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和他的学生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24 |
|
上一篇 【目 录】 |
|
|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同现代的“先生”差不多。古代人往往一开口就向对方叫声“子”,就是这个意思。后人把先秦的学者、思想家叫做“先秦诸子”,等于说:秦以前的诸位先生。“夫子”又进了一层。“夫”是“大夫”,“大夫”加上“先生”,这个称呼表示对方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孔子做过大夫,他的学生常常叫他“夫子”。二千多年来,人们也常常习惯地叫他孔夫子。 孔子到底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应该肯定还是否定,近几十年来,争论很多。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同意把孔子看做一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孔子一生的事迹。 孔子的孔,是“氏”不是“姓”。西周初年,商朝的贵族微子受封做宋国的国君。微子的后人中有一支后来叫做孔氏。春秋初期,在宋国的一次政变中,孔家的一个贵族被人杀害,后人逃到鲁国,做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做陬(zou)邑(现在的山东曲阜东南)的宰,是个地位不高的小官。叔梁纥是个大力士。公元前五六三年,鲁军跟晋军攻偪(逼)阳(现在的山东枣庄旧峄县南)。诸侯军一部分冲进城门,偪阳人放下闸门,想把这部分人困在城内,全部消灭。叔梁纥抢步上前,双手托住闸门,硬是把它顶住,让进城的兵士安全撤出。 十二年后,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他生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叫丘,字仲尼。陬邑就算他的籍贯。孔子生后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孔子小时候跟着年纪轻轻的母亲颜氏生活,家境很是清苦。 那时的鲁国,国君的地位低微,实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季氏三家大贵族手里。他们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子孙,合称三桓。三家之中,季孙氏的权力最大。季孙氏有个家臣阳虎,更是神气得厉害。有一次,季氏设宴待士,少年孔子刚进门,阳虎看他不起,说:“季氏设宴待士,不请你这洋的人。,孔子只得一声不响地退了出去。“士”,由于当时文武还没有完全分家,基本上是武士。照阳虎的眼光看,孔子该不象个武士,是个文弱少年了。实则不然,古书上说孔子是个高个子,身材比一般人高大。阳虎是嫌他寒酸,不是嫌他文弱。孔子在逆境中努力学习,后来他自己说“十五而志于学”,可见他十五岁已立志向学了。他早在小时候做游戏,就模仿成年人举行各种典礼的样子。十七岁时,已有懂得“礼”的名气。周朝人讲的“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公私活动的各种规矩等等,简直无所不包。鲁国是礼仪文物最完备的地方,孔子尽管贫寒,总是一个贵族,可以看到点东西,有学习的条件。 有一次,他进了鲁国的宗庙,看得很仔细,每件事都详细地向人请教。因此,他积累了很多学问。 孔子成年后,开头只当低级官员。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很称职,做管仓库的吏,进出的物资从来没有短缺;做牧人的头目,家畜繁殖得很多。关于“礼”的知识,也给他提供生活的出路。贵族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照一定的礼仪,他们自己却不一定熟悉那些复杂的规矩。这样,每逢有事,如婚丧喜庆之类,便需要请一位懂礼的行家来指挥各项活动。这种行家的名称叫“儒”。以后孔子招收学生,开创一个学派,就叫做儒家。 孔子招收弟子,传授学问,大约从三十岁光景开始。我国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孔子是最早的一个。孔子以前,当然也有人做教育工作,不过他们是奴隶制国家里的官吏,专门训教贵族子弟。孔子是私人讲学,并不限于贵族子弟,只要你能来,他就肯收。这种专职教育工作者,孔子以前,还不曾有过。 孔门弟子,据说前后共有三千人之多。三千不见得是个确数,只是极言其多。以后我们讲战国四公子,每人都有三千门客,世界上哪有这样凑巧的事情,弄来弄去,总是三千。这是一祥的道理。 孔子教学生学什么呢? 当时一个贵族应当掌握的知识总称六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御是驾马车,在车战的时代是每一个贵族必须学会的本领。相传孔子整理过诗、书。诗可以念,配上音乐就可以唱。春秋时列国贵族往来,往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念(或者唱)一首诗(主要是现成的诗,自己临时才创作的很少见),用来表示自己的观点。所以孔于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说:临时开不出口,不晓得念什么诗好,就不象个有教养的人。“书”就是历史,孔子不但重视历代的“书”,而且动手修订包括近现代史的鲁国的国史《春秋》。 除了这些现成的知识以外,孔子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传播自己的思想。现存的《论语》一书就是孔子和学生对话的记录。 孔子的言论有两条常常受到现代人的批判。这两条: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是不赞成学生学劳动生产的知识。 前一条是对齐景公问政的答复。人们常说这是孔子的保守主义观点。不错,孔子是希望保存旧的社会秩序的,但他这八个字里也包含着气愤和感慨。