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拥护共产党已成大势所趋 (3)

作者:王兴东,陈宝… 字数:5883 阅读:12 更新时间:2016/06/09

第27章 拥护共产党已成大势所趋 (3)


  俞济时44岁,字良桢,奉化奉南村人。蒋介石的外甥。历任蒋介石侍卫长、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总统府第三局局长。
  他们乘一辆汽车来到蒋介石官邸,刚进入会客室,蒋介石就从楼上走下来,与他们握手,这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宋希濂生平第一次与蒋介石握手。
  大家坐下后,蒋介石首先询问了他们各自部队的位置情况。
  “荫国,仙峰,这次叫你们来,主要就是要把你们兵团的全部力量东调来增援徐蚌地区的作战,来挽救目前所处的不利形势。”蒋介石神情凝重地说,“自黄埔建军二十多年以来,我们的革命事业的危机,从未有过如今天这样的严重。现在徐蚌地区所进行的决战,关系党国的存亡。希望你们的部队尽速东开,加入战场后,先以全力解黄维兵团之围,然后再会同徐州的部队,击破****,稳定战局,巩固首都和长江以南地区,这是非常重要的。望你们踔厉风发,鼓舞士气,务要取得这一决战的胜利。”
  “校长,部队的调运和补给怎么解决呢?”宋希濂问。
  “等一会儿我告诉顾总长,今天下午开个会,叫有关单位的负责人都来参加,商讨办法。最要紧的就是越快越好。”蒋介石显得焦灼不安。
  “好,仙峰可以先去休息,荫国留一下。”蒋介石说。
  送走了王凌云,蒋介石把宋希濂引到他的办公室。两人都坐下了。
  “荫国,良桢告诉我,你有要事对我说。”
  宋希濂就将他在汉口见白崇禧的情形绘声绘色地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他,对于每段话,每个细节,白崇禧的每个表情,都仔细询问。
  “好,我知道了,你答复他的话,说得很得体。”蒋介石最后说。
  1948年12月4日,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官邸召见了吴忠信。
  吴忠信64岁,字礼卿,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党政府安徽省主席、贵州省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曾主持第十四世****喇嘛的认定仪式和坐床大典。
  “总统,找我有什么事?”
  “礼卿啊,我请你接替吴鼎昌担任总统府秘书长。”
  “不行,不行,不行,我不是秘书长的材料……”
  “礼卿太自谦了,我看你行,你就行。”
  “谢谢总统的抬爱,但我自知力不胜任,不要误了大事,还望总统另请高明。”
  “礼卿啊,我实话跟你说吧,”蒋介石看吴忠信死活不干,只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观察最近的内外情势,我干不下去了。我走开以后,势必由李德邻来过渡。你的任务是拉德邻上轿,等到任务完成,去留由你决定。”
  当天深夜,吴忠信拜访了傅厚岗李宗仁官邸,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李宗仁。
  第二天晚上,李宗仁与在汉口的白崇禧通了长途电话,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并要他通知此时在汉口的程思远飞返南京,等候事态的发展。
  漫天皆白,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着,使万里河山很快就银装素裹,穿上了厚厚的白衣裳。在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部这个农家小屋里,中央摆着一个炭火盆,******从衣兜里掏出一支烟,叼在嘴上,用火筷子从炭火盆里夹起一块暗红的木炭,点燃纸烟又把木炭放回到炭火盆里。他抽着烟,看着墙上的淮海战役最新态势图,又转过来看另一张平津地区的地图。良久,转向周恩来。
  “战争的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我想,在歼灭了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集团,在一段时间里不做歼灭。以便使蒋介石产生幻想,不能下决心撤傅作义部南下,为四野入关包围平津,争取一些时间。恩来,你说呢?”
  “这个办法好。只要有可能,蒋介石是一块地盘也舍不得丢哇。他总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我们。所以,总是被我们牵着鼻子走,一误再误。”
  “民主人士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李家庄那里热闹得很,平津的民主人士来了不少,门庭若市啊!在哈尔滨那里,高岗、李富春同志同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他们谈得也很好。民主人士有一个建议,由新政协代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中央政府。”周恩来所说的李家庄是****中央统战部所在地,也在平山县,离西柏坡不远。
  “这个建议很有道理。要开全国人大,首先要进行全民普选,而这在战争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要由新政协直接选举中央政府,就需要我们的政协有更大的代表性,还要邀请更多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来开政协才是啊。香港那边怎么样?”
  “第二批北上的船已经出发了。”
  “有李济深吗?”
  “没有。”
  “李济深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主席,国民党反蒋派的领袖,有着广泛的政治影响,举足轻重啊!他怎么还按兵不动啊?”******抽了一口烟问。
  “在香港他还有些工作。也许还有顾虑,二七年,他是积极反共的嘛。”
  “可以告诉李济深,我们共产党人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不计较历史的恩怨。福建事变时,我们也有对不住他们的地方嘛。这些旧账就不要算喽。”
  “我们再做工作动员一下。”
  “李济深托蔡廷锴带来的信我看了,他更了解国民党上层的情况,很多建议很好啊!参加新政协的成员的确可以比原来更扩大,甚至包括一些原来属于蒋介石集团的成员。但他的信中也有些糊涂认识,比如对美国、对苏联……”
  “在民主人士里,这是带有普遍性的认识。”
  “有合适的机会再回答吧。要注意,美国扶持第三势力,会想方设法拉拢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会利用老乡关系把他往桂系那边拉,蒋介石对香港也不是鞭长莫及啊……总之,夜长梦多,要催他尽快北上。”
  “可是……”周恩来面有难色,“我们也不便勉强呀!”
  “嗯,是不是找个合适的人促一促……”******吐了一口烟,思忖着。
  “谁呢?廖夫人……怎么样?”周恩来说。
  “好!就是廖夫人。”
