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七帝疑案 (四) 朱元璋惩贪三大案

作者:毛佩琦 字数:8617 阅读:696 更新时间:2009/03/08

明十七帝疑案 (四) 朱元璋惩贪三大案

今天我们讲洪武惩贪三大案。上一讲我们讲过,朱元璋建国,他有自己的理想,他要建一个廉洁的、高效率的政府,这个政府有一个廉洁的官僚队伍。他的重要谋臣刘基曾经对朱元璋说,元朝失天下,失于贪纵,你要把天下坐稳一定要加强法纪。中书省有一个都事叫做李彬,这个李彬因为贪纵犯法,被发现了。可是中书省的丞相是谁啊?李善长,李善长就袒护这个李彬,刘基说不能袒护,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说:坚决执法!处死李彬。开国功勋,一个功臣叫汤和,大家都知道,汤和给国家立了多少功啊,他有一个姑父隐瞒在常州的田产,少交税不交税。这件事让朱元璋发现了,要惩办他。常遇春这样的大臣都来给汤和这个姑父求情,朱元璋说不行,坚决处罚。朱元璋在惩贪问题上毫不留情,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

  * 从这两件小事中,我们看到了朱元璋打击贪官、肃清腐败的决心。如果说这两起案件中被处死的贪官不算多的话,那么在随后发生的三起大案当中,被杀头的贪官和被株连的人就可是不计其数了。

  朱元璋反腐惩贪三大案之一 空印案

  第一个案叫做空印案,空印案发生在洪武九年,1385年。什么叫空印?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人离开本单位到外单位去办事,需要有一个介绍信。这个介绍信介绍你的身份,介绍你要办的事情的事由,这样你可以凭据这个介绍信去办事。但是有的时候出差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到一些你没有想到的那些单位去办事,你可能会开一个空白介绍信——事情不写,抬头不写,但是盖了公章,这种盖了公章的空白介绍信在明朝叫“空印”。明朝有一个制度,规定天下府州县的钱粮户口要在年底的时候核校,核对一些准确不准确,统计是怎么样,有多少田地,有多少人口,可以上多少赋税,怎么样服遥役,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府州县核对了到布政司,省级机关核对,布正司带着材料到京师户部来核对,户部是什么部?农业部、林业部管钱管财的,这叫“考校钱粮”。

  明朝考校钱粮,从各个省来到京师往返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到了京师考校钱粮的时候数字不行,不准确,需要重新填写。重新填写没有公章不行,填写完以后要盖公章。如果一个很远的地方,边远省份到南京去考校钱粮,数字不合适,再回去盖公章,好几个月过去了,今年的工作无法完成。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很久以来的习惯,使用空印,带上一份盖好了章的空白文书到南京考校钱粮,数字不对,重新填写,章已经盖好了,很省事。

  这件事情朱元璋发现了,朱元璋说其中必有奸。他要处罚所有使用空印的人,凡是掌印的人一律处死,凡是牵连到空印案里的人,不是掌印者也要杖责一百,发到远方。有一个官员叫做郑士元,他是湖广按察使的佥事,也牵连到空印案里来,他的弟弟郑士利就写了一封奏章给郑士元鸣冤,怎么说的呢?说你现在处理我们这个空印,实际上没有了解这空印的具体情况,我们的空印只是半印,什么是半印?大家知道开介绍信有一个骑缝章,一撕两半,你手里拿着有半个章,留底还有半个章,所以带走的是半印,不士正式的完整的印。他说现在所惩罚的空印都是半印,这个半阴是无法做其他使用的,不能够为奸,这是第一条。而且使用了这么长时间了,谁也没说这个不能用,第二条他说如果你要说不能用的话,你事先要说,要做出规定来说空印不能使用,在你还没有规定的时候你就把这些人全处罚了,不公平啊。但是朱元璋说,不行。于是连这个郑士利、郑士元一起处罚,发到边远劳动。

  空印案牵连到很多人,所有是用空印的人无一幸免。朱元璋做得对不对呢?我认为对!为什么?钱粮的数字能够随便填吗?他是关系到户口和赋税的问题。你数字不合适到了京师一看不对我就改一改,这种统计是不能够作为国家的税收财政的依据的,老百姓的负担怎么承担,国家的财政怎么收,这是不行的,显然空印案是应该治理的。

  * 如此轰轰烈烈地抄查空印的反腐行动,应当会让贪官们战战兢兢,不敢再贪了吧。但天下就是有胆大的人,空印案中斩杀贪官的血迹还没有干,就有官员顶风作案。在明初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的贪污大案即将被揭开。