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父亲见儿媳妇貌美据为己有的,如卫宣公;有儿子包围国宫,逼老子自杀的,如楚穆王……其余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的,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举出一批。孔子对于这种*的清形,深恶痛绝,才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国家才能安定,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后一条是回答学生樊迟的话。孔子说你要学农业生产知识,应该去问老农。我们知道,在学校里传授农业生产知识,是近代才有的事。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不会向孔子提出这样的要求了。 孔子的思想有许多积极的东西。 他的中心是“仁”,对“仁”作过多次解释,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说:仁者爱人。这句话毋须解释。另一次说,克己复礼。“克己”就是抑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就是合于礼。各时代的“礼”当然不同,但个人不能任意放纵一己的欲望,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不需要孔子时的礼,但仍然可以从他的话中吸取教益。 春秋时出现一种对鬼神抱怀疑态度的观点,这是进步思想。孔子从来不跟学生讲鬼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主张要做到“足食足兵”,就是发展经济,加强国防。两者之中,如果一定要放弃一面,那就只能放弃“足兵”。他还说:“取信于民”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这个观点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他在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上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如“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等等,这里就不细说了。孔子并不想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很希望实行他的理想。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他似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公元前五○一年,他在鲁国做中都宰。以后又做过司空(管工程的官),一直做到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的官)。其时,三桓都有自己的“都”,“都”的长官叫“宰”。做宰的人掌握着土地和人民,对三桓就不十分听话。孔子和他的学生做季氏宰的子路乘机提出“堕三都”(拆毁三家的都的城墙)的计划。孔子和子路的目的在削弱三桓,提高国君的威权。三桓同意这个计划是因为不放心自己的家臣。叔孙氏拆毁了他的都的城墙。季孙氏的都在费(现在的山东费县北),费宰公山不狃不服从命令,发动武装叛乱,经过一场恶战,才被*下去。孟孙氏的成(现在的宁阳北)宰同主君讲拆城只对公室有利,孟孙氏便拒绝执行这个计划。 “堕三都”半途而废,孔子也只得离开了鲁国。这时是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五十四岁(虚岁,古书上都照虚岁计算)。孔子先到卫国,后来又到过宋、陈等国,仍回卫国,又历经陈、蔡、越、卫,到六十八岁,才回鲁国。他的许多弟子跟着他周游列国,有些人也在鲁、卫等国做官。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去世。 他的弟子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我们排几位出来,略作介绍。看看孔门有哪些人物。 颜回(公元前五二一年——前四九○年),字子渊。住在陋巷之中,一箪(dan,竹篮)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孔子最赏识这个学生。 仲由(公元前五四二年——前四八○年),字子路。有勇力,是个直性汉子。他对老师的言行有怀疑时,能爽快地提出疑问。孔子很赞赏他,说穿件破袍子与披着狐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不以为耻,他是做得到的。后来他在卫大夫孔悝(kui)手下当邑宰,在一次内讧中,尽忠职守,苦战而死。 端木赐(公元前五二○年——?),字子贡,卫国人。他经商发了大财,孔子对这点不大满意。他曾游说齐、吴、越、晋多国,劝吴攻齐,使鲁免受齐的攻击。他的言行已有战国游士的风气。 言偃(公元前五○六年——?),字子游,吴国人。他在鲁国做武城宰,注意兴学。孔子经过武城,听到弦歌的声音,同他开玩笑,说这象是用杀牛刀宰鸡。子游说:“我听夫子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颇为欣赏。弦歌是习礼作乐时的声音,孔门重视音乐教育,在这里也表现得很清楚。 卜商(公元前五○七年一?),字子夏,卫国人。战国初年,魏文侯尊他为师。 曾参(公元前五○五年——前四三六年),字子舆。他主张“一日三省吾身”(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三次自我检查)。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公元前四八三年——前四○二年)是曾参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就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 |
欧阳修快马追字 王羲之苦练书法 历史“破鞋”第一人:哥哥竟… 高欢的老婆为何被称为“九龙… 言而无信君王,终惨死 狄仁杰不同寻常的晚年 袁世凯与明成皇后姐妹的风流… 武则天200
|
上一篇 【目 录】 |
我是会员:会员投稿 我不是会员:匿名投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