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8
张爱玲传8
张佩纶自幼禀家学,才思敏捷,在1854年父亲张印塘积劳成疾故于任上时,“佩纶方七岁”,此后“转徙兵间十余年,操行坚卓,肆力为经世之举”。张佩纶二十三岁时应试中举,第二年再登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官”,四年后擢升为侍讲学士及都察院侍讲署左副都史,被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青年时代的张佩纶为人耿直自负,“饱经世略,忧天下之将危”,是晚清士大夫中“清流党”的代表人物。他“屡上书言国事,所言必君国宗社大计,不举细故,批却导.,语必中其肯綮,一疏出,朝野耸听**”。因为这个缘故,张佩纶深得军机首辅恭亲王奕?和另一位军机大臣李鸿藻的赏识与恩待,仕途通达。《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李鸿章夫人与女儿说,除张佩纶外,在同光之际同列“清流”的士大夫尚有张之洞、陈宝琛、黄体芳、宝廷、潘祖荫等人,他们“号曰‘清流’**弹击不避权贵,白简朝入,巩带夕褫,举国为之震竦**丰润(代指祖籍丰润的张佩纶)喜着竹布衫,士大夫争效之**”。清流诸君子在明儒杨福山的故居“松筠庵”设了一个“谏草堂”,效东林遗风,以言论议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同光两朝的国是政局。张佩纶本人在朝其间,曾经先后弹劾户部尚书王文韶核准云南报销受贿六百万两和参奏京官大员万青藜昏庸顽固滥竽朝政,震动朝野。他所上奏的诸种海防外交的折子,也深为中外官员赞赏。作为一名清朝士臣,张佩纶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了忠正的官誉。美国驻华大使扬约翰曾对人说:“在华所见大臣,忠清无气习者唯佩纶一人。”
如果说张印塘、张佩纶的军功与治才初步奠定了丰润张氏的荣耀的话,那么张爱玲祖母的出现更把这种荣耀推到极致。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是张佩纶的第三任妻子。她是张印塘旧交、当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女儿,作为唯一的相府千金,她被李鸿章视如掌上明珠。与张印塘死于太平天国战乱的糟糕命运相比,李鸿章无疑幸运得多。他成功筹办了“淮军”,佐助恩师曾国藩围攻天京,擒拿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战功卓著。内乱结束以后,获封一等肃毅伯。嗣后,曾国藩自抑湘军,李鸿章则率领“淮军”陆续平定河北、河南等地的捻军起义。1872年曾国藩病逝后,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此权倾一时,深孚众望,主持清廷朝政达二十五年。他在主政期间,还大力倡办洋务,创立近代新式海军(北洋舰队),成为影响整整一个时代的重要人物,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枢纽人物。作为位极人臣的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与张佩纶的婚姻充满了不可能与奇异的色彩,因为在1888年二人订婚时,李菊耦才二十二岁,而张佩纶已年过四十,足足大了十九岁;而且更不“适宜”的是,张佩纶此时已不复青年时代的意气,以战败之罪被朝廷罢黜、流放,并且是刚刚从流放地察哈尔返归京师,无财无职。从通常门当户对的婚姻规则看,一个落魄、失意的文人显然与相府千金极不般配。张、李二人的婚姻,无疑违反了这样的规则,可谓“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