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记三则
教育日记三则
淡追查 止而不咎
2006,中秋节,晚自习。
高三(17)班内,座无虚席;教室外,到处是火把,喊声一片。
课间。教室外,依旧火把、喊声;教室内,欢笑声,伴者微火……
我赶快跑到教室:笤把冒着烟,几个调皮鬼头上满是汗……
“谁干的?怎么能在教室玩火把?”几个调皮鬼低着头,谁也不敢站出来。其他同学面面相觑。见大家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所认识,我既讲了安全问题,又讲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指出了如此做的错误,又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没有停课整顿、厉声查询、严辞训斥,甚至罚站、逐出课堂。
第二天,带头玩火把的一位学生向我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班上从没有发生过此类错误。
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到,假如注重即时效应,但势必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况且,大动干戈只能禁其行而不能感其心,甚至还会激化矛盾。而对学生偶然的过失并不立即查询追究,闻而不怒,止而不咎,努力淡化查咎意识,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还其自尊,促其自爱,这是一种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方法。
事实上,教育者的作为能否对教育对象产生心灵效应,这效应大小如何,并不取决于教育者表面的凶狠与否。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曾把教师分为随机应变、专横和惩罚三种类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随机应变特征与学生的合作、参与和求成成正相关,而教师的专横和惩罚特征则与学生上述行为成负相关。可见,对学生的过失闻而不怒,止而不咎,正是这里所说的随机应变,它不是无所作为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高明的教育方式。
暖批评 评而不责
2006年10月29日星期日。
今天听说我班有一女生,坠入爱河,不能自拔,怎么办?她的学习成绩已一落千丈了。面对此情此景,我给她讲了一个“青苹果”的故事,让其回去思考:“马路边,有一棵苹果树,树上长着许多苹果,当苹果还青还小的时候,路过的人,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到这些苹果,更想不到去摘一个尝尝。如果有一天,行人忽然发现在众多的苹果中有一个苹果红了,就纷纷注视这个苹果,猜测这个苹果是否好吃,什么味道。于是,胆大的人就伸手将这个先红的苹果摘了下来,咬了一口,随手扔掉了,并自语道:“不好吃”。对于行人来说,这个苹果不好吃,他还会去摘第二个,第三个,或者更多,直到找到好吃的为止,而对于苹果本身呢?一旦被摘去,就永远不能再长在树上了。”事后,我再也不提此事了,没过多久,她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我的问题解决了”。我会意地点点头笑了……
批评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有人的批评暖人心,有人的批评伤人心;有人的批评让你如坐春风,有人的批评却使你如鲠在喉。如何才能产生最佳批评效应呢?批评应当是对错误本身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而不应是严厉的指责和训斥。指责和训斥常常伤人自尊,毁人自信,甚至造成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感情对立,这种批评最多只能让人怕你烦你,很难让人敬你服你。
实践证明,对缺点、过失、错误的评价越是客观中肯,批评就越有力,而客观、中肯的剖析和评价又常常表现为对缺点、过失、错误的某些肯定性认识。一个学生上课时擅自去看世界杯足球赛,无疑,这是违纪行为,可是关心体坛赛事,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 冷处理 论而不逼
2006年11月5日星期日。
今天我班上的汪为又犯了错误:
他与一个同学吵了起来,“剑拔弩张”,一场武斗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值日组长一看事情不妙,马上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让汪为马上到办公室来!”我说。
汪为一听就火了!老师也没有调查就让我一个人去办公室?去就去!于是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进了办公室,也没有报告,把门一推,进来就往我面前一站,挺昂首,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我深知他的性格,没有去激化矛盾。仍然埋头批改试卷,一本一本直到把试卷全部批改完成,而头也没有抬,不看他一眼,而是翻开记分册,用若无其事的口吻,平静地说:“来,汪为,帮我把试卷上的分登记一下。”说完就把记分册推到对面,把钢笔放在记分册上。他一听感到很意外,老师不但没有训自己,反而让他帮助登记分数——这是在平时只有优秀学生才能干的工作。汪为的气立即消了大半,他犹豫了一下,规规矩矩地坐好,认真地把我念的分数逐个填写上。发挥自己写字的最好水平。65名学生的成绩也全部填写完了。而且他恢复了一个青年应有的可爱。这时我才望着他正式开始谈话。他也比较客观地说明了他们争吵的经过,还主动作了自我批评。当汪为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心上没有任何伤口,没有痛苦,所有的倒是一种满足感。
学生出现严重的对立情绪,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时,教师先采用过后迂回的方法,等“障碍”排除以后,再触及问题的本身,特别是有些暴躁、任性倔强的“胆汁质”型的学生,他们进办公室就好摆出一副“较量”的架势,这时候如果严厉批评他,那么很可能使矛盾激化,把事情弄僵。如果先谈一些题外的话或者若无其事地请他同老师做一些其他的工作,等到他的情绪恢复正常以后,心理的气烟消云散之后,再开始批评他,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达到了使他自觉认识自己缺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