  朱元璋反腐惩贪三大案之二 郭桓案

  第二个,我们讲的是郭桓案。朱元璋采用严厉的惩治手段打击贪官污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洪武十八年,全国的官员到京城来接受考核,这种考核叫做“朝觐考核”。到京师来朝见皇帝,同时要给他的政绩表现左一个评语和考察,合格不合格,这个官员怎么样。一共多少人呢?一共是4100多人,评定称职的只有430多人,大多数官员不合格。于是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贪的运动,我们现在说运动。这件事的导火线就是郭桓贪污事件的暴露。

  郭桓是什么人?是户部侍郎,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户部;侍郎,副部长。郭桓都做了些什么事情,能够引起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广泛的惩贪呢?仅列入当时的《大诰》当中就有这么几项:第一项,太平、镇江、广德有几个府,官府下令,朱元璋下令减免官田钱粮一半,但是郭桓呢对这些地方是颗粒没有上仓,那么这钱粮收了上哪去了呢?郭桓私分了,这是一个。第二个呢,郭桓收受了浙西的秋粮,应该是450万石,实际上只收交上来60万石,还收了一些钞,这些钞加上这些粮食才200多万担,所以还有200多万担又被郭桓等人私分了。

  朱元璋开列的第三项郭桓的罪状是什么罪状呢?当时征粮食,可以征粮食的本色也可以征折色,比如说征稻子,说如果这个地方不产稻子我可以折成其他的东西来交税,或者是把这个粮食折成钱,当时叫钞来交税。郭桓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一石米折钞两贯,两贯钱,但是两贯钱以外他又跟老百姓要了什么钱:一,

  水脚钱100文,就是用船来运,水脚钱;

  车脚钱300文,说船运完了还得用车运,再加300文;

  口食钱100文,说这个人吃马喂的,得吃东西,再加100文;

  库子钱100文,掌管仓库,看仓库,我得给你看着啊,没有人不成,再加100文;

  蒲篓钱100文,这粮食得装成包,打包,蒲篓,加100文;

  竹篓钱100文,拿竹子编的筐子,再加100文;还要交的堰江的

  神佛钱100文,你要运输的话走到江上走到河上,怕遇见大风船翻了,要让它平平安安的,沿途要拜神拜佛。水花钱啊,老百姓花钱,100文。所以一石粮食两贯钞,加了多少钱!这些赋税都加到老百姓身上,就是巧立名色,增加赋税。这些东西都是郭桓这些人贪污进来的。

  当时官府养马,养马的草呢,要来民间来征收,郭桓这些人接受了一些贿赂,谁给他贿赂了,这个草免征。他把这些负担摊到其他没有给他贿赂的那些地区,这又是一笔钱。还有纳粮入水、纳豆入水,就是说把粮食里头掺上水,潮湿的搁到仓里头,收的豆子掺上水搁到仓库里头。最后造成仓库的粮食大批腐烂,甚至没办法处理,把仓库拆了,把粮食大批的埋了。

  这样大规模的贪污腐败,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对郭桓案非常重视,他进行了一次统计,他说郭桓直接贪污数字是有700万石,加上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折扣、钞,一共是2400万石。朱元璋下令在全天下范围内追赃。怎么追呢?最后这些赃款是部是送到户部了,郭桓手里,户部;从哪里来的,从十二个布政司来的,当时就是十二个省;把省里的官员给我抓来审问,你们说你们的赃款是从哪里来的,好,大家说是府里来的;好,把府里的官员抓起来,再审问府官;府官说他的赃款是从州里来的,那再把州官员抓来;州里的说,我是从县里给我送上来的;把县官抓来审问,谁给你送的赃款?那就落到行贿的这些人了,这就是当时的一些富民、刁民。查到哪儿,惩罚到哪儿,一个不漏。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贪官污吏已经把钱财装到自己的口袋里头了,不能倒出来。怎么办,他们下发帖子,下发通知到各乡各里要求摊派,老百姓包赔。本来是惩贪,结果老百姓又增加了新的负担。朱元璋下令严格惩罚,所以这一次案件牵连到户部、天下十二布政司,所有行贿的、窝赃的,叫“天下中产以上人家破产大半”。中产以上人家是什么?富民哪,这些富民勾结官府为非作歹。所以这次案子规模非常之大。

