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

作者:孔子 字数:16569 更新时间:2016/07/03

宪问第十四

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砣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铿铿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逐句翻译: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14.1
【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宪:即原思。
榖:指当官拿俸禄。
【大意】
原思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应该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当官拿俸禄就是耻辱了。”原思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心四种毛病都没有表现过,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可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算不算仁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14.2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怀:留恋,怀思。
居:安居。
【大意】
孔子说:“作为士如果留恋家室、乡里的安逸生活,就不足以成为士了。”
14.3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释】
危:正直,高峻。
孙:同“逊”。
【大意】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要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说话要谦逊。”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14.4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大意】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14.5
【原文】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南宫适:孔子的学生。见《公冶长第五》第二章注。
弈(yì):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三个弈,都善于射箭。一个是尧时,射掉九个太阳的弈。一个是帝喾时候的射师。一个是夏朝,有穷国的君主。传说他本是夷族的一个酋长,一度篡夺了夏的政权。他执政荒淫,好打猎,把政权交给亲信家臣寒浞(zhuó)管理,被寒浞收买了家奴,乘弈打猎回来杀死了他。
奡(ào)荡舟:奡,寒浞的儿子,力气很大,善于水战。在征战中被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所杀。
禹:夏代开国帝王,善于治水。
稷(jì):传说是帝喾的儿子,名弃,善于农耕。是周朝的祖先,被奉为谷神。
【大意】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弈善于射箭,奡善长水战,都没得好死。禹、稷亲自种庄稼而得到天下。怎么评价他们呢?”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了,孔子说:“这个人是个君子啊!这个人尊崇道德啊!”
【评析】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14.6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大意】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也是有的啊!可是小人中从来就没有有仁德的人。”
14.7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大意】
孔子说:“爱护他的话,能不使他勤劳吗?忠诚于他的话,能不教诲他吗?”
14.8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
命:指外交辞令。
裨谌(bìchén):郑国大夫。
世叔:名游吉,郑国大夫。子产死后,继任郑国宰相。
东里:郑国邑名。
子产: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后任宰相。
【大意】
孔子说:“郑国创制外交公文,由裨谌创作草稿,由世叔讨论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的子产加以文辞上的加工、润色。”
14.9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惠:宽厚,惠爱。
子西:春秋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是子产的同宗兄弟;二是楚国的鬬宜申;三是楚国的公子申。这里大概指的是公孙夏。
伯氏:名偃,齐国的大夫。
骈邑:地名。
没(mò)齿:老到没了牙齿,指终生。伯氏有罪,管仲任宰相,奉齐桓公命令,依法剥夺了伯氏的300户采邑,因为管仲执法公允,所以伯氏没有怨言。
【大意】
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宽厚惠爱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到管仲,孔子说:“这是个人才,他剥夺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伯氏到死也没有怨恨的话。”
14.10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大意】
孔子说:“贫苦却没有怨言是困难的,富裕却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14.11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注释】
孟公绰(chuò):鲁国大夫,属孟孙氏家族。
老:古代大夫的家臣称老,也称“室老”。
优:本指优裕,这里指力所能胜任。
滕、薛:当时鲁国附近的小国。
【大意】
孔子说:“孟公绰,若是叫他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可以力有余裕的,但是却没有才能来做滕、薛这样的小国的大夫。”
14.12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成人:完人,人格、才德各方面完美的人。
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hé)。因为不容于鲁国权臣而逃到齐国,他很明智,预见到齐庄公被杀而拒绝了齐庄公给他的田。
知:同“智”。
卞(biàn)庄子:鲁国大夫,以勇敢著称,传说他曾经一个人去打虎。
要:同“约(yāo)”,穷困。
平生:平日。
【大意】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像孟公绰那样不贪心,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就可以成为完人了。”过了一会儿,又说:“现今的完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只要他看见利益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便愿意付出生命,长期过穷困的日子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人了。”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4.13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公叔文子:名拔,卫国大夫,卫献公的孙子,“文”是死后的谥号。
公明贾(ɡǔ):卫国人,姓公明,名贾。
【大意】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人家不说话,不笑,不取财,这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的人说得过分了。他老人家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别人不会厌烦他的话;他先高兴了才笑,别人不会厌烦他的笑;合于道义的才拿取,别人不会厌烦他的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14.14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释】
防:鲁国地名,靠近齐国,是臧武仲受封的地方。臧武仲因为在鲁国得罪了孟孙氏,逃到邻国邾国。后回到防城,向鲁国国君请求为臧氏立后代,即让他的后裔袭受封地,并担任鲁国大夫。言外之意,如果不答应就据防城反叛,得到允许后他逃到齐国。
要(yāo):要挟,胁迫。
【大意】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城向鲁国请求立他的后代为大夫,虽然说没有要挟君主,我是不相信的。”
【评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
