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90
怅望山河90
2006年7月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471号国务院令,公布了新修订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几天后,即7月13日,新华社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件),国家对水库移民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全国2288多万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按照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每年需筹集后期扶持资金137.3多亿元。山高坡陡地少,如果采用原来三峡工程通过时,全部就地后靠的方案来安置移民,就很难完全避免重蹈覆辙。
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外迁方式,也不是当初决策者自觉规划出来的路径。1994年11月2日,朱镕基副总理在考察长江三峡工程后,曾经尖锐地指出三峡移民问题“事先没有规划,也没有迁移一个城市的经验”。(《请注意防范三峡工程建设的风险》,见《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作风硬朗,敢讲真话实话的朱镕基,正是在三峡工程大干快上的大好形势中,提出了“绝对不要认为三峡工程风险不大,否则我们可能要犯错误”。他认为,第一个风险是资金很大,“我们搞了三峡工程不可能替代一切,你上,别人也要上,这个总规模是否承受得了”;第二个风险是移民;最后一个风险是泥沙。
朱镕基说:移民“这个风险大得不得了。因为我们已经有教训了。如新安江电站的移民,40年过去了,问题还没有解决。三峡工程100万以上的大移民,而且60%是城市人口,这个钱不知道怎么花,公用设施、城市建设等等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农民安置,每户3万元钱绝对够了;城市工厂的搬迁,真不知道要花多少钱。……现在看起来,农民的搬迁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尽可能就地后靠。现在到实地看了以后,我觉得对这一点估计过高,因为无地可退,无后可靠,勉强怎么行呢?把山挖得一塌糊涂,植被也破坏了,这是不行的。因此要考虑第二个层次,在省里面安排,往人稍微少一点的地方,地稍微多一点的地方安排,这个不靠省长根本不行。”
--三峡很多地方实际上“无地可退,无后可靠”,这些陆院士们不是系统对移民方案“论证”过的吗?本来认识到这点,并不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专业才能,只要为移民今后的生产生活设身处地想一想,便会心生忧虑,诚惶诚恐,责任重大。可为什么要等到正式动工之后,移民搬迁开始二三年之后,才一眼看出这个问题来呢?
朱镕基副总理还着重指出了长江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风险。他说:“最后一个风险是泥沙。建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究竟有多大?现在,长江已经不是长江了,比黄河还要黄,成了‘黄江’。一年有多少泥沙往下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9亿吨,还有的人说是6亿吨。泥沙问题对大坝有什么影响?对河流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我只是提醒你们,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风险的,要很好地研究。说到底,上游植被的状况要是不改变的话,对大坝是没有好处的,任何技术方法恐怕也难解决。根据我们的经验,上游的植被至少50年内难以彻底改善,我们已经搞了40年,植被究竟是改好了还是改坏了,长江的泥沙含量就是证明。我们现在就要重视这个工作,最后还要等树都长起来,没有几十年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泥沙总还是个问题,要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