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十二节)

作者:佚名 字数:1617 阅读:23 更新时间:2016/06/09

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十二节)

第十一节:孔子的自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他从小就虚心好学,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经过刻苦钻研,他终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治国理念,他曾周游列国,为各国国君介绍自己的治国思想,但都不被接受,因此他始终没有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后虽被尊为“国老”,但仍未得到重用。孔子很懂得如何处世,官场失意,他就转移人生方向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也不再求仕,转而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他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40多年,在我国教育史上,他的影响最为深远。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得意门生72人。比较出名的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羽聚等。在聚徒讲学的时候,某天有位鲁国的大夫前来拜访孔子。谈话间,这位大夫问孔子说:“听说先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收了许多门徒,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那么请问先生您的学生颜回的优点在哪呢?”孔子回答道:“颜回是个仁爱又聪明的人,我自叹比不上他。”那人接着又问道:“那子贡有何长处呢?”孔子回答说:“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我虽为他的老师,但也比不上他。”那人停了停又问道:“那您如何评价您的学生子路呢?”孔子回答说:“他勇敢刚猛,这点我也比不上他。”这人便又问:“照先生的说法,这三人都在很多方面优于先生,那为何还要跟随先生学习,听从先生的教诲呢?”孔子听后静静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是这样的。我不仅有仁爱之心而且也有严厉之时;需要的场合我会能言善辩,不适宜的场合我会言语钝拙,保持沉默;有时我表现得很勇敢,有时我就表现得胆怯。其实人生中我们都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场合和环境,只有灵活处世,才能应付自如。上面您提到的三人,各有自己所长,我单方面皆不如他们。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我的辩证处世为人之道。所以会跟随我学习,听从我的教诲啊!”那人听罢,连连点头称是。
  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人世的态度。如果不能“则仕”,那么其他方面也可以发挥我们的用武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灵活应对,懂得辩证的转变态度和方式。孔子还在为自己的学生传授为人处世之道时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处世之道的辩证态度。因为处世之道是在出世的实践中得到的。在人与人交往中,我们了解别人,别人也在了解我们,这是辩证的,互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兴趣、性格等方面因素,我们的交流往往会不符合他人的本意,但我们要懂得宽容,宽容自己,也宽容他人。孔子以自己的处世法则、学问和德行深得学生们的爱戴。他在73岁那年病死,他逝世后其弟子们十分悲痛,他们在他的坟前搭棚住了3年表示哀悼,子贡甚至一共住了6年,以纪念和领悟先师的教诲。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十一节) 下一篇: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十三节)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