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129
潮汕民俗大典129
鸥汀背寨里的“证果寺”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是汕头市唯一明代敕封古寺。“腾辉塔”,又称“鸥汀塔”,清乾隆二年(1737)由澄海县鸥汀乡人翰林院检讨辛昌五等筹建。塔的平面为六角形,共七层,高203米,底层外围17米,塔内空心。这座七层楼阁式古塔的塔刹,竟是一个形貌与塔身相似的五层楼阁式小宝塔,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是全国罕见的塔上加塔的建筑结构。“准清庵”是汕头市仅有的一座明代古庵,占地6亩,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鸥上进士第”位于鸥上村方巾巷中段,是潮汕地区传统的“下山虎”建筑造型,它是龙湖区现存唯一的进士第,系鸥上人郭绍宗高中进士之后兴建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四、精美豪华的祠堂建筑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重视尊崇祖先,因而也重视祠堂的建筑,以表孝思。潮汕各乡村有各氏族的公厅、祠堂,以祀其祖先,周围为其派系子孙后代住宅。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建筑既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明《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祠庙》云:“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陈文惠公倅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可见,早在唐宋时期,潮汕已有祠堂出现,历史悠久。宋元以后,有一定官衔品位的贵族也设立祠堂,追祀先祖,潮汕出现了“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清乾隆《潮州府志》)的现象。至明中叶以后,平民也可修建祠堂,出现“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局面。至清代,潮汕人建祠之风更盛,出现了“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清嘉庆《澄海县志》)的繁荣景象。后来还有一些华侨也回乡建祠,祠堂便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