  * 朱元璋为了惩处贪官,不惜屡次砍掉成千上万官员的头颅,也不惜顶着官员们对他形成的巨大怨气。但这还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朱元璋不仅敢于大批处决贪官,他还创造了无数的让人脊背发凉的残酷严刑。

  严刑峻法严到什么程度,我们上次曾经讲过,朱元璋规定了贪污60两以上的银子的,要把这个人处死剥皮实草,这个官员要悬挂在公堂上,给后来者当作儆戒。每个县里头都有一个地方剥皮场所,叫皮场庙。郭桓案发生以后,朱元璋同样使用严刑峻法,什么峻法呢?当时管仓库的一些官员,就是很低级的官员,朱元璋怎么处理呢?把他的这个脚筋割了,走不了道了,膝盖挖掉了,这个人就成残废了。可是没过半年这个人又继续犯法了,怎么犯法呢?当时往仓库里送粮食,送一批粮食拿一个筹码,可能是竹签,然后就凭着这个筹码去领报酬。人家送了十份粮食,可是筹码出现了十三根,为什么,因为看仓库的人,受过刑的这个人又偷出筹码拿出来。朱元璋说,你看,我当初给他的惩罚不是不严重,把他筋也割了,膝盖也去掉了,然后脸上刺了字,身上纹了身,没过半年他又犯了,我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不贪赃呢?严刑重罚。

  朱元璋的话有这么两句,他说“朕谓斯刑酷矣”,我说啊这已经够残酷的了,“闻见者将以为戒”,听到的人都应该儆戒。“岂意攒点康明远等,肢体残坏,是形非命存,恶忧不已”,说这个叫做康明远的人肢体残废了,虽然肢体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他还活着命呢,他恶习没改。“仍卖官粮,此等凶顽之徒,国将何法以治之乎?”我能用什么法整治,严刑峻法,严刑、杀戮。所以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很多人批评他,但是实际上也是让贪官、赃官逼出来的。刚才我们讲到,这个管库官受到的严刑是挖去膝盖、挑断脚筋、身上刺上字、脸上纹上面,还有剁脚的、剁手的,都是当时的严刑,还有叫做“洗刷”,躺在铁床上身上浇热水,然后拿铁刷子把肉一层一层刷掉。但是这些酷刑并不是都有效,杀了一批又出来一批。我们在批评朱元璋的酷刑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分析,什么呢,就是朱元璋所使用的酷刑不是针对良民百姓,特别是不是针对百姓的,而是针对官员、官僚阶层,是官员当中的贪污阶层。所以一说酷刑,就说这个朱元璋真可恨,但是他没有针对百姓,他是保护百姓的。

  * 朱元璋在亲自查处了这两件大案之后,满朝文武百官早已是战战兢兢,不敢乱来一步,朱元璋放眼望去似乎普天之下已经没有贪官污吏的藏身之处了。但就在他暗自庆幸时,没有想到的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又出了一桩大案。

  洪武三十年(1398年)又发生了一个大案,这个案子我们说它大,不是因为它涉及的金额或者范围广泛,而是在这个案子当中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坚决。什么案子呢?欧阳伦驸马案。明朝为了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把这个茶叶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私自出口。因为你控制了茶叶,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它对你有需要,而且你把这个茶叶送给它以后还可以得到马匹,这样对国家几方面都有好处,因此就规定禁止茶叶私自出关。驸马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让他的手下走私茶叶,这些人在地方上动用官府车辆,擅自闯关,不纳税、不服管,而且是任意捶楚把关的官员。地方守关的人不堪忍受,向朱元璋来报告。朱元璋得到这个情况以后非常气愤,把欧阳伦抓来杀掉,坚决处死。欧阳伦是什么人呢?刚才我们说过他是驸马,这个驸马他的尚的公主是谁呢?是安庆公主。这个公主不是一般的公主,他的母亲就是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最早的结发夫妻。马皇后一生就生过这么两个孩子,两个女儿,安庆公主是其一,至亲至爱。谁求情也不成,坚决把欧阳伦杀掉。所以朱元璋为了建立他的官僚队伍秩序,为了澄清吏治,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不惜灭亲。

  * 在朱元璋经历三起大案之后,在全国上下刀光剑影的恐怖气氛中,朱元璋却躲进书房,专心致志地开始编写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是什么?朱元璋怎么偏偏会在这样特别的时刻还要专心地写这本书呢?

