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七帝疑案 (二) 朱元璋成功之谜

作者:毛佩琦 字数:8159 阅读:896 更新时间:2009/03/08

明十七帝疑案 (二) 朱元璋成功之谜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牧童,无依无靠的有方僧人,最后成就了帝业,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思索的问题。他凭借了什么得到成功呢?有一种传说,说他身边有一个神秘人物,这个人物是谁?就是刘伯温,刘基。那么刘伯温刘基是怎么样一个人?他怎么样出的山呢?关于刘伯温有很多神话和传说。

  传说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料事如神。刘伯文隐居在山中,在天下大乱之时没有出山,他在山中对着山坐着在思考,忽然见到山上有几个字——“山为基开”,说这个山为刘基而开。他走上前去,这个山开了一道门,他再敲敲这扇门,这个门又打开了,只见里面躺着一个道士模样的人,头枕着一部兵书,他不用看知道这个人来的是刘基,因为“山为基开”嘛。别人是来不了的。他就说话了,说我这枕着一部兵书,如果你明天早上能够把这个兵书背下来我就把兵法全部传授给你。刘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第二天早晨兵书背下来了,于是这个道人原原本本把兵法传授给了刘基,刘基从此料事如神。

  *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传说里几乎是半个神仙,他的料事如神、能掐会算、呼风唤雨几乎让他变得神乎其神。那么刘伯温真的就是如此神奇吗?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既然他如此的神奇,干吗又非要到朱元璋的手下,听从朱元璋的命令呢?

  朱元璋成功秘诀之一 网罗天下名士

  真正的刘基出山是朱元璋在打下金华以后,听说有浙东的四先生,这四个先生当时是天下名士,其中就有刘基。他首先派人送去礼物请刘基出山,刘基婉言拒绝,后来又一再请人写信恳请刘基出山,刘基就接受了聘请,来到朱元璋的军中。这个四先生,四位名士都是谁呢?一个就是青田的刘基刘伯温,第二个就是龙泉的章溢,第三就是丽水的叶琛,还有一个是浦江的宋濂。这四个人号称名士,朱元璋要得天下,要网罗天下名士,这四个人来到朱元璋的军中,朱元璋对他们说了一句话,说什么呢?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说我请你们几位出山,委屈你们了,我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是为天下老百姓委屈你们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看来听到这个话我们感到朱元璋是悲天悯人呐,有同情老百姓这个情怀,是不是跟他曾经当过和尚心里慈善有关系啊。朱元璋本身出身贫寒,他一定不愿意让老百姓也过这样贫寒的生活,当他自己是一个贫寒的牧童,或者是无倚无靠的游方僧的时候,他的最高的理想是解决他的生计问题,要吃饭。当他有了一定的权力的时候他要建立自己的事业,当他事业有一定规模的时候他要实现他的理想,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心怀已经豁然开朗了。不是简单的乱民的首领,去为了吃饭去投军,不是,他有他的治国理想。

  《明史》对于刘基和朱元璋的关系,和刘基的作用是怎么评价的呢?有这样几句话,我念给大家:“帝查其诚,任以心膂”。朱元璋看到刘基的忠诚,就把他当作主心骨,当作心腹,“心”是心,“膂”是脊背,任以心膂。那刘基怎么对朱元璋呢,也有两句话:刘“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刘基心里想我能够遇到朱元璋这样一个明主真实千载难逢,“不世遇”,不是说经常可以遇到的,于是他就知无不言,遇到急难的时候勇气奋发,什么事情都敢于承担,敢于冲上前去。“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有多困难的事到他那儿一下摆平,别人不能够猜测或者推测他的心腹,就是他盘算得非常深,有很多谋略。正是因为他在朱元璋军中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很多关键的时刻帮助朱元璋解决危难,所以对他的传说是越来越神,就把他神话了。

  * 朱元璋毕竟曾经还只是一个牧童,他手下的大臣和部队比其其他的各路红巾军,实在是太单薄了。但是一直想击败其他对手,并且推翻元朝夺取天下的朱元璋该怎么办?他又为什么在势单力薄的时候,就找这么多不会扛抢打仗的读书人来部队里呢?

