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播撒爱的种子
精心播撒爱的种子
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动的收获;播上行动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精心地在孩子的心田上播上爱的种子,就一定会绽放灿烂的太阳花。
2003年4月4日,下午,上南北校四楼,预(2)中队教室里,全班同学排着队走到讲桌前,郑重地递上一笔笔钱款:30元、50元、80元----气氛庄重,又浸润着些许激动,不少孩子擦拭着泪花。原来本班的计一鸣同学的父亲突然病逝,同学们得知消息后,在班干部同学组织下自发地开展了捐助活动。他们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这些钱原本是他们用来吃早点、喝饮料、买学习用品的,有许多同学觉得还不够,于第二天又捐出了一些钱,如:王慧、俞昌辉等同学又分别捐上了100元。
第二天下午,预(2)中队的两名同学代表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带着凝聚着全体师生一颗颗爱心的捐助款1241元和慰问信来到了计一鸣同学的家里看望计一鸣同学和他的母亲,母子两人感动不已。丧事结束后,计一鸣同学的母亲特意和计一鸣同学一道来到预(2)班级,向全体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是一组感人的镜头,这也是预(2)中队开展“献爱心”教育活动的一个成果展示。2003学年,上南北校大力开展“五心”教育活动,预(2)中队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献爱心”为主题与突破口,推行了一系列活动。首先是美化教室,营建一个温馨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学习环境,净化同学们的身心,使同学们感受到生活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其次是组织系列“我帮妈妈做件事”的亲情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从而激发每一位同学努力学习,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美好意识。此外,在平时的学校学习生活中,班主任有意识地全方位地引导同学们从小事做起,教育他们“勿以善小而不为”,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熏陶。因此,在整个班集体中,处处可以看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感人画面——
王逸菲同学的右手受伤打上了石膏,班委赵祝楠同学主动帮助她做值日生。
夏桦同学的脚扭伤了,班级中的普通一员韩燕卿同学主动扶她上下楼梯。午饭时,又帮她带饭到教室里。
“三•五”学雷锋日中,同学们纷纷捐书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为让爷爷奶奶过上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上南北校与云南学校“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中,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圆上学梦,同学们又纷纷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并捐出相关的学习书籍。
卞思尧同学不慎摔伤住院治疗,班主任又一次率领中队委员们到医院看望卞思尧同学,希望他好好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当卞思尧同学病好回到温暖的集体中时,全体同学向他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感人的镜头又何止这些!“爱”对全班同学起到了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爱”具有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它净化了全班成员的心灵,美化了班级生活,培养了全班同学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凝聚力,它使班集体像一个巨大的熔炉一样。预备(2)班也因此获得了“2003年上海市金爱心集体”的荣誉称号。
当然,教育不只是一种说教,教育更是教育者的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所营造的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只有这样,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交班费时,班主任主动递上自己的一份;墙上张贴画脱落了一角,班主任主动上前贴好;地上有粉笔头,班主任亲自弯腰捡起;“植物角”中的花草土壤有些干涸,班主任亲自浇上一杯水……这些看起来虽是小事,但它却始终贯穿于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班级同学看到这些,自然会记在心里,更会付诸行动——
2003年国庆长假前,教室“植物角”中的每一个花盆上都系着一个装满了水的塑料袋,同学们说:“这样,放假七天中,这些花草就不会没水喝了。”
教室的讲桌里,整整齐齐地堆放着一叠旧报纸。同学们说:“这是为擦玻璃准备的。”
拔河比赛上,参加比赛的同学抓住一根绳,拧成一股劲,班主任和其余的同学在一旁为他们加油助威,齐心协力,获得了第一名。
这些都充分说明,班级是班主任和同学们共同拥有的一个大家庭,班主任不能游离在班级之外,更不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只有这样,班级才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和”氛围。班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情操才能得以陶冶,向心力才能得以凝聚,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才能得以进一步升华。
2004年2月20日
注:本文在2004年5月的《浦东教育》(德育研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