  刚才我们说过,朱元璋把很多他所处理的贪污、为非作歹这一些案件的案例编成了一本书叫《大诰》。这个《大诰》他要求各家各户都有一本,如果你家里藏了《大诰》,那么在审刑的时候可以罪减一等。就在《大诰》发布的当年,就有是几万学生进京来讲演《大诰》,说我们都学了《大诰》,皇帝给了赏赐,大家回去,就是他搞了一次普遍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个《大诰》减刑的这种措施成为明朝的一个刑法上的一个制度,以后凡是在审刑的时候,说有《大诰》就减刑一等。可以看出,朱元璋所实行的严刑峻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是为了澄清吏治。《大诰》公布了以后又有《大诰续编》,又有《大诰三编》,还有《大诰武臣》,就是专门针对武将、武官犯法编的案例。关于朱元璋编《大诰》他是什么意图?学士刘三吾给《大诰》有一个后序,有这么几句话,他说:

  “日者,中外臣庶,罔体圣心,大肆贪墨。缘弊所由,起于六曹,为罪之魁,郭桓为首。”

  就是不久以前,好多官员不体会朱元璋的意图,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究其根源,起于六曹。从六部开始的,从中央开始的,不要老远下面。为罪之魁,郭桓为甚,谁是头啊?就是那个财政部的副部长,农业部、财政部就是它的副部长。说六曹本来就是一个澄源之地,“乃贪赃不法,交通所属,危害百姓”,说朱元璋是不忍心“生人之无辜也”,不能够让那些百姓遭这个害啊,“不得已施之五刑”,对他们施之各种刑法。下边两句话,“虽罪之,实以生之”,虽然给他们治罪了但是要让他们不要再犯。“皇上图治,不遑暇食,犹乃营缮是书,以为世戒,其爱民之意深矣”,皇上要求治理天下,连吃饭都忙得都没有时间了,他还编这个书,他爱百姓的心那是很深的。这是刘三吾给他写的一段后序,朱元璋是基层的,他在基层出身,他受过苦,他知道这个苦是什么滋味。他还有一段话,他说:

  “这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我这般直直地说,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这书于管军的造福,不是害他的文书。”

  我这个话,这个书不是秀才文,也不是官员写的吏员写的,就是实话,我这个文章不是害人的。所以他编《大诰》虽然每个案例都伴随着严刑酷法,但是它也伴随着一个爱民之心。

  * 在明朝初年的几十年里,朱元璋用它打击贪官污吏的坚强决心,用它让人心惊胆战的严酷刑法,屡次清理官僚队伍。那么,在那一次次声势浩大的反腐浪潮之后,在一群群贪官污吏被送上刑场之后,朱元璋的重刑治国究竟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呢?明朝初年的官场是否就能够从此焕然一新呢?

  当时很多人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非常不满意,实际上是人人自危。早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县学有一个训导叫做叶伯巨,给朱元璋上书,提出了几件朱元璋做的事情不妥的地方,就有一条叫做“用刑太繁”,说你朱元璋用刑太繁了,太多了。他怎么样具体说呢:

  “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这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而为善者怠也。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今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

  什么意思呢,说你天天处罚人,早晨刚任命他当官,下午就把他废了。这些面人怎么办啊,无所适从。这官员队伍是人人自危,每天过不好踏实的日子。

  洪武二十一年,一个学士叫做谢缙的给朱元璋上书,也提出了他用刑太繁的问题。他说从国初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说没有哪一天这个法律不改变的,没有哪一天没有人犯错误。“尝闻陛下震怒,除根翦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廷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什么意思呢,说我经常听到你处罚这个处罚那个,没听你表扬谁。很严厉。

  当时的官员们惴惴不安,经常是上班的时候,早上起来上班,要跟家里头妻子道别,说今天去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侥幸晚上回到家里,见了妻子的面儿说,今天又活了一天,明天还不止道怎么样。如此这般,虽然让贪官污吏们惊心胆战,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明初特别是洪武年间的吏治得到了澄清。清朝张廷玉所编的《明史》里头有一个叫《循吏传》,“循吏”就是专门记载清官的这样的传。《循吏传》所列的明朝的清官,洪武年间三十多年,占所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个《循吏传》还有这么一段话:

  “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这一时间,这些地方官员全都是畏惧刑法,洁身自好来实现达到朱元璋的要求,吏治换了一个面貌。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明十七帝疑案 (五) 朱元璋胡蓝冤狱 下一篇:明十七帝疑案 (三) 朱元璋国号之谜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