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工作中的“新热点”

作者:佚名 字数:3685 阅读:14 更新时间:2008/12/10

关注学生工作中的“新热点”

教师的话题似乎总是离不开自己的学生,我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议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道理好说歹说,他就是听不进去”,“太冷漠,太自私”……这倒令我想起了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时甚至连许多成年人都搞不清自己的方向,更别说十四、五岁的学生了,他们常会有许多困惑:“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昔日宁静的校园遭到了各种观念的冲击,在这种新形势下,说教式的德育工作套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效。探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路子,成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耕耘心灵的园地
  诗人的笔下,所有的青春都是美丽的,可现实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轻生自弃,离家出走的悲剧。据杭州市对城乡不同类型的数千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初中13.6%,高中18.7%的学生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紊乱。在天津市对初中生进行的一次人格因素测验中,33.11%的学生表现出冷淡,孤独,抑郁的人格特征;30.5%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偏执,冲动的人格畸形;17.8%的学生有强迫症的症状。这一切都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据调查表明,青少年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以孤僻和冷漠为主要特征的分裂型;忍耐力极差,易激怒的冲动型;以猜疑和固执为主要特征的偏执型;喜形于色,表情夸张且丰富,感情脆弱,波动性大的癔症型。
  以冲动型为例,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忍耐性极差,易激怒,情绪诱发后强度甚大,失去控制力,不想后果,出现短时间的冲动行为,谩骂或伤人毁物,违反校规甚至法规,事后有悔恨情绪;平时人际关系、学习等无明显异常;冲动行为较难预测,在行动受阻时或受批评时容易犯病。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就曾发现有这类心理缺陷的学生。自习课上,一个男生因与一个女生发生口角,竟操起一张椅子砸了过去;另外,还有两个学生分别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甚至摔门而出。冷静下来以后,他们都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在那一瞬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一股无明火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不发泄一下憋得实在难受”。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障碍如同一个恶魔,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驱走这个恶魔的最佳方法是青少年本身从思想,人格力量方面的提高,而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驱走这个恶魔的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智力方面没有缺陷,而且更要追求心理、人格的完整与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比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他不可能超越自己,走向成功;不可能造福社会,奉献他人;更不可能有信、有望、有爱,热烈而真诚的生活。
  二、揭开隐遁的神秘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人谈“性”色变父母极少与子女讨论这方面的问题,老师通常回避这方面的知识,“性”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神秘地面纱。然而媒体是一个无孔不入的传播源,电视屏幕上泛滥的丰胸广告、书摊上堆砌的迷情艳史、街头巷尾充斥的爱的流行曲……性方面的东西就是这样闯入了学生们的生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使得青少年生理早熟。进去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身体上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他们有进一步了解自己生理的愿望,于是,学校开设了生物、健康教育等相关的课程,将其作为一门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性”不仅有生理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我们的教育恰恰在这一点上有所忽略。进入青春期,男女之间有的会对异性产生朦胧、模糊的好感,甚至类似恋爱的感觉。这时期的青少年最需要师长的正确引导。曾有一个男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愿意和女同学聊天,老师,您说我这算不算是好色?”我当时在他的周记本上写道:“交朋友不是以性别来区分的,而是以性格为准绳的。”由此可见,学校中的性教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马卡连柯曾说过“现代化社会造成了这样一批孩子,他们在心理发育上接近成人,但他们不会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因此,道德教育(包括两性教育)应该走在生理成熟的前面,至少也应保持同步。”在我国,这种教育是大大的滞后了。与其让学生从媒体宣传中得出错误、片面得认识,还不如主动地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在性与爱中应担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引导和帮助他们。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青少年对于性的认识尚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状态,这时,身为教师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急于堵塞,而应如大禹治水,因势利导。
  三、点燃稚嫩的心灵
  时常听说现在的孩子自私冷漠,我也亲身经历了一些学生的刁蛮任性。于是,我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些学生的身上找不到年轻人应该拥有的纯真友爱?为什么提起雷锋他们会嗤之以鼻或哄堂大笑?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否属于“道德不健全”的一代人?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青少年,健全他们的道德修养,是每一个善良的人的忧思所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性格、品德基本确定的时期,他们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师长的观点,作为教师,应当根据这个年龄的的心理特征,连续不断地施以品德教育。教师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领路人,在心理、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我国,几乎所有师范院校都在最醒目的位置写着这样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即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以身作则,确立你的人格榜样。
  有些学生冷漠自私其实是因为他们听到、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却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加之自身的分辨力不强,于是把具有“个性”的现象看作社会的“共性”,对社会充满戒备,做事谨小慎微,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敏感的自尊,以攻击者的姿态与人交往。社会并不是处处黑暗,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鼓励他们以真诚友善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告诉他们,年轻的心灵应该纯洁无瑕。但只在喜悦、欢乐、幸福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只懂得享乐,也可能变得冷漠无情。因此,师长们应教育青少年了解周围的人,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不仅装盛一己之悲喜,而且要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同时,在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还应对他们实施“免疫教育”。譬如一座气势雄伟的大厦,我们在赞叹它壮丽的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在阳光照射下产生地阴影,但我们决不能指着阴影对学生说:“看,这就是那座大厦。”应该让他们知道世界还不是那么完美,善恶共存,美丑同在,有时甚至真伪难辨、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帮助他们分析社会、学校、家庭中的不良现象,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以及对各种不良影响的免疫力。
  古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真正的严师决不该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而应让学生亲、敬且信。语言学家吕叔湘告诉我们“教育近乎于农业生产,绝非工业生产”,因为播下的种子是有生命力的,它们得自己长大,人们要做的是给它们适当的温度、湿度、阳光、水分和肥料,帮助它们好好生长。
  如果说教育是一首诗,我们怎能允许有一句错行的诗句?新的世纪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一个个热诚坚毅的生命溶入人类前进的合唱!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散步的收获 下一篇:国旗下的演讲——我们心中的荣辱观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