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是洞悉人性的智者
教师应是洞悉人性的智者
先问你一个问题:
你刚刚接手做一个班的班主任,正在酝酿班委人选时,某男生一再毛遂自荐当班长,可你分析了一下他的情况,发现他实在不够当班长的条件,但他确实有一定的能力,在班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时,你该怎么做?
惯常来说,我们会面临以下几种选择:
不忍心挫伤他的积极性,勉强让他做,等以后实在不行再撤换。
告诉他条件暂时不成熟,让他做个普通办委,鼓励他继续努力,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采用民主投票方式,事先暗示一些骨干学生不要选他;或者静等选举结果,如果他被选中,也就只好将就。
或者,干脆直截了当对他说不行,让他不要有非分之想。
如果你愿意深入想想,你就会发现,以上做法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这或者会损害班级利益,或者会挫伤学生热情甚至失去学生的信任。
有个聪明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他把那个学生单独请到办公室,对他说:“很抱歉,按你的条件,我无法让你当选班长,但我可以给你一件更好的东西。”在班会课上,他宣布完班委名单后说,我曾多次请某某同学当班长,但都被他拒绝了。而且,他还推荐了一些他认为更合适的人选。话一说完,同学们都对那个学生投以敬佩的目光。
他用这种巧妙的方式保护了学生的热情,并让他获得了同学的尊重。后来,那个学生成了班里的得力干将。
这位教师的智慧在于他洞悉人性的秘密,他知道,“人性至深的本质,在渴望获得尊重。”(威廉•詹姆斯),而任何击中人性弱点的决定,都可能损伤一个人对生活对工作的激情。也许,你对这种有弄虚作假之嫌的做法不认同,但是,无论你持有怎样的态度,采取怎样的方法,作为一个成熟的教师,你必须知道,你的教育对象是有着无比丰富和微妙的内心图象的人,你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你的职业的最高法则是对“人”文关怀,它关乎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向上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深入体察人性人情的耐心和智慧。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曾以“心目中喜欢的老师”为题对学生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最大的希望是以友善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教师对学生的友善可以使学生情绪上镇定、安静,意志上振作、向上,可以缓解学生心理的紧张度和烦躁感,减少学生的偏激、冲动、执拗等行为倾向。
现代心理学的成果证明,教师的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教育效果,而高情商的基本特征是“知道自己的情绪,了解别人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别人的情绪”。也就是说,一个高情商的人,必须是一个对人性人情有着深刻洞察的人。但是,日常工作的烦琐和凡庸往往会消磨了我们的热情,遮蔽了我们洞悉人心的眼睛。我们懒得去体察学生的心理感受,即使对人性的秘密有着好奇,但也只是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没有时间也没有热情去研究学习怎样以更理性更科学的方式认知人性人情。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我们就会发现,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成功学等等领域的成果对教育有着丰富的启示,尤其是这些学科的诸多描述实际情境的案例,其中常常包含着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们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有关人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的故事,阐释着一个个显性的和隐性的基本原理,帮助我们了解人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的内在秘密,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进一步促进我们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学会评价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证明,如果一个人抱着一种追求向上的欲求,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实现它的道路,这种既要求完美又无法实现的冲突会损坏他的内在动机,使他在心理和行为上选择放弃。当这种放弃的倾向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深时,甚至可能导致他失去对整个世界的热情。因此,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此类诉求不可不慎之又慎。
好学生从来就不仅仅是靠评比、考试、竞赛造就的,好的引导和好的自我期许,才是好学生成长的必经之途,所以,我深信,只有情感细腻、洞悉人性人情的教师才可能是一个真正具备人文情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与学生相处并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相知,才能相亲!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