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二十节)
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二十节)
第二十节:猗顿求计陶朱公成富贾
猗顿的名字原来并不叫猗顿,因其发迹之地以前称为“猗”地,故名猗顿。他生于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卒年不详。原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贫寒书生,因生活实在清苦,便想以经商致富。开始时他勤劳地在田里耕作,一年忙到头,却仍苦于不能饱腹,于是转行开始养蚕,但挣的钱少得连衣服都买不起。他认识到自己是没有找到能致富的门路,便奔走天涯,寻求致富之路。后来他听说居住在“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地的陶朱公(范蠡),原来是在越王勾践手下做官,后弃官从商,很快便“三至千金”,富比王侯。于是猗顿便来“陶”地求教于陶朱公。谁知猗顿第一次去拜访陶朱公就吃了闭门羹,原来陶朱公因不想见客才隐居于此。改天他又前去拜访,仍然失望而归。当他第三次前去拜访时,陶朱公被他的执著打动了,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为他分析了以前其经商失败的原因:鲁地洙水、泗水以北地区,人多地少,没有山林水泽资源,又屡遭水旱灾害,种地自然得不偿失,饱腹都非常困难,还谈何致富?最后还指点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牛字“柠”音zi指雌性牲畜,“五柠”是指雌性牛、马、猪、羊、驴)”。意思是叫他经营畜牧业。陶朱公是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雌性牛羊,以便渐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这对于还很贫穷的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猗顿听了陶朱公的指点后茅塞顿开。但鲁国并不适宜搞畜牧业,为了早日致富,猗顿离开鲁国四处漂泊。有一天他来到古郇国(现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看到峨岷岭下水草茂盛,土地肥沃,尤其是猗氏县南20里处的对泽(今临猗王寮村西),为一片面积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景色宜人,可谓是放牧的理想场所。他就在对泽附近定居下来,开始了他的养殖业,“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倒羊圈墙。”“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就猪羊满圈,骡马成群,开始富甲一方,但他没有小富即安,在畜牧业取得成功后,他又开始大兴三园(杏园、桃园、桑园),发展果业和养蚕业。猗顿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商人,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他又把目光投向盐池,开始从事盐池的生产和贸易。运城地区的盐业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条山下的盐湖,这一带生产的盐被称为“河东池盐”或“潞盐”。非常有名,《左传》中称其为“国之宝”。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卷一说:河东池盐为“池水浇晒之盐可直(接)食用。不须涑治,自成颗粒。”即将池水浇在地上,经风吹日晒后即可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又因为河东池盐为天然之物,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猗顿便不断扩大池盐的生产与销售规模,至盛时,其活动范围“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已达百余里之遥。在经营盐业的同时,猗顿又涉足珠宝业,并成为一位有名的珠宝鉴赏家,从中获利亦不少。经过十年苦心经营,猗顿的财富已“其息不可计,财拟王公”,成了当时驰名天下的大商贾,和陶朱公齐名,被后世称为“陶猗之富”。他常身着华丽的服装,出入有装饰豪华的马车,并且能往来于诸侯宫廷之中,已然是一大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