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孩子心——浅谈后进生的有效教育与转化

作者:佚名 字数:2947 阅读:77 更新时间:2008/12/10

可怜天下孩子心——浅谈后进生的有效教育与转化

满纸荒唐言背后,通常浸润着作者的一把辛酸泪,这几乎是文学创作上的一条定律,满身坏毛病的背后,通常包裹着后进生一颗痛苦的心灵,这是我担任班主任多年后对后进生的极深感慨。“可怜天下孩子心!”我常常这样感叹。  
  我也曾单纯地笃信“皮格马利翁效应”。这种教育理念源于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十分钟情于自己创作的一座少女雕像,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她当成真人,天长日久,斗转星移,这座雕像最终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鲜活的女人。教育家称之为“皮格马利翁现象”,认为在人的教育中也有同样的现象,积极的期望能够带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巨大的心理效应,一份美好的期许,一份孜孜不倦的努力,结果总会是成功。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常常会碰到一些经历坎坷,问题复杂的后进生,面对他们,赏识是苍白的,期许是空洞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后,成功的彼岸却杳无踪迹。  
  面对这类学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赏识是否够真诚,也不在于教师的期许是否够持恒。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成长之痛,了解学生的心灵需求。  
  有这样一位女生,初中时多次离家出走,班主任责任心也很强,与家长约定,不允许该女生单独上学放学,每天上学必由家长亲自将孩子交给老师,每天放学必由老师亲自将学生交给家长,座位安排在最便于老师管理的所谓“飞机位”。上了高中,短暂的适应磨合期后,该生旧有的毛病渐渐沉渣泛起,虽不至于离家出走,但是上学迟到,上课聊天,涂脂抹粉的时间多于学习的时间,亲近异性的心思大于亲近知识的心思。对老师极具敌意,即使是委婉的善意的批评,也会引起她很大的抵触和反感。由该生的种种表现,我推测她在青春期初期非但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受到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的伤害,他的父亲应该是缺席型父亲。  
  经过与家长的坦诚交谈,我的推测得到了证实:孩子上初中时,整日沉迷麻将桌,极少与孩子沟通的父亲偷看了女儿的日记,惊讶地知道了女儿对某异性的思慕,紧接着争吵暴打和离家出走就那样看似偶然却又必然地发生了。在对该生深深的同情之余,我尽量措辞得体地指出家长教育上的失误,请家长理解女儿青春期的心理萌动,用心平气和的沟通代替暴跳如雷的斥责,还特别提醒父亲,尽量多给女儿呵护与关爱,当父亲成为女儿身后的大树头顶的凉荫,女儿便不会如此迫切地寻求异性温暖的怀抱。与该生面谈,我表达了对她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告诉她一个可爱的幸福的女生应该有怎样的形象和未来,开导她谅解父亲,改善与父亲的关系。一个星期后,该生的母亲满怀感激地打电话给我,叙述丈夫的可喜变化。稍后一段时间,我和家长则共同欣喜于他们的女儿的变化:远离了脂粉,与家长和老师更亲近了,与课本更亲近了。  
  我还曾遇到过一个性格古怪的女生。她任性率意,上课或迟到或睡觉或高声扰嚷,心中完全没有“纪律”二字。她可以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抓狂,也常常让身边的每个人因她而抓狂。老师同学们以“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对待她。可是她却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两岁半的时候父母离异,在酗酒的父亲的拳头下长大,女孩子的生理痛让她每个月都有一两天如同大病一场,但她却没有一个可以撒娇的地方。父亲对她的态度就是她对身边人的态度,父亲给她造成心灵的痛苦,她也给身边的人造成心灵的痛苦。见过该生的父亲后,我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他,我可以做的唯有与她的亲生母亲一道,尽量多给孩子关爱,多教给她做人的道理,而且我首先要想法子消除她对我的敌意。经观察发现,在她的心灵深处唯一柔软的地方就是已经远嫁异地一年难得见上一面的母亲—-也许是因为对父亲的痛恨,也许是因为母亲本人的温婉,她对母亲是亲近的,没有怨言的。由此我找到了突破口:1 表达对她母亲再婚的理解和祝福。2 分析造成她与母亲所经历的不幸的原因。3 教导她为了自己将来的幸福乃至母亲的幸福,应努力改变个性,不要让母亲再为她落泪。当老师成功地成为她心灵中又一个柔软的地方时,正常的人性开始在她身上复苏,渐渐能善意友好地与人交往,个性由强悍暴躁逐渐转向沉稳平和,在班上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大大加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后进生:“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言辞之间,大教育家对后进生充满了怜惜之情。他给我的启迪是:正因其娇嫩,正因其脆弱,要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转化的是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不要因为他们的一些表象而心生嫌怨,要以一颗慈爱的心去了解,去理解,去谅解:一个厌学的学生可能就是一个聪明而敏感的孩子,内心可能有被父母当作攀比工具的隐痛,可能有被老师挖苦讽刺的阴影;一个与异性交往过密造成成绩下降的学生也许就是一个能干而感情丰富的孩子,从初中甚至小学时候起就因父母在外打工而需要生活自理,长期无人督促,亲情缺席,致使他们对学业、对情感实在没有能力自理……以慈爱之心为前提才有可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痛苦与困惑,只有了解学生心中的痛苦与困惑,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才会有重大的改变,看似盘根错节的后进生问题才能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引导下迎刃而解。  
  以慈爱之心为前提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我会丢掉居高临下的态度,舍弃指点江山的语气。学生又一次迟到了,我会问他:“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吗?”而不是板着面孔呵斥:“怎么又迟到了!”学生内敛而自卑,我会启发絮叨的母亲:“如果连你都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可爱之处,还有谁会觉得他可爱?”绝不敢一脸不屑地对学生说:“你怎么那么没用!”  
  我认为只有当班主任给予学生的是爱的教育,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爱如明灯,能使后进生的“可怜之心”变成“可爱之心”;爱如明灯,能照亮后进生未来的人生之路。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教师了解学生的两个方法 下一篇:“给自己一个目标”主题班会讲话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