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散文-纪伯伦小传6

作者:纪伯伦 字数:5828 阅读:36 更新时间:2016/06/09

纪伯伦散文-纪伯伦小传6


  叛逆的灵魂
  1906年至1908年,纪伯伦以他的小说创作掀起了一股社会批判浪潮。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前期,作品都是用阿位伯文写出的。纪伯伦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纪伯伦的前半生耳闻目睹的是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人民的贫困和痛苦与宗教人士的伪善,所以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揭露、控诉和批判为主调,向黑暗的社会,腐朽的教会和愚昧的传统发起猛烈的攻击。
  1906年,纪伯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草原新娘》出版,艾敏·胡莱卜为它作序。这个集子包括三个短篇:《世纪的火和永恒的火》、《玛尔塔·巴尼娅》和《疯人约翰》。
  1907年,纪伯伦24岁的时候,发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从名字上我们就能够看出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叛逆和反抗是小说的主线,这是违背统治者的意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读物”,并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此书,由此还给纪伯伦定下叛逆分子的罪名,而且被土耳其当局吊销了“国籍”,还被教会开出了教籍。这是纪伯伦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不
  但向统治者发出反抗,同时,也呼吁广大民众起来反抗这种没有自由,受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和为统治者所用的教条。纪伯伦认为,人类的传统习俗是人类“为自己身心制定的一个残酷的法律,为自己的感情筑起的一个狭隘、可怕的牢狱,为自己的心灵、理智挖掘的一个深深的、幽暗的墓穴!”而一旦有人要起来摆脱这些清规戒律,他们便会说:这是个罪恶的叛逆者,必须予以放逐;这是个下贱的堕落者,罪该万死……”纪伯伦点明:“这个社会机构,对敢于起来反叛它教规习惯的人要进行迫害的,却不会去询问他们之所以要反叛的原因。”
  《叛逆的灵魂》中的《瓦丽黛·哈妮》歌颂了一个敢于藐视传统和法律,敢于同没有爱情的婚姻决裂的阿拉伯女性。这样的文学典型在当时的阿拉伯社会是没有过的,也难怪会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已经麻木,思想和情感已被禁锢在统治者们画好的圆圈内。而纪伯伦所刻划的人物形象却是与人们,尤其与阿拉伯人的世俗观念完全相悖,纪伯伦早已预料到这种反应,他借瓦丽黛·哈妮之口说:“人家会说,瓦丽黛·哈妮是一个忠实的忘恩负义的女子,她水性杨花,……是一个淫荡的女子,她那污浊的手拆毁了宗教编织的神圣婚姻花冠,却带上了一个用地狱的荆棘盘成的肮脏草圈。因为他们祖先的幽灵依然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犹如空谷里的洞穴,只能为别人的声音发出回响,却不知道那声音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懂上帝对万物的律法……只是用鼠目寸光的眼睛看事物的表象。
  他们无知地加以判决,盲目地予以定罪。这样来进行判决和定罪的人是多么该死啊!”是的,纪伯伦早已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但他还是要执意去做,可见,纪伯伦是多么厌恶当时的社会!当年的6月份,纪伯伦就去了巴黎,由玛丽资助在那里深造绘画艺术,6月13日纪伯伦进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受到罗丹、奥金·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画派的影响。纪伯伦开始为当时知名人士画像,其中有罗丹、艾德蒙·鲁斯坦、亨利·洛克、克罗德·德彪西。他在巴黎各处游访,参观凡尔赛宫。他还在青年土耳其团体“金环”内多次演讲,鼓舞青年敢于向传统教条发起挑战,争得平等和自由。那时候的纪伯伦已经开始向禁锢人们思想和束缚人们灵魂的教条、制度宣战了。1909年,纪伯伦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与阿尤布·萨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筹建政党,为民族复兴而战。
  同年,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逝世,享年65岁,在纪伯伦与女友玛丽的信中曾提到:“我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一位亲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剩下他与妹妹两个人了。虽然父亲在世时,纪伯伦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关怀和父爱,但是,父亲的辞世仍给纪伯伦很大的打击,要知道,在内心深处,他是无比热爱父亲的。
  1910年,纪伯伦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他的作品《秋》荣获银奖。10月末,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年底移居纽约,当时,玛丽也在纽约居住。纪伯伦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都极力表现一种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主题,1911年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以一个心灵遭到悲痛打击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运,作为“受凌辱的东方民族的象征”。此小说于当年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引起诸多批评和疑问,而外界的压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纪伯伦从巴黎返美后,公开发表对抗土耳其统治、进行革命和解放斗争的言论。6月16日纪伯伦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作演讲。10月25日他又大谈巴尔干战争实质,诅咒奥斯曼帝国,希望它“寿终正寝”。同年11月初,纪伯伦在波士顿参加了成立于1911年的“金环学会”的创建工作。该学会的宗旨是让黎巴嫩、叙利亚侨民了解波士顿事件,支持他们举办的所有文化活动。1912年5月,纪伯伦访问了“金环学会”邀请的客人巴哈教领袖阿布杜·巴哈·阿巴斯,并为他画像。
  尽管有妹妹玛尔雅娜和玛丽·哈斯凯勒在波士顿,但纪伯伦住在那里并不开心,他的想像力和抱负都受到了限制,于是决定迁往纽约。纽约是纪伯伦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也是其创作最丰富的阶段。他这颗新星已升起在文学天空。纪伯伦是一位文学家,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写作。玛丽·哈斯凯勒指导他用英文写作。以下是他生前发表的几部重要作品:
