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56
怅望山河56
“治理好”是淮河的标准。
而对海河则是要求“根治”。
根据“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导思想,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河北省今后15年至20年治洪规划初步设想”,提出“必须下最大决心彻底根治河北水患”。同时提出“经过15至20年的努力,达到完全能够抵御像1963年的甚至比1963年更大一些的洪水,以彻底改变河北省洪水为患的局面,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泥土不下山,流水不出川,地上无径流”--这是根治海河要达到的目标。
“地上无径流”还能算河流么?彻底“根治”,就是要从根上着手,对海河从主干到根系动大手术,聚集人力、物力、财力打“歼灭战”。此后15年里,“根治”的手术越动越大,甚至在“文革”中也没有停下,直至海河各条大支流全部气息奄奄、气数将尽。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被当作我国经济建设的法宝。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集中无偿使用的,也只有农村劳动力。“挑河”和“修水库”,此后十多年中成了河北人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河北省每个县、公社、生产队和村,男劳动力全部发动组织起来。按照战时的军事化模式,每个县编成一个民兵团,县委副书记或副县长任团长。每个公社编成一个连,每连300-500人,每个县组织六七千人至上万人。他们自带粮食,奔赴治河工地。没有任何报酬,所有劳动只记工分,回村分配。不管是秋风劲还是西风烈,100多个县组成100多个民兵团,还有厂矿和机关干部的支援,每年都有上百万人奋战在根治海河的工地上。
“大跃进”、1959年冬1960年春开始的连续几年的灾荒,加之1963年大灾之后,河北农村凋蔽,亟需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即使兴建必要的水利工程,也要有国家投入,至少要像今天以工代赈之类,付给农民报酬,可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如果按现在的价格粗略计算,15年,河北人民在根治海河中仅劳动力无偿投入就达到2000多亿元,如果按农村劳动力计算,人均数万元。不可避免,这样持续多年没有回报的付出,极易造成农村经济的整体停滞和大面积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