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七帝疑案 (三) 朱元璋国号之谜

作者:毛佩琦 字数:8964 阅读:784 更新时间:2009/03/08

明十七帝疑案 (三) 朱元璋国号之谜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国号之谜。明朝它的国号叫做“大明”,这个“大明”怎么来的?很显然和小明王有很大关系。因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最初是参加了红巾军的起义,红巾军他们奉的主是小明王韩林儿。后来他们又建了“大明”,这两个“明”是一个“明”,所以“大明”的“明”来源于小明王的“明”。

  那么大家会问,小明王的“明”又从哪里来的?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也叫做“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波斯人创立的。明教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义因素,它的经典有《二际三宗经》,宣传的是什么呢,宣传的是黑暗要被光明战胜,最后光明战胜了,大家就众生脱离苦海。明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呢,是在唐朝武则天延载年间,传到中国来以后明教的发展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但是一直神神秘秘,为什么?因为明教宣传的是

  “弥勒降生,明王下世。”

  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所以明教常常遭到禁止,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潜入地下。为了保护自己,他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白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了白莲社。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这些朝代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那么为什么红巾军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大多数的百姓投军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韩林儿被刘福通拥立,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们提出的口号有两句,叫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山河奄有中华地”什么意思,元朝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他们把汉人、南人放在被压迫的地位,重有中华地,让汉人能够与蒙古人平等地生活,恢复中华。“日月重开大宋天”,这宋朝的天下是谁的天下,是以汉人为主体或者说汉人和各个民族平等生活这样一个天下。当时这些饥民投入军中,为了要得到幸福生活,他们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严重的阶级压迫,他们很贫穷,受了官府的欺诈,受到富民的欺诈;一个就是民族的压迫,就是他们是下等人,他们不能够跟蒙古人,跟色牧人有平等的待遇。

  那么小明王又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出世以后就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因此红巾军就把小明王奉为主。朱元璋为了韬晦,他自己在时机成熟之前打着大宋小明王的旗号,号召军队夺取天下。所以朱元璋投入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就和小明王结下了不了之缘,也就与明教这个“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

  * 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于是,他派出部将廖永忠接小明王韩林儿到自己的大本营南京,但在来时的水路上,小明王却神秘地淹死。历史上,对于谋杀小明王的凶手一直众说纷纭,但朱元璋在这其中的嫌疑,不用多说。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后来却仍就沿用了小明王的称呼,定国号为“大明”,他究竟是为了掩人耳目,避免被人怀疑杀死了小明王,还是令有什么原因呢?

  我想,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么多的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明王出世,盼望有一个明王来出世,他们希望“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如果你现在把这个“明”抛开,这些人是不是有点寒心了!他们失去了目标了,我们干了半天我们为的是迎接的明王,明王在哪呢?小明王没有了,还有没有明王,他们需要有一个明王。所以“明”的口号不能扔掉,这个口号符合当时劳苦群众的意愿,虽然这是迷信,但是当时的人的思想水平就是这样。

  可是,朱元璋的队伍当中来了相当多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他们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指导朱元璋的治国。儒家的一个很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子不与怪力乱神”,儒家是反对佛教、反对道教,反对所有怪力乱神的,那你这些儒家知识分子为什么来要用小明王这个明呢?其实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明”已经不是小明王的“明”,他们发这个“明”字做了自己的解释。

  明是日,是月,中国古代从来就是祭日祭月,宣传皇权神授,我这个“明”堂堂正正。第二,中国人相信五行,相信五行之说。五行说北方是水德,南方是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胜,南方的朱元璋是以火德取胜。我这个火战胜你的水,火就是明,就是光明。

  大家可以回想,在朱元璋出生的时候,经常有传说朱元璋伴随着火,朱元璋降生,邻居都看朱元璋家里的房子一片红光,邻居们认为是不是着火了赶快来救火,一看没有,生了个小孩。还有说朱元璋在寺庙里头,这个寺庙也是一片红光,旁边的人都认为这个寺庙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没有火,原来是朱元璋在里面。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宣传朱元璋是得了火德。所以“明”在这些人的字眼里面已经把它赋予了新含义,已经不同于小明王的“明”。

