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45
怅望山河45
032调水、调水:无限拉长的距离
调水是现在中国人听得很多的一个名词。
实施远距离跨流域调水,是中国21世纪水利工程的一大特点,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跨流域调水最频繁的国家。
但最后结果如何呢?还很难说。
北京的第一次跨流域调水工程,开始于1960年,是潮白河与永定河之间的调水。
华北干旱,官厅水库来水不多,城市工农业用水面临困难,政府批准修建京密引水渠,把密云水库的水引入首都城区。这项工程自水库调节池开始,通过五个县区,经过怀柔水库,绕个大弯转向西南,进入昆明湖,再向南至玉渊潭与永定河引水渠汇流。渠道全长110公里。花了近6年,1966年4月全线建成通水。规划修建时,原本还考虑可以通航游船,给北京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建成后,河面上始终无航船。
进入21世纪,北京又面临第四次供水危机。
一些专家和媒体说,北京和中国许多城市一样,靠头顶“水缸”活着,其实这话是不正确的,主要还是靠地下水。
虽然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是北京市的两大“水缸”。由于降雨量减少和上游工农业的发展,水库年均入库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25亿立方米,锐减到80年代的10亿立方米,1999-2001年两库年均入库水量只有4.5亿立方米。因此,如果顶着水缸的话,也只是两个缺水的缸。
夏天,塞北的康西草原依然凉爽,水面辽阔--前些年报道说“沙漠逼近北京城”,也是指这周边地区有一些裸露的沙地。当旅客在那里兴致勃勃地策马巡游时,北京城内外的诸多湖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甚至中南海里的水多日不流不换,已有一些死鱼泛起了。
当代水利上的专业语言,常常让人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