14.15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晋文公: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姓姬,名重耳,春秋霸主之一。
谲(jué):欺诈,玩弄权术,使用阴谋。
【大意】
孔子说:“晋文公欺诈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欺诈。”
【评析】
为什么孔子对春秋时代两位著名政治家的评价截然相反呢?他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时人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所以,他对晋文公、齐桓公作出上述评价。
14.16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纠:齐桓公小白的哥哥。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无道,两个人怕受牵累,齐桓公由鲍叔牙护送逃往莒国,公子纠由管仲和召忽护送逃往鲁国。襄公被杀,桓公先进入齐国成为国君,接着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掉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召忽:公子纠的老师。
九:是虚数,表示次数多。
不以:不用。
兵车:代指武力。
【大意】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但管仲没死。”接着又问:“管仲没做到仁德吗?”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国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
【评析】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一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14.17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与:同“欤”。
相:辅助,扶助。
匡:匡正。
被:同“披”。
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沟渎(dú):古代田间水道称沟,城邑间的水道称渎。
【大意】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为公子纠死却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是受他的好处。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落为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在山沟里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吗?”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14.18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僎(zhuàn):人名,原来是公叔文子的家臣,在文子推荐下当了卫国大夫。
【大意】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与文子一起做了国家的大臣。孔子听了这事说:“可以用‘文’作为谥号了。”
14.19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奚:为什么。
仲叔圉(yǔ):即孔文子。卫国大夫,世袭贵族。
祝(tuó):卫国大夫,世袭贵族。
【大意】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办理外交,祝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用人得当,怎么能败亡呢?”
14.20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注释】
怍(zuò):惭愧。这里指爱说大话虚夸却不知惭愧的人。
【大意】
孔子说:“一个人说起话来大言不惭,那他实际做起来就很难了。”
14.21
【原文】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陈成子:齐国大夫陈恒,又名田成子。他在齐国用大斗借粮,小斗收粮,获得百姓拥护。政治上得势后杀死齐简公,掌握了齐国政权,之后齐国也称田齐。
三子: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
【大意】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后上朝,告诉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请求您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去告诉三个大夫吧。”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啊!君主却说‘告诉三个大夫’这样的话。”孔子去三个大夫那里报告了,他们认为不可以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啊。”
【评析】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14.22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
犯:冒犯,触犯,指直言诤谏。
【大意】
子路问如何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却可以当面冒犯他。”
14.23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注释】
这句有多种解释。一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一说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欲,日益污下。一说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层次的通达;一说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
【大意】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评析】
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14.24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大意】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天的学者却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14.25
【原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蘧(qú)伯玉:姓蘧,名瑗,字伯玉,卫国大夫。著名的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大意】
蘧伯玉派一位使者访问孔子。孔子给他座位,而后问:“他老人家干些什么?”使者回答说:“他老人家想少犯些错误却还没能做到。”使者出去了。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14.26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大意】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过问那方面的事。”曾子说:“君子思考的事情不超出他自己职位的范围。”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14.27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大意】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14.28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释】
知:同“智”。
自道:自述。
【大意】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没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14.29
【原文】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方:指责,说别人的坏处。一说,比较长短。
【大意】
子贡指责别人。孔子说:“赐呀,你就那么好吗?要换了我可没有闲功夫指责别人。”
14.30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大意】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14.31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逆:预先。
亿:同“臆”,主观推断,猜测。
【大意】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没有根据地臆测别人的不诚信,遇到有欺诈和不诚信的事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吧!”