  再有一个原因,小明王死以后,朱元璋一定要把这个“明”这个位子占着。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是奔着“明王出世”来的,那么小明王可以宣传“明王出世”最后推翻了元朝,是不是还有人要反对朝廷呢,也宣传“明王出世”再推翻新的朝廷。肯定还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不能够让别人再利用明王来反对我,朱元璋自己就是明王!所以他自己要占住这个位置,不允许别人再使用这个位置。谁是明王,我是明王,但是我是明王我是大明。

  好,这里头有一个问题我要给大家解释。我们说一个人起事,做什么事情都称自己是“大”,怎么小明王偏偏是“小”?实际上这个小明王的“小”是朱元璋给他加上的。他是明王,朱元璋本身是大明的皇帝,他一定要让韩林儿这个明王成为“小明王”。别人不能比他大,如果小明王称为“大明”的话那朱元璋往哪放,所以朱元璋给他的名字就是“小明王”。

  * 王朝的这个“明”字听起来的确很动听,但这仅仅是朱元璋一厢情愿的希望。此时,生活已经困苦不堪的老百姓,会买朱元璋的帐吗?全国上下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朱元璋,看看他究竟要怎样收拾这个元朝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朱元璋做了大明的皇帝,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了,大明皇帝都已经诞生了,所以明王就已经出世了。那么明王究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呢?换句话说,这个明王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朱元璋本人有什么想法?朱元璋在北伐檄文当中提出自己的建国纲领,说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

  这几句话很熟悉,孙中山先生曾经把它改造了一下,作为国民党的一个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时推翻满清,同盟会的(口号)。朱元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里头包含着几层意思。“驱逐鞑虏”,推翻元朝统治,推翻元朝统治并不是说汉人要压迫其他少数民族,朱元璋曾经说过,

  “普天之下,皆朕赤子。”

  大家一视同仁,谁也不要欺负谁,谁也不要压迫谁,这是儒家的观念。元朝把人分成四等,到明朝没有这样。

  “但有贤才,用之不弃。”

  只要是你有才能,我就不抛弃你,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元朝的统治;“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要整顿秩序、建立法治,达到救济斯民的目的。救济斯民,老百姓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把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拯救出来。这是(朱元璋)的纲领,这个纲领我们看,第一条推翻元朝统治已经实现了,第二条整顿社会秩序,还要着手(去做),第三条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也不是一句很容易做到的事。面对刚刚建国,这样一个战争之后的残破局面,朱元璋怎么做呢?朱元璋曾经说这么一段话,他说: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

  什么意思呢?说天下刚刚太平,老百姓是钱财也都是耗尽了,力气也都是耗尽了,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向小鸟刚刚学会飞你不能拔它的羽毛,像小树刚刚种下去你不能摇晃它的根,一定要安养生息,只有那些廉洁、自律、爱民的人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这是他对官员们说的一段话,这些话包含着朱元璋救济斯民的理想。

  * 当朱元璋在采取了这样的手段,暂时度过最为困难的时刻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但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和庞大的人口,曾经只是一个牧童的朱元璋,他的能力够吗?他会有什么特别的手段吗?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一 发展生产 阜民之财

  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阜民之财。历史记载朱元璋即位,向天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说第一条重视的是什么,是农桑和学校,两个。你看他抓的是很关键,农桑是吃饭的问题,学校是精神教育的问题,首重这两条,如果一个地方官向京城、向长官汇报工作,没有农桑学校的数字和情况的报告的话,不合格,这个官员是不合格的。所以朱元璋曾经专门下了命令,怎么种庄稼,甚至怎么种树,一家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桑树,说种了枣树种了桑树即使没有粮食,到荒年的时候这个枣和桑也能够当饭吃。朱元璋管得非常细,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不需要非常豪华地夸夸其谈,不需要那些很远的东西。老百姓身边的东西,需要解决的问题,(朱元璋)提出来要阜民之财,要搞好农业生产。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二 节约开支 省民财力

