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谜: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
科学解谜: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
关于“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的舆论倡导本身是积极的,但它的本质并不是要比较父亲与母亲谁对孩子更重要。它的目的在于,希望父亲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近来,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综艺节目,掀起了一场关于“父子”关系的大讨论。在遗憾父亲在家庭中缺位的同时,人们也积极思考男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于是乎,一则关于“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的消息开始流传。有国内媒体报道称: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事实上,该消息早在2006年就已经出现,并非新近的研究成果。不过,无独有偶,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丹尼尔·尼特里博士也作过这类调查。他调查了11000多名出生于1958年的英国人,其父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结果发现,那些经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商,在社会中也更有发展前景,而这种影响甚至能持续到孩子42岁。这项调查结果发表在了《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上。
记者搜索发现,在英国某地方政府网站上,还总结了诸多类似的调查结论。例如,父亲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婴儿的语言发展以及幼儿的智商开发,后期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表现,并且规范孩子的行为,减少犯罪和药物依赖。同时还有调查指出,中产阶级的父亲的影响要大于工人阶层的父亲。
不过,国内受访专家均表示,这些结论并非学界的主流认知,尤其是父亲与孩子智商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关联。
理性精神有利于智力开发
“父亲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其智力开发之间存在关联有一定的道理。”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认为,男性与女性生物性的不同决定了,女性偏感性,而男性更理性,这也导致了两性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孩子认识和适应这个世界,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模仿。因此,谁参与得更多,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更大。”他提到。
与女性离散式的、跳跃式的思维方式相比,男性的逻辑概念比较清晰,说话、做事更注重因果,不容易情绪化,这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是更有利的。而在孩子进行游戏的过程中,父亲的参与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好奇心等。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似乎抓得更紧,但由于女性的场依存性更强,容易从众,因此,她们更看重孩子眼前的成绩,喜欢比较,无形之中会给孩子造成一些压力。
而父亲在对待孩子教育时,方法、手段不同。他们往往考虑更长远一些,并不纠结于孩子当下的成绩、排名,认为抓住教育的本质更重要。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扩大知识面,多参与实践,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看似更宽松,但正是这种‘粗糙’反倒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我空间,更利于他们去创造。”从这个角度看,尹文刚认为,父亲多参与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恐怕更有利一些。
但他同时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绝对的,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并不是能被普遍认证的科学研究结论。
跟随什么样的父母更重要
华夏心理网资深心理咨询师荀焱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目前科学上普遍认同的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至于父母双方究竟谁对孩子的智力影响更大,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只要是心智成熟的,孩子跟他们在一起一定是有价值的。”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职场的训练,现代女性一样可以拥有理性的思维,只要在教育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母亲一样可以启发孩子的智慧。相反,如果一个父亲脾气暴躁,性格有缺陷,那么他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究竟是跟什么样的父亲或者母亲在一起。”
在荀焱看来,任何标签式的结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她反对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智商评定。“除了少数天才,孩子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跟智商并没有绝对的关联。恰恰是那些显现出有小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注重情商的培养,他们的忍耐力、应对挫折的能力、坚韧度反而更容易不足。”
因此,荀焱认为,即便有调查显示父亲的参与与孩子智力之间存在关系,也不能因此推导这些孩子未来更可能获得成功。事实上,比较公认的是,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对孩子影响领域不同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确实有所不同,对孩子的影响面也是不同的。
众所周知,孩子在3岁以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这时候他们的情感需求主要来源于母亲,因此,更需要母亲的陪伴。
另外,幼年的语言发育也主要受到母亲的影响。同时,母亲的温柔和细腻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忍耐力以及生活能力等方面则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3岁以后,孩子的性别认知逐渐开始形成,非常需要父亲的介入。荀焱谈到,对女孩而言,对异性的最早认识来源于父亲,父亲是她们未来对异性产生整体认知的基础。一个充满爱的父亲,能赋予女孩强烈的自我价值意识,这也有利于她们将来正确处理与男性之间的关系。而对男孩来说,父亲就是自己模仿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榜样。因此,父亲对于男孩男性气质的激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尹文刚也表示,近年来,关于“男性的女性化倾向”话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男孩缺乏阳刚之气似乎正是许多家长所担心的。作为父亲,如何将男性自立、冒险、探索、运动的精神传递给孩子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青春期,性别教育绝不能错位。
荀焱还特别提到,不光是父亲,甚至整个社会的男性群体都承担着培养男孩男性气质的任务。她认为,当前社会对所谓“花样美男”的过度推崇,一定程度上就会泯灭一些男性气质。
此外,相较于女性,男性是更接近社会化的动物,可以说,职场本身就是人类男性气质的产物。因此,荀焱认为,让孩子实现社会化认知的可能,更多地需要父亲主动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状态。
事实上,在国外,幼儿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经常邀请父亲走到孩子们中间,生动地讲解、介绍自己是做什么的,有些幼儿园还会组织孩子们去参观父亲工作的地方。
父亲更需要鼓励和肯定
随着《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引发了社会上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这些舆论倡导本身是积极的,但它的本质并不是要比较父亲与母亲谁对孩子更重要。”荀焱指出,“它的目的在于,希望父亲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而男性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给家庭,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另一半的态度,但这往往被忽视。”荀焱解释,家庭和事业是截然不同的领域,男性行为模式复制移植的可能性比较低。男性在面对情感、家庭生活时是相对笨拙的,不如女性细腻。
在家庭生活里,男性更习惯执行和完成,对不可执行的要求是很茫然无措的,容易回避。让男人设计家庭活动,其实是需要学习的,对他们而言,这并不如工作那么得心应手。因此,大部分时候,另一半需要替他们精心做一些设计,而不是寄希望于靠他们主动完成。例如,回到家需要陪孩子干什么,最好提前为他们计划好,清晰地告诉他们。
此外,荀焱还强调,另一半需要给予男性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抱怨,尤其是要鼓励孩子对父亲作出肯定。在她看来,男性往往不善于表达对家庭情感的需求,而事实上,他们也很希望能与孩子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