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话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第十七节)
历史趣话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第十七节)
第十七节:杨逸治光州一心为民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杨逸在29岁时就被魏庄帝授任为吏部郎中、平西将军、南秦州(今甘肃东南部及陕西部分地区)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如此年轻就委以重任并身兼数职,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耀了。此后,他又被调任平东将军、光州(今山东莱州)刺史。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年轻气盛的杨逸决心在刺史任上大干一番。为治理光州他可谓煞费苦心,不辞劳苦,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杨逸集中全力处理事关百姓生计的大事,为办理公务,他日夜操劳,夜不安寝食不甘味,以求安定民心稳定秩序。最难得之处是他能放下刺吏的官架子,时常到百姓中视察抚慰。杨逸深深知道,要想天下太平,必须争取民心,而要想获得民心,必须体察人民疾苦,从点滴做起。因此,每当州中有人被征召从军,他一定要亲自送行,有时风吹日晒有时雪飘雨狂,许多人都坚持不住,他却毫无倦意。杨逸也深知治政、治军要讲究宽猛相济、恩威并施。他关爱百姓,又法令严明,恶徒狂贼都不敢在州中惹是生非,全州境内一时成了太平世界。杨逸最痛恨那些奸诈的豪强和匪首,于是在州中四处布下耳目,随时监督,稍有动静就立即剪除。他以严格的纪律约束部属,手下的官吏士兵到下面办事,都自带口粮。如有人摆下饭菜招待,即使在密室,也不敢答应,如果询问他们原因,都说杨逸有千里眼明察秋毫,哪个做了错事都不能瞒得过。杨逸刚上任时,光州因连年灾荒,当时粮食奇缺,饿死了很多人,杨逸见到这种情景心急如焚,决定开仓放粮赈灾,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可管粮的官吏惧怕私用国库存粮会招致大祸,坚决不同意。杨逸也明白不经上奏批准擅自发粮,如果朝廷怪罪将会有生命危险。可是要按常规向皇上请奏等待批答,文书往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知又要饿死多少百姓。于是他决心这次宁可受罪也要开仓放粮,就对手下人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开仓放粮由我而定,责任也由我一人担当,即使获罪,我也心甘情愿,死而无憾,与他人没有关系!”随即果断下令开仓,将粟米发给了饱受饥饿煎熬的百姓。然后,杨逸马上写好奏章,向朝廷申说详情。奏章送到朝中,庄帝与群臣谈论起这件事情来,以右仆射元罗为首的大臣认为国库储粮不可轻易动用,杨逸之请,应予驳回。其他大臣则认为情势紧急,应贷粮二万。最后庄帝恩准二万。杨逸放粮后,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幼病残者仍难活命,他便派人在州门口摆上大锅煮粥施舍给这些人,使之不致饿死。杨逸的这一举动,无异于雪里送炭,解民于倒悬,那些即将饿死而因杨逸及时赈济终于活了下来的百姓竟然数以万计,庄帝闻听事情本末,也以为处置得宜而连连称赞。后来,杨逸惨遭家祸,不幸被人杀害,死时年仅32岁。全州上下的士吏百姓,听到凶讯后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般悲哀,城镇村落都摆斋设祭,追悼这位年轻有爱心的刺史,人们竟然为他祭奠了一个月。杨逸一心为百姓着想,为救饥民,不怕承担罪责,自作主张开仓赈济灾民,真是难能可贵。一个冒着生命危险,给百姓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人,人们又怎么会不打心底里爱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