  第二条,节约节俭,省民财力。你有了财,有了财富也不能浪费不能奢侈啊,奢侈了跟没有了一样。朱元璋当年生活艰苦,所以他看到浪费民财这种现象非常痛恨,他知道所有的财富都是百姓一点一点劳动所得。官府的任何物品都是从民间赋税所得,民间一点一点向国家的贡献非常不容易。

  大家知道南京这个地方天气非常热,夏天是火炉,朱元璋到各个衙门去视察,他的衣服经常被汗浸透。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服,几套,湿了以后就换,可是旁边的人看到他换下来的衣服没有一件新的。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什么没有啊,但是他非常节约财力。朱元璋说:

  “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

  人主就是皇帝,说你的喜好关系是非常大,关系是非常严重的,你要节俭的话可以养你的德行,你要是奢侈的话一定会丧失德行。节俭养性,奢侈丧德,而且它是上行下效,你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朱元璋在公里对宫女、对宦官们要求也非常严。一次他在地上发现了有人把丝线仍到地下,他就把宫女都叫到身边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百姓的赋税,是百姓血汗所得,不允许如此浪费,再发现了重罚不饶。还有一次下雨,有两个宦官穿着新鞋在雨水里走,朱元璋看着非常心疼,把这个宦官叫过来,说这个鞋很便宜不值钱,但它是百姓的血汗,是从赋税当中给你们做的,拉出去打。百姓的钱财不能够随便浪费。

  * 过着这样艰苦生活的皇帝,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见。几乎每一代开国皇帝都会建造宏伟的皇宫,以显示他们的威严,朱元璋这位过了太多苦日子的皇帝会不会也会借机来享受一下呢?他的皇宫究竟是怎样的呢?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三 节省工役 减轻负担

  第三,就是节省工役,减轻负担。朱元璋节省工役,就是他的皇宫里面修的宫殿不要求彩画,彩画要花很多钱,没有必要彩画。我宁可画上天下的地图,写上官员的姓名、我需要办的事情,但是我不需要彩画。所有他用过的器物以铜代金,凡是要用金的地方用铜来代替,而且他下令各个王爷造王府的时候你们要爱惜民力,不要奢侈。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少上工程,节省民力。他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也很清楚,“本”是安民,但是安民的目的还是为了国,国才能安。

  唐太宗很有明的话,叫做“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实际上他这个意思也说到这里,民安国才能安。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朱家的天下就是朱家的国,朱家的国就是朱家的家,这个大家老百姓要是不安的话这个国就完了,家国一体。所以他的目的,安民也是为了安国。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四 宣传教化 加强法治

  第四,宣传教化,加强法治,进行法制教育,刚才我们讲他的一句话说“民不教化则不知礼义”,怎么教化呢,刚才说朱元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第一个就把农桑学校提出来了,一个是种地,一个是学校。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明朝的学校制度非常完备,府、州、县一直到国家,各地都有学校,一直到边远的地方。我到甘肃去一看,走这么长的地方才看见村庄才看见人,可是在(武威)县城里就有明朝初年建的太学,就有当时明朝初年立的碑,当时就有学校,多老远啊!朱元璋的教化对老百姓的道德、法律、教育一直深入到民间基层。怎么做的呢,他立了一个叫“教民榜文”,教育百姓的一个榜文。这个榜文有这么几句话: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北京市民也有一个市民公约是吧,各地学生有学生守则,朱元璋就给大家立了一个教民榜文。既然是榜文就要张贴,除了张贴以外,他还要求各地要有人到村子里去宣传。怎么宣传呢?他利用那些残疾人,或者是盲人,盲人的话就请小孩领着,手里拿着一个木铎,木铎是一个铃铛,外边铃铛里面是个木头舌,摇着走家串村,嘴里喊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摇着木铎。把这个教化、教育一直送到老百姓的基层,打铃铛的这个人,各家各户到了年终的时候根据你的人数多少给他捐一点粮米,养活他,跟现在社会社区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借鉴。

