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岂能“圈养”?
教育孩子岂能“圈养”?
星期天,邻居家的小男孩来我家串门,问我:“叔叔,稻穗是什么?”我一听愣了,心想:“二年级的孩子,怎么连稻穗都不认识?何况还是农村的孩子?”我对他说:“稻穗是水稻结出的果实,我们吃的大米就是用稻子加工而来的。”他听后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
据调查,孩子不认识农作物,不知道农作物播种、收获的季节,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农村孩子的生活除了做作业,就是看电视、玩游戏,家长到田里劳作,也从不让孩子去帮忙。而城里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在学校,孩子们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学校也从不敢组织孩子进行校外的实践活动。孩子几乎和大自然隔绝了,没有了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自然也就丧失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呜呼!我小的时候上学课不多,作业也少,只要不上学,整天都在田里、湖里玩耍,逮鱼、摸虾、戏水,或者帮助父母耕种、收割,或者剜野菜、放牛、放驴。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和小伙伴儿们很自然地就认识了各种野花野草,学会了各种农耕技艺,练就了各种生存的本领。那时的日子虽然苦,但是生活是充实的、快乐的。很多童年的趣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如果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属于“放养”,那么,现在的孩子就是被“圈养”了。“放养”突出的是一个“放”字,即放手让孩子到广阔的空间去,在实践中接受锻炼,习养性情。而“圈养”注重的是一个“圈”字,即把孩子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驯养。一字之差,效果迥异,一个是开放的,一个是封闭的,一个是活泼的,一个是呆板的。虽然,小时候我们的老师、父母并不一定懂得多少育人的理念,但是,那时的教育显然更契合孩子的天性。
为什么时代进步了,教育反而落后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选拔性的,学生只要考出了高分,就能上好的学校,也就能找到好工作,就会有好的未来。在这样的体制下,学校、家庭就会以此为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把孩子“圈养”在家庭和学校,用书本的知识、大量的习题“喂养”孩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按理说,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教育理念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然而,很多学校紧跟“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随“棒”起舞,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工厂流水线作业的形式,用一定的模型,把孩子制作成学校、家长希望的那样的所谓“优质”的产品。而家长也紧随学校挥舞的大旗,硬逼着孩子参加补习班、辅导班。孩子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着,在学校、家庭双重的“圈养”中,迷失在童年、少年的天空。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面对的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生命向往自由,渴望有广阔的空间展翅翱翔。学校、家庭作为学生生命栖息的场所,理应为孩子的幸福成长搭建坚实的舞台,让孩子曼妙的姿态恣意绽放,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拥有一段美妙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