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第十九

作者:孔子 字数:7575 更新时间:2016/07/03

子张第十九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逐句翻译: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19.1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
致命:奉献生命。
【大意】
子张说:“士人遇见国家危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见到有利益可得,能考虑是不是合乎道义,祭祀时能想到恭敬严肃,临丧时能想到悲哀,这样做就可以了。”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19.2
【原文】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注释】
亡:同“无”。
【大意】
子张说:“执守仁德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义不能专一诚实,这样,怎么好算他有?又怎么好算他没有?”
19.3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嘉:嘉许。
与:同“欤”。
【大意】
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询问交友之道。子张反问:“你们先生子夏怎么说呢?”门人说:“子夏说:‘可以为友的,就与他交友,不可为友的,就拒绝不和他相交。’”子张说:“这和我听说的不同了:一个君子,该尊崇贤者,同时也宽容众人,应该嘉许贤善人,也哀矜那些能力差的人。如果我是个大贤人,对人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如果我自己不贤,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哪里还能拒绝别人呢?”
19.4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小道:指某方面的技能、手艺,如古代所谓的农、圃、医、乐、百工等。
泥(nì):拘泥,不通达。
【大意】
子夏说:“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想靠它成就远大的事业恐怕行不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这些小技艺。”
19.5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亡:同“无”。
【大意】
子夏说:“每天能知道所不知道的,每月能不忘记所能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评析】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19.6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大意】
子夏说:“学习广博的知识坚守志向,到近处去发问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19.7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肆(sì):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手工业作坊。陈列商品的店铺也叫肆。
【大意】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们要整天在作坊里工作来做成他们的器物,君子要终生学习来实现道。”
19.8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注释】
文:文饰,掩饰。
【大意】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去掩饰。”
19.9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大意】
子夏说:“君子的态度感觉上有三种变化:看上去严肃可畏,接近他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言辞精确。”
19.10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大意】
子夏说:“君子等民众信任他了,再役使他们;否则他们将会怨他有意折磨自己。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而后去劝谏;否则,他就会以为你是在诽谤他。”
19.11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大意】
子夏说:“人的德行,大处不可以逾越界限,小处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19.12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倦:当是“传”字之误。一说是倦,指并不因为不是本原的知识而倦教。
诬:欺骗。
【大意】
子游说:“子夏的门人,做些洒水扫地、言语应对等接待迎宾的事是可以的,但这不过是细枝末节,若论到本原,就没有了,这怎么办呢?”子夏听了说:“噫!言游错了!君子之道,哪些是先传授,哪些是后传授的呢?道好比草木,是要区别各种类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用欺妄来对人呢?能够按照次序有始有终传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19.13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优:有余力。
【大意】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评析】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19.14
【原文】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大意】
子游说:“丧礼只要表现遭丧者的悲哀就可以了。”
19.15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大意】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人,然而也没有达到仁。”
19.16
【原文】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注释】
堂堂:仪表壮伟。一说,高不可攀。据说子张注重外表,为人重在“言语形貌”,不重在“正心诚意”。
【大意】
曾子说:“仪表壮伟的子张啊,却难以与他一起做到仁。”
19.17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大意】
曾子说:“我听孔子说:人没有能自己竭尽其情的,如果有,必定是父母去世的时候吧?”
19.18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他的父亲孟孙蔑,品德好有贤名。
【大意】
曾子说:“我听孔子说:孟庄子的孝顺,其他方面别的人都能做到;但他不改换父亲的旧臣,不改变他父亲的政治措施,是难以做到的。”
19.19
【原文】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
阳肤:相传是曾参的七名弟子之一。
矜:怜悯。
【大意】
孟氏任用阳肤为狱官,阳肤去向曾子请教。曾子说:“统治者丧失道义,民心已经离散很久了!如果了解了百姓受屈犯法的实情,就应当同情他们,而不要因为明察而自喜啊。”
19.20
【原文】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纣:名辛,史称帝辛,“纣”是谥号。商朝最后一个君主。
是:代词,指人们传说的那样。
恶(wù):讨厌,厌恶,憎恨。
恶(è):坏事。
【大意】
子贡说:“殷纣王的不善,不如传说的那么严重啊。因此,君子不肯居下流的地位,使天下的一切坏事都归到他的头上来。”
19.21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大意】
子贡说:“君子有过错,如同日蚀月蚀:他犯错,人们都看得见;改正,人们都仰望着他。”
19.22
【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公孙朝:卫国大夫。
坠于地:掉到地上。
常师:固定的老师。
【大意】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落到地上失传,还有人能知道。贤能的人了解、记住了大的方面,不那么贤能的人了解记住了小的方面,到处都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哪里不能学?而且他何尝有固定的老师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19.23
【原文】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叔孙武叔:名州仇,鲁国大夫,三桓之一。
子服景伯:名何,鲁国大夫。
宫:房屋。秦代之前所有的住所,不论尊卑都叫宫。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
宜:相称,适宜。
【大意】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强。”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宫墙来比方,我的墙到肩那么高,能看见屋里的美好;我老师的墙有几丈高,不找到门无法进入,见不到宗庙的美好和房屋的富有。能找到门进去的人太少了。那位先生这样说不也是自然的嘛!”
19.24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大意】
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这样做是没用的!孔子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良像丘陵,还可以翻越;孔子的贤良像日月,无法越过。有人虽然想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有什么伤害呢?只显出他自己的不知高低而已。”
19.25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陈子禽:陈亢,字子禽。参见《学而第一》第十章注。
知:同“智”。
道:同“导”。
【大意】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对仲尼故意表现恭敬的吧,仲尼怎么能比你贤良呢?”子贡说:“高贵的人只一句话就能表现出明智,只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明智,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啊。我老师的不可企及,如同天不可以阶梯攀登而上一样。我们老师如果能得到治理国家的权位,就像所说的:教民立,民就立。导民行,民就行。经过他安抚,人民都来归附。经过他鼓动,人民和睦团结。他活着时大家很荣耀,他死了,大家都很悲伤。这样的人,我怎么能赶得上呢?”
【评析】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 书页
    返回书页
  • 目录
    目录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