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16
潮汕民俗大典16
在传统的中国人的眼中,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土地可以传子及孙、福荫后代。而潮汕平原从清末以来,就是地少人多,所以潮汕农民把土地视为生命,甚至比生命更为重要。因此,潮汕农民十分注重精耕细作、间种套种,以期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这就是所谓的“种田如绣花”,这种精细的耕作方式使他们获得了“全国第一个亩产千斤县”和“第一个亩产吨谷县”的称号,同时潮汕农民善于耕作的名声在外,20世纪60—70年代,潮汕农业技术员(潮汕老农)曾经被输送到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去指导农业生产。另外,潮汕农民在土地买卖、租赁上也有许多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习俗。
潮汕平原地带农民劳作习惯一般是清晨整理园圃、采摘菜蔬,上、下午在大田劳作,晚上回家吃饭。20世纪80年代后,农闲时外出从商及打工的农民,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潮汕农民积累和总结出来的许多宝贵的耕作经验,还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久而久之,这些“种田经”,就演变成为了潮汕的农业生产习俗。
一、农忙时期的习俗
潮汕地区四季温暖,季季均可耕种,潮汕农民一年几乎没有闲时。水田除早、晚两造稻谷之外,晚造秋收后,紧接着种菜、种麦、种地瓜(红薯),成为三造。寒冬腊月,农民还要在清早下塘挑水浇菜,春节也只有几天休息时间,如果立春来得早,马上又要浸种、犁田、育秧。接着又要犁耙水田,办田插秧,要挑粪下田、耙田、追肥、除虫、挑水灌田。至夏季大忙,还要晒谷晒草,紧接着又要育晚秧。除水田劳动外,还要旱田耕作、副业生产以及积肥备耕。有一首传统歌谣唱道:“荷犁牵牛下田中,生为农夫忙又忙。一年四季忙不了,春夏过了又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