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嗜酒令他出现间歇性失忆
31、嗜酒令他出现间歇性失忆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自己,梁朝伟也在演自己。
曾经一度,他非常困惑,觉得自己迷失在所演的角色中,出不来了。直到演《春光乍泄》,他成了剧中人黎耀辉。整个拍摄过程中,他还并不十分清楚王家卫要他演什么,可后来看了影片,他突然之间明白了,自己在戏中所演的,不就是自己吗?如果将戏中人张国荣换成刘嘉玲,那所有的一切感情,不全都是他梁朝伟的?
人家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他既然是个演员,演戏,就是他的人生。他扮演每一个角色,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注入到角色之中。以前,他一直认为,是自己在演角色,所以,当他觉得自己陷入角色之中无力自拔时,他会痛苦。而现在,他突然觉得,这件事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将其掉转过来,那就变成了角色在演他了。
不错,每一部戏,都是他在表演自己。他在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思想感情,演绎自己的人生。所有的角色,所有的情感表达,均成为了他人生的组成部分。这个人生是他梁朝伟的,而不是别人的。
于是,他终于从这种自我迷失中走出来了。
可不曾想到,走出来之后,他又出现了另一种迷失。一种追求上的迷失。
自从他和王家卫开始合作,有人说他找到了演戏的感觉,有人说他渐入佳境,也有人说他开始冲击艺术的巅峰。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已经站到了香港电影事业的最高一个层次,他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状态,被香港社会承认,被影迷承认,也被世界电影业界一致公认。这就是当初他所期望的,就是在他不得不演配角时,收缩起自己那委屈的心灵时,做梦都想达到的目标。
可现在,他站到了山巅,同时也迷失了自己。他找不到方向了。
但在电影艺术方面,他似乎比刘德华走得更远,取得的成就也更大。可是,他就是没有刘德华受欢迎。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明了其中的原因所在。无论是从评论界的评价还是从获奖的数量上,他都远远超过了另一位好友周星驰。可是,如果拿票房相比,他总是离周星驰有着很大一段距离,即使是在片酬方面,两人也不可同日而语,影迷更是比周星驰少得多。那么,他到底是比周星驰做得好,还是做得差?
思考是享受的过程,同时也是痛苦的过程。
有时,他宁愿不去思考,而去喝酒。与思考相比,酒精进入他的体内时带给他的奇妙快感,更令他着迷。
每次,媒体拍到他喝酒的场面时,都以为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是在借酒浇愁。那诚然也是一种不太开心的表现,却与巨大打击沾不上边。他更愿意相信,当自己想喝酒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情绪在左右着自己,在这种淡淡的情绪之中,加进一些酒精的成分,那会让他有一种沉迷感,一种解脱感。
与其说是一种嗜好,不如说是一种习惯。他习惯了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人习惯了戴手表,偶尔有一天没戴,总会觉得手上少了什么,甚至有一种无法诉说的空落。
可是,享受的同时,他也在失去许多东西,或者说,酒精将他许多的感觉软化了。最可怕的是,他会觉得自己出现了间歇性失忆,脑中偶尔会出现空白,完全记不起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想过什么。
他举例说,上次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仪式上,他明明记得自己是坐在会场中的。隐约记得,自己去过厕所。可是,他是怎样从坐的地方站起来,怎样走去厕所的,这一过程,从他的记忆中永远消失了。接下来,发奖仪式怎样持续下去,他又不记得了,也想不起结束之后,大家到底做了些什么,他和什么人说过话。记忆再一次连接起来,是在丽晶酒店。谁提议去丽晶酒店的?自己是怎么去的?和谁一起去的?完全没有印象。在丽晶酒店,到底发生过些什么?怎样结束的?后来,为什么又到了邀月酒店?想不起来。所有的记忆,都成了片断,就像他所拍的电影镜头的片断。电影镜头是靠人们的想象去连接,因为中间的过渡没有必要交待。但人的生命不同,时间是连续的,所以,人的行为也一定应该是连续的。
