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三十三节)
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三十三节)
第三十三节:公孙仪不吃赠鱼好做官
公孙仪是战国时代鲁穆公手下的丞相,治国有方,为官清廉。在饮食方面,他嗜好吃鱼,于是鲁国的官员都争着买鱼送给他,以求巴结他,但公孙仪却从不接受。公孙仪的弟弟见他这么做很是不解,就问他:“你那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这免费送上门来的鱼和你买的一样鲜,你到底为什么不吃呢?”公孙仪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因为一旦接受别人送的鱼,必然要照人家的意愿去办事,那就将违法乱纪。犯了法,就会被罢免宰相的职务。一旦丢了官,虽然想吃鱼,又有谁再给我送呢?不接受别人的鱼,就可以免于被罢相,虽然没有白拿鱼,却能长久地自己去买鱼吃。”他的弟弟听了觉得在理,十分佩服哥哥的为人和为官之道,便也时时地向哥哥学习。公孙仪的这番话,于我们的今天仍是大有裨益,都说用了别人的东西手短,吃了别人的东西嘴短,公孙仪要是吃了别人的鱼,那么以后做事情可能就得向着别人,这对他做官是不利的,搞不好会因做错事而丢了官,所以还不如自己买鱼来得好。试想一下,公孙仪“嗜鱼”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为什么要等他“相鲁”之后才有“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呢?想来自然不可能是他“相鲁”之后鲁国的鱼突然变多了,也不会是大家的思想境界突然提高了。而是因为相鲁之后的公孙仪手中有了权力,只有这强大的权力才能驱使和诱惑举国争相献鱼。其实以他的职位,别说是“嗜”鱼,即使他“嗜”金银,争相来献的人也都不会少。但我们也应该做到,这些人也不会把“鱼”或金银白白送人,他们指望的是能从吃鱼的人手里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也正是自古以来一切权钱交易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为人处世,考虑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像公孙仪一样想得长远,急功近利的态度是绝对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