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戏台
乡村戏台
回到故乡过春节,和朋友闲聊文艺,无意中勾起了我对乡村戏台的怀念和追忆。谁都需要一根细线串起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温情与关爱,这强韧的细线就是文化。而在乡村缠绕这种文化细线的轴则是戏台,随着历史的变迁,乡村戏台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农耕时代,村民们常年累月地劳作没有什么好的休闲和去处,弄台戏看看就是十分奢侈了,于是戏台就应运而生。戏台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总是很显赫地坐落在村庄的中央。一个村庄有神庙必有戏台,甚至戏台能与庙宇的主殿相媲美,戏台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个娱乐场所。戏台是与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据记载,戏台始于汉,普及于宋,盛行于明清,北宋时,戏台叫“午亭”、“乐楼”,有的地方亦称之为“勾栏”、“瓦舍”、“乐棚”。古戏台本身除了演戏功能之外,还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品,其建筑、装饰、布局都别有一番风味。辛弃疾有词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午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生旦净丑,百味人生,戏里戏外,悲欢离合。戏台可以催发乡村从荒诞的梦中醒来,亦可引领乡村在更美丽的梦中沉浸。乡村祭灶拜神时戏台上的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走向衰败,消逝。破旧的祠堂,飞檐走壁的民居成了麻雀的乐园。老戏台早已难觅踪影。
乡村的戏台曾给人们带来过无尽的欢乐和希望,对于传承乡土文化,慰籍精神心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当农忙结束,或逢年过节,(心灵驿站 www.fox2008.cn)村民们会把开台唱戏当作自己的脸面和村庄的荣耀,一处演戏,方圆十里的村民总会赶来凑热闹,人们内三层外三层,勾肩搭背,前呼后拥把戏台围得个水泄不通,看戏人有的蹲着,有的坐着,也有的站着,靠近戏台的树上、房顶也都爬满了顽皮的小孩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接地气的草根戏班,原汁原味的地方唱腔,着实令戏迷们为之倾倒。台上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台下是男女老少芸芸众生,演戏人精益求精演得唯妙唯肖,看戏人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台上演员声泪俱下,台下观众也跟着哭鼻子抹眼泪,把人们莫名其妙地带进悲剧的氛围中。演到精采动人处,又会引起满堂喝采哄堂大笑。一些初具文艺细胞、略懂戏剧知识的人,则在台下指手划脚,品头论足。有些年青后生看戏是晃子,谈情说爱是真意,眉来眼去目送秋波,互相调情,忍耐不住就悄悄溜出场地,找个合适的地方去疯野。那些风花雪月的流言往事暗暗诉说着青年男女风华正茂的时光。
沙士比亚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戏如人生,选的都是最精彩的部分。人生如戏,留的又多是些淡然的细节。村民倘洋在悠扬的琴声里,思绪翻飞遐想无垠,感受生活情趣,追忆逝去的年华,憧景美好的未来。历史的幽微,现实的印痕,未来的探询,一切都在戏台上。能在戏台上挥舞水袖,扭动腰肢,在家乡也算上得了台面的人了。演员演到极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前世,而前世演过的跌宕起伏的大戏今世却不知是戏,还是依旧在演绎自己?台下观众往往看得如痴如醉,可为《四郎探母》里历史缝隙中的杨四郎哭;也可为《牙痕记》里孤儿寡母悲;可为《秦香莲》里的包龙图笑;也可为《窦娥冤》里的贪官奸臣恨。曲终人散后,留下一地的烟蒂和果壳,不过人们却在这短暂的时光里,过了一把戏瘾,度过了美好的瞬间。
时光易逝,岁月留痕。该消逝的东西无法挽回,乡村戏台已渐行渐远,别了-乡村戏台!取而代之的是剧场、会堂、影剧院,以及送戏下乡。好在许多美好的东西已演变成了戏剧财富,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霸王别姬、杨门女将、贵妃醉酒、王宝钏守寒窑等等。人们也能从这些传统剧目中,找回乡村戏台的情韵和久违的乡情、乡音、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