  还有一个,就是在民间实行“乡饮酒礼”,乡饮酒,乡,乡村的乡,饮酒就是喝酒。这个“礼”是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实行,明朝又把它恢复起来,更加完备。“乡饮酒礼”就是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时候由当地的里长,或者是粮长来召集村民坐在一起,让年最长的人坐在上座为主宾,所有的人序齿,就是按照年岁大小排列,尊敬长上嘛。集中起来做什么呢?集中起来总结这一年村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是否孝敬了父母,是否不做非为,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过错轻的站着喝酒,不许坐下;再严重的,站着不许喝酒;再严重的给予惩罚。乡饮酒礼,就是朱元璋把道德教化深入到农村,深入到最基层。

  还有,朱元璋为了使大家改变元朝以来宽纵和混乱的秩序,他编了两部书,一个书叫做《大诰》,把所有为非作歹的事情加以处理,把它作为案例写在《大诰》里面,编成《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编这几本书。这些书发到全国各地,他提出要求,要求每家每户必须有一本,都要学。有一本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某人违反了法纪,官府要对他纠问的时候,同时要问他你家里有没有《大诰》。他说有,好,有,你的罪行减一等。为什么这样做呢,他就鼓励大家先要知法,知法以后才不犯法。所以要求《大诰》要放在学校里头读,要每家每户都要有。他还公布了一部书叫《大明律》,这个《大明律》经过多年修订到洪武三十年最后定稿,也要求在全国的府州县学,学校里头学生要作为功课要读《大明律》。所以他把法制教育也教育到基层,让民知礼,让民知道法律的规定,不违法。

  他说到一个非常有益的思想,什么思想,我们可以举他在《大诰武臣》里头一段话,他说我公布这些事情实际上对你们的爱护,不是拿它来限制你,你们知道以后可以不犯法。不犯法实际上是保护了你们。

  * 在朱元璋前四项治国理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节俭、细致、温和的皇帝,但最后一条朱元璋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他的严酷与恐怖让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惊世骇俗的皇帝。朱元璋究竟怎么了?他怎么会突然翻脸不认人了呢?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五 打击贪官 澄清吏治

  第五条就是,朱元璋就打击贪官、澄清吏治。朱元璋在青年的时候生活在元朝末年,见到元朝官场的败坏,深受官府欺压之苦。他说当时我见到官员们一天到晚喝酒,并不管老百姓的生死,横征暴敛。我的官员绝不能这样!所以他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打击贪官污吏。

  他建立了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官员,看看是称职、是疲软、是贪、是暴;

  他建立了都察院,都察院有十三道都察御使,监督天下的官员,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监督官员;

  他还号召天下的百姓监督官员,允许百姓结帮结队到(京城)来告状,他亲自接见。三十人、五十人、上百人,他愿意接见,一个人两个人不行,因为他认为人多来代表民意。而如果各个关口、把守道路的这些人不让他们来的话,要治他们罪,什么罪呢,是邀截实封的罪。说老百姓要给皇帝上奏章,你把奏章扣留了,治这个罪,他们给我告状。而且这些百姓他接见了以后,他要按照百姓的说法加以处理。有的时候百姓也反映另外的情况,有的时候有些官员被冤枉了,百姓说这个官是好官。朱元璋说那我治理错了,那我听你们的马上改,当时就提拔,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他要求百姓们监督官员,要做到吏治澄清;

  同时他还使用严刑重法,严刑到什么程度?规定60两贪赃,剥皮实草,处死以后剥皮实草。就是说官员贪污在60两银子以上的要把他处死,人皮剥下来里头装上草挂在公堂上,他的继任者在前面上班,他的前任在上面挂着。所以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来打击贪官污吏,保证民生。

  但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并不都有效,为什么,朱元璋当国以后,有一大批新的贵族要形成。功臣们、为他打天下的人封公封侯,有大量的赏赐、财产,他的子孙要封王、封公主、封驸马,他的亲属都重新走到和人民对立的一面。所以朱元璋自己想要建立一个“明王出世”的这样一个大明国,但是历史约束他逃不出历史的规律,理想是一回事,客观现实又是一回事。朱元璋大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建立很多制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怎么办呢?迫不得已,使用严刑重法,下一讲我们将要讲朱元璋怎么样用严刑来治国。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明十七帝疑案 (四) 朱元璋惩贪三大案 下一篇:明十七帝疑案 (二) 朱元璋成功之谜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