14.32
【原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注释】
微生亩:姓微生,名亩。传说是位年长的隐士。一说即微生高。
是:副词,如此,这么。
栖栖(xī):忙碌奔波的样子。
与:同“欤”。
佞(nìnɡ):花言巧语,能言善辩。
【大意】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做一个这样四处奔波的人呢?不是要做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吧?”孔子说:“我不敢花言巧语,而是讨厌固执的人。”
14.33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骥(jì):古代称善跑的千里马。
【大意】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品质。”
14.34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大意】
有人说:“用恩惠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报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报答恩惠。”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14.35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下学而上达:一说,只在下处学,渐往上处达;一说,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大意】
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不怪别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大概只有天了吧!”
14.36
【原文】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公伯寮(liáo):孔子的弟子,字子周,曾任季氏家臣,政治投机者。
愬:同“诉”。
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谥号。鲁国大夫。
肆:处死后陈尸于众。
市朝:被处死的罪犯中,士以下的陈尸于市集,大夫以上的陈尸于朝廷。
与:同“欤”。
【大意】
公伯寮向季孙诽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并且说:“他老人家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可我的力量还能把事情向季孙说清楚,使季孙杀了他并陈尸于市。”孔子说:“我的主张将实现是天意,我的主张不能实现也是天意。公伯寮能拿天意怎么样!”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4.37
【原文】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
辟世:隐居不干预政事。辟,同“避”,避开。
【大意】
孔子说:“贤良的人避世隐居,次一等的是离开混乱的地方到别处去,再次一等是避开不好的脸色,再次是避开恶言。”孔子又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14.38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石门:鲁国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门。
奚自:即自奚,从哪里来。
与:同“欤”。
【大意】
子路在石门睡了一夜。早晨守门人问:“你从哪儿来呀?”子路说:“从孔家来。”门人说:“是那位明知做不成却偏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14.39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
磬(qìnɡ):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荷(hè):扛,背负,担负。
蒉(kuì):草编的筐,用来盛土。
硁硁(kēnɡ):象声词,形容击磬的声音。
深则厉,浅则揭:见《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这里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沾染,撩起衣裳以防打湿。
【大意】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击磬。有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口经过,说:“有心啊,就击磬吧!”过了一会儿又说:“鄙陋啊,这硁硁的声音!没人知道自己,就罢休好了。水深,就穿着衣服游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这人真坚决啊!我没办法说服他。”
14.40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注释】
《书》:指《尚书》。
谅阴: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武丁即王位之初,满心诚信,态度沉默;一说,指武丁三年居丧为父亲守孝;一说,指居丧时盖的草房,又称凶庐。
薨(hōnɡ):古代诸侯死称“薨”。
【大意】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说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何止高宗,古代的人都这样。君主去世了,后继的君主三年不言及政事,百官便各自总摄职务去听命于宰相。”
【评析】
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在孔子以前就有,《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对此,孔子持肯定态度,即使国君,其父母去世了,也在继位后三年内不理政事,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了。
14.41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大意】
孔子说:“统治者崇尚礼仪,则人民也就容易听从役使了。”
14.42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大意】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保持恭敬的态度。”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上层的人安乐。”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呢。”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14.43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原壤:孔子的老朋友。原壤母亲死了,孔子帮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大声唱歌。孔子只好假装没听见。
夷:箕踞。
俟:等待。
孙:同“逊”。
弟:同“悌”。
胫(jìnɡ):小腿。
【大意】
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小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无所作为,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贼。”说完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
14.44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阙党:鲁国地名。一说,即阙里,孔子家乡。
将(jiānɡ)命:传达信息,传话。
与:同“欤”。
居于位:坐在席上。古代礼节,大人可以有正式席位,儿童没有席位。
先生:对前辈的尊称。
【大意】
阙党那里的一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有人问孔子道:“这小孩是求上进的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地坐在席位上,又看见他同长辈并肩走路。这不是个求上进的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评析】
孔子特别注重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除了在家庭里讲孝、讲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在今天还有提倡的必要,但应当剔除其中的封建因素,赋予民主性内容。

  • 书页
    返回书页
  • 目录
    目录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