事后,他看到了媒体的报道,报纸上登出了他大醉以后,脚步不稳地被朋友扶出酒店。他找到了记忆丢失的原因,这些记忆,被酒精带走了。这种发现,令他大吃一惊,他开始觉得有必要控制自己的酒量。
梁朝伟不像有些人,特别痴迷于某些嗜好,如赌博,如赛车之类。他喜欢滑水,喜欢看书,喜欢看云,可那都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只有烟和酒,是他长久不离的伙伴。从他还差不多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两个伙伴就忠实地追随着他。
他不知道,这实际上是一种危险。人常常需要释放些什么,于是,他们便寄情于嗜好。嗜好多的人,对某一种嗜好的痴迷程度,也会相应减弱。如果嗜好太集中,反而更容易沉迷。尤其是这种嗜好会产生心理和生理双重依赖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障碍。
设身处地为梁朝伟想想,他是真的该好好调整一下自己。
怎么调整?自然是在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上面。
一年拍一两部电影,对梁朝伟来说,或许有些过于寂寞了。即使是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观众的反响,也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好,这又是一重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仅仅是梁朝伟的,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电影界的。
电影市场的相当一部分,被电视剧抢占了,几乎所有的电影人,都想夺回失地,因此,他们一直都憋足了劲在那里拼杀。好莱坞在组织战略上大反攻,香港更是在落寞地挣扎求生存,中国内地的几个名导像张艺谋、陈凯歌他们,也都在试图力挽狂澜。可事实上,电影业仍然在退缩。
这恐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电影出现之初,便存在高雅和通俗两种倾向。那些具有超强文化意识的导演,在他们的电影中精雕细琢,将电影拍得极其唯美。也有些更注意市场化的导演,他们强调的是观众的需要以及视觉刺激。可电视一出来,更加市场化的表现手法以及技术,使得相当大一部分领地沦为失土。电影人如果明智的话,就不应该再去试图逆转,守住自己这一片领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就梁朝伟个人来说,曾几何时,初转入电影行业时,他迫切地希望自己成为主角。可到了今天,主角或者配角,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分别,最大的分别在于,他是否能够在每一部戏中,成为角色经典。
《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是配角,可这样一个配角的分量,恐怕是别人演10部戏的主角都无法比拟的。
假设,梁朝伟如果不去演诸如《新与龙共舞之偷偷爱你》、《洪兴仔之江湖大风暴》、《最佳拍档之醉街拍档》、《黑狱断肠歌之砌生猪肉》、《每天爱你8小时》、《有情饮水饱》这一类影片中的男主角,而是好好地选择几个有分量的配角,结果会怎样?
有媒体载文称,梁朝伟之所以演这些影片,其实是暗中和好友周星驰在较劲。
这话也许有一定道理,当初出道的时候,他演韦小宝,就是凭借着无厘头而受到观众的欢迎。那时,周星驰仍然在无线电视台主持《四三○穿梭机》,并且一干就是5年之久。期间虽然也偶尔出演一些电视角色,可很难攫取到主角的机会。然而,时过境迁,几年后,周星驰转而向电影发展,将无厘头带进了电影,使得这一形式受到观众的力捧,他也因此大红大紫。如果梁朝伟早一天向电影界发展呢?或者一开始就致力于无厘头呢?那么,香港电影界,还有没有周星驰?
以梁朝伟的性格,这事对他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吧。
可世上的人这么多,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造化,上帝造化周星驰,也许就是要让他在无线电视台寂寞多年之后弄出这个无厘头。火爆一场之后,又渐渐被观众遗忘。而上帝造就梁朝伟,则是让他做些别的事,在其他方面达到巅峰。真是如此,才显得上帝更加公正一些吧。
假如梁朝伟不去弄那些他并不可能超越周星驰又不能超越过后来的张卫健的所谓无厘头,或者是选择一些有特色的配角演,他会不会比现在更加快乐一些?
人生,并无主角和配角之分。短暂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质量。当主角时,要当出主角的质量;当配角时,更要当出配角的质量。有质量就有分量,就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