  《被折断的翅膀》1912年(阿拉伯文)《泪与笑》1914年(阿拉伯文)《疯子》1918年(英文)《行列之歌》1919年(阿拉伯文)《暴风集》1920年(阿拉伯文)《先行者》1920年(英文)《珍趣篇》1921年(阿拉伯文)《先知》1923年(英文)——这是纪伯伦最重要的著作。《沙与沫》1926年(英文)《人之子耶稣》1928年(英文)《大地之神》1931年(英文)——该作品在纪伯伦逝世前几天问世。纪伯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积极性更为高涨。他曾提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见解,积极参加了政治解放运动,并加入了救助难民委员会。
  1914年2月,纪伯伦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此次画展肯定了纪伯伦艺术家的地位。同时,他在文学创作上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开始写《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其间,《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志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针对当时只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须从物质主义中解放生活”。
  玛丽是纪伯伦一生的财富,她始终是默默无闻为纪伯伦做事,她视他的成功胜过于自己的成功,为他由衷的庆贺和感动。1915年,纪伯伦32岁,他卖掉了自己的六幅画,获得6400美元。玛丽帮他投资实业,纪伯伦也第一次成为股东。
  1920年4月,纪伯伦与旅居纽约的阿拉伯诗人和文学家成立了以他为首的“笔会”。该笔会的宗旨是复苏、革新并发展阿拉伯文学,使之积极干预生活。成员有米哈依勒·努埃迈、伊利亚·艾卜·马迪和奈西卜·阿里达等。
  常年的伏案写作,画画,使纪伯伦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1921年,纪伯伦因心脏病病倒了。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仍旧坚持写作,为人画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23年,纪伯伦在纽约发表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许多俱乐部、家庭都公开朗诵,包括罗斯福总统的姐妹科琳·道格拉斯的家庭。《先知》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人们称为“诗话的哲学,散文的圣经。”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征服了无数的读者,这是纪伯伦文学创作的高峰阶段,4月6日《旅行家》杂志报道希沃尔小姐转述法国驻美大使、《疯人》法译者贝业尔·杜兰克斯在《疯人》译成法文时的一句话:“感谢上帝,我们在他(纪伯伦)活着时认识了他。”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1926年,正式发表《沙与沫》。此后,纪伯伦开始写《人子耶稣》。
  后来纪伯伦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由此结识许多世界名人。纪伯伦认为甘地是当时活在世上的“最伟大的人物”。
  玛丽·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先生结婚,迁往佐治亚州,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谊,并给予他最大的帮助。
  1927年,44岁的纪伯伦埋首创作《人子耶稣》。1928年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之神》。同年夏,《人子耶稣》完稿。到秋天时,此书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
  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中,黑暗势力都是强大的,但他笔下的主人公从没有被吓倒,从没有失望。这些主人公大都具有象征意义,他们不仅仅是具体的、特定的人,更是社会的缩影,是不守封建道德规范敢于向传统和习俗挑战的叛逆者。他塑造的不是孔武有力的“莽夫”;而多是温文柔弱的“智者哲人”型的青年。这与他后来受尼采影响之后写出的文章不尽相同。纪伯伦的小说不以曲折丰富的情节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大段对话、独白为主。浓烈的感情倾泻,直抒胸臆,是纪伯伦小说的一大特色。这可以看作是阿拉伯演说体的传统延续。在主人公的对话中充满哲理性的论辩,使用的是论战性的语言。
  但始终与优美的格调相结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充满激动人心的力量,像是一曲优美的咏叹调,使作品大为生色。纪伯伦注重描写人物内心的感受,去显豁而就幽深。他重视象征和意境,讲究词藻和语言的韵律,由此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纪伯伦的小说一般都有“我”出现,或做为一个目击者,或做为一个当事人穿插其间,这更使小说显得真实,贴近生活。纪伯伦出版这两本小说集并未给他带来多少物质上的利益,相反,他自己耗费了一些钱去出版它们,但他的作品已开始引人注目,尤其在阿拉伯世界,反响很大。纪伯伦的小说反映的是阿拉伯社会现实问题,但风格上多带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小说对阿拉伯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终于繁重的工作使他的身体开始衰弱,健康状况恶化,但纪伯伦并未在乎病痛。仍将全部时间花在绘画、著述、校订等方面。他还开始构思论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斯宾诺莎和贝多芬的专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忘我的工作,1931年4月10日夜11时28分,纪伯伦逝世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患肝硬化、肺痨),享年48岁。8月21日,灵柩运回祖国黎巴嫩,贝鲁特举行了空前的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纪伯伦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
  这座修道院本来是纪伯伦幻想买下同父母兄妹一家人团聚的地方,如今成了他的墓地和纪念馆。这里收藏有他的大量绘画作品,展厅陈列了一些他生前的日用品和他个人的艺术收藏品。
  人们在山洞里凿进一个更深的套穴,放进诗人朴素的棺木。套穴和山洞之间,放置了一块被称为黎巴嫩国树的雪松树根。躬身向前,可以清楚看到套穴里的棺木。挂在洞口一旁的雪松木板上,镌刻着诗人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纪伯伦散文-纪伯伦小传5 下一篇:成功的信条大全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