常是改善了不少,一般家庭都会包顿饺子让孩子们解解馋。想想那顿饭,一把又鲜又嫩的韭菜,一锅底金黄金黄的鸡蛋面糊,剁碎掺匀,再滴上几滴香油,不等包成饺子下锅,那种美味早已勾出了我们的馋虫。当然,这顿饭最让人盼望也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水煮鸡蛋了,条件好的每个孩子还可以分得一枚鹅蛋。大家吃饱喝足之后,就央求大人用过年剩下的大红纸把鸡蛋、鹅蛋染得通红,在上学路上相互炫耀,有的两两相碰,看看谁的皮硬,被碰破的自然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半点兴致,完好无损的自然像过五关斩六将的勇士,嗷嗷叫着寻找下一个对手去了,直到自己也败下阵来。除此以外,清明节再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像“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事,像“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的游戏,都是春天的故事,而非清明特产。
杜牧的一首《清明》,把一个寻常节日写得如诗如画。纷纷雨中,行人匆匆泪沾襟,写的是一种凄美;杏花香里,牧童遥指酒旗飘,画的是一种清丽。在清明的舞台上,伤心自有泪涟涟,于逝者是一种怀念,于生者是一种激励,人生便有了接力,美德便有了传承。伤心之外,大家自然不会冷落了这片春光,或一人漫步,或两两相伴,或扶老携幼,或三五成群,都无拘无束地融入到自然之中,一任清风拂面,一任花香扑鼻,一任童音悦耳,一任新燕入帘,哪有不迷不醉之理?
清明是一首诗,让人永远都读不够。
清明是一幅画,让人永远都品不透。
清明是一部厚书,让人念念不忘,读者这页,回味着前页,更期盼着下页,而非年年此日只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