  70岁的何香凝拄着拐杖,在潘汉年的陪同下来到罗便臣道92号。
  “廖夫人大驾光临,蓬荜生辉啊!”李济深寒暄着。
  “革命形势发展得这么快,任公怎么还不动身啊?”何香凝开门见山。
  “****打得这么好,民革也不能没有表现啊,总不好空着手去见****吧。我在军队里有很多学生、故旧,在香港做策反工作更便当些。”
  “蒋介石撑不了多久了,桂系也不行。依我看,还是早走的好。现在,革命的中心在北方,任公去了,就是把民革的政治主张昭告天下,在政治上好处更大。为任公个人的安全计,香港也非久留之地呀。”
  何香凝的话引起了李济深的沉思。
  “毛主席、周副主席都盼望任公早日登程,好当面向您请教。他们不断来电报问您的行期呢。”潘汉年说。
  “哎,不敢当,不敢当。”
  “毛主席高度评价了您托蔡廷锴转交的那封信,认为您说得很有道理,参加新政协的成员,的确可以更扩大。”潘汉年说。
  “恩来也总说,任公在桂林主政期间,对他的工作帮助大呢。”何香凝说。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任公,莫非焕章遇难,你顾虑了?”何香凝问。
  “廖夫人多虑了,”李济深摇摇头,“我是个军人。”
  “任公再不走,我这个副主席可不奉陪了啊!”何香凝激将地说。
  “廖夫人,容我再想想。”李济深急得脸色发红。
  “毛主席让转告您,”潘汉年说,“过去的事情,请任公不必介怀。我们共产党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在福建事变时,我们也有对不住你们的地方。”
  李济深在心里咀嚼着这每一个字的分量,微微点头。
  “我们刚得到情报,保密局最近派行动小组来香港,恐怕将不利于任公。请任公早下决心。”潘汉年说。
  “任公树大招风,当断则断哪!”何香凝说。
  “廖夫人也一同走吗?”
  “我年龄大了,怕冷,现在东北天寒地冻的,天暖和了再说吧。”
  李济深沉思良久,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潘汉年。
  “北上路线是周副主席亲自安排的,我们一路护送,绝对安全。”
  “……好吧,我服从贵党的安排。”
  北平已经被解放军团团围住了,成了一座围城,除了飞机之外,大体上是出不去、进不来。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一会儿说要打,一会儿说要和,没个确信儿。慢慢地,傅作义要谋求和平解决恐怕是真的了。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发急电令北平各大专院校南迁,并给各校汇来了南迁的费用“应变费”。司徒雷登主办的燕京大学首先表示“不受时局动荡的影响,本校课业照旧进行”。北京大学教授会随之表示“本校决不迁校,将来亦不迁校”。紧接着,清华大学教授会做出了“不迁学校”的决定。北平艺专的校长徐悲鸿则明确表示,他本人不离开北平,北平艺专决不南迁。11月24日,教育部督学黄曾樾受教育部长朱家骅之托来到北平,鼓动如簧之舌,与各国立大学校长交换意见,最后只有东北四个大学的校长允做内迁准备。深感失望的黄曾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北平是东方唯一文化古城,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相信在贤明的军政当局保护之下,北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绝不会受到损失。并且希望人民本着爱文化艺术的心理,不要使这座文化古城受到丝毫的损失。”
  在迁校不成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开始筹划“抢救”平津文化教育界名流。“抢救”的范围是四类人员:一、各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学术上有贡献者。蒋介石亲自指定国民党青年部部长陈雪屏、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曾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此事。陈雪屏飞到北平,到处游说,发急电数十个,但“未获一复”。
  与此同时,****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刘仁指示成立统一的“迎接北平解放指挥部”,加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打消人们对共产党的怀疑甚至恐惧。他对****北平学委和各高校地下党组织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将所有的大学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争取把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教授、学者、专家全部留下来。
  为了争取这些人才,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场拔河赛。
  关于自己的去向,胡适也一直在想。他的得意门生吴晗告诉他,见到******时,******说北平解放后,可以让胡适当北平图书馆的馆长。北大地下党一直在做他的工作,甚至通过他的同乡、牌友郑昕劝他留下来。有个亮出了****党员身份的学生当面告诉他,昨夜延安广播电台曾对他专线广播,希望他不要走,北平解放后,将任命他为北大校长兼北平图书馆的馆长。他笑着问:“他们会用我吗?”
  1948年12月上旬,胡适还泰然自若地做着他的北京大学校长。天天照常到校办公,筹备着12月17日北京大学50年校庆的各种事宜,编辑着50年校庆的纪念论文集,举办了《水经注》的版本展览。他还委托北大工学院院长马大猷制造了一台被称为“九头鸟”的广播器,准备在校庆时向全市的教育界作广播演说。
  1948年12月12日下午3点,一辆黑色的别克牌轿车驶进东厂胡同,停在胡适寓所门口。国民党大员陶希圣风尘仆仆地拜访了胡适。
  陶希圣49岁,名汇曾,字希圣,湖北黄冈人。曾在复旦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上海法学院、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任教。1939年8月,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1941年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并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1947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
  “适之先生,我是奉总统之命今天专程从南京来的,特敦请你南下。”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26章 拥护共产党已成大势所趋 (2) 下一篇:第28章 拥护共产党已成大势所趋 (4)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