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113

作者:叶春声 字数:855 阅读:7 更新时间:2016/06/09

潮汕民俗大典113

“郎中第”,是为纪念曾官拜“郎中”的陈慈黉之父而命名,清宣统二年(1910)动工,历时十余年始建成。整座建筑物为龙虎门硬山顶“驷马拖车”式,共四进阶,龙虎门内置舍南、舍北书斋各一座;两厢为平房,四周由骑楼、天桥连接。有房126间、厅32间。
  “寿康里”,民国九年(1920)兴建。格局与“郎中第”基本相同,与三庐成掎角之势。有房95间、厅21间,门窗嵌各色玻璃,闪光透亮,金碧辉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头时尚未完工,历时17年,堪称史诗式的家族建筑工程。“善居室”占地6861平方米,共计有大小厅房202间,是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善居室”的主人是陈慈黉幼子立桐,因其早逝,故这座楼宅基本由其夫人一手督建。
  “三庐”则是族中长辈议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因其建筑风格形似书斋、别墅,后人遂称其为“三庐书斋”。
  陈慈黉故居院落
  陈慈黉故居格局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一方面凝聚了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既保留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的建筑风貌,又效仿中国古典的宫廷式建筑,富丽堂皇,古朴典雅;另一方面,更融进西方建筑艺术,使用了西方建筑材料如彩色窗花玻璃、马赛克等,中西合璧。宅第主厅堂为“四点金”布局,双侧火巷(也称“双背剑”),近似北京故宫东、西宫格式,分若干个小院落,构成大院套小院、大屋拖小房的住宅网络。加上楼梯、天桥、通廊与屋顶人行道,里应外合,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令初入者如进迷宫。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潮汕民俗大典112 下一篇:潮汕民俗大典114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