  其实,在朱元璋的队伍当中还有不少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都是看到朱元璋的事业在起步,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第一个来到朱元璋队伍当中的读书人是谁呢,是冯国用兄弟两个人,冯国用兄弟两个人来到朱元璋的队伍的时候是在朱元璋打下定远的时候。当时红进军可以说是乌合之众,没有纪律缺乏理想,冯国用兄弟就向朱元璋进言:“有势者强,有德者昌”,有势力你可以做到一个强人,你可以称霸一方,但是你必须有德,有了德才能够昌,才能够发达,才能够成就大事。那么什么是德?得是跟势相比的,一个是力量,一个是道德,一个精神。德就是不杀人,行仁义,不抢掠,不杀人,不掠妇女,刑仁义。行仁义才能收天下之心,你才能成就大业,如果你仅凭力量你称霸一方,最终成不了大事。朱元璋听到这里也是豁然开朗,这和红巾军以前的烧杀、抢粮食、抢财富大家很快活不一样了。冯国用兄弟的建议,使这些红巾军的将领们树立了更加远大的理想。

  * 有了许多的帮手,朱元璋还得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许多的步骤才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着朱元璋凭借着九个字开创大明277年帝业的说法,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区区九个字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竟然可以成就一代王朝!那么这九个字究竟是什么?它有那么神奇吗?

  朱元璋成功秘诀之二 恪守九字方针

  毛主席非常喜欢读历史,特别喜欢读《明史》,他在历史当中得到了很多启示,运用到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当中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是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毛泽东提出来九个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九个字指导当时的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这九个字怎么来的呢?这九个字就是从当年朱元璋成功的经验当中来。那么朱元璋这九个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学士朱升给他进献的。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打下了徽州,听到当地有一位著名的学士叫做朱升,亲自到他家里去聘请。朱升为朱元璋进献了九字三句话,这九字三句话是什么?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朱元璋牢牢记在心里,被他奉为箴言,最后按照九个字的策略一步一步夺取了天下。这九个字这么简单,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吗?

  “高筑墙”是什么意思?高筑墙,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朱元璋)夺取了应天以后,在应天大造城池、宫阙,这一点也是和当年刘邦学习的。刘邦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救开始建他的宫城,建他的都城。(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向东扩展,逐渐控制浙东,强化他的根据地。“高筑墙”是一个广义的说法,不一定非要筑墙,确实也筑了墙,但是实质内容是加强根据地,保护他的根据地,不要丢掉根据地。高筑墙,不要让人家来侵犯、抢夺。

  “广积粮”,军队作战要吃饭啊,一定要有粮食,无粮不稳,有粮心里踏实。很多人进来当兵是为什么,是为了吃饭。你没有粮饷,这个仗怎么打?但是仅仅有粮食还不够充实,所以“广积粮”它的含义就是加强你的经济实力,只有加强了经济实力,才能够使你立于不败之地。朱元璋在“广积粮”上采取了些什么措施呢?军队要作战,没有粮是不成,那么在红巾军早期作战,它的粮饷怎么得到呢?就是向各地征粮,你不抢粮食。就是征粮,但是征粮老百姓也有很多负担。一个叫唐仲实的儒者来到朱元璋军中,他给朱元璋说,他说我看到你们的军队行仁义,不抢粮食,不抢东西,但是你们打仗到各地征粮,百姓的负担也很重啊。朱元璋就回答说,我征的粮食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是为了军队。这个唐仲实说这也不行,你一定要另想办法。于是朱元璋就在军队里面设了一个都水营田司,屯田种地,兴修水利,一年下来有了收获,三年下来就有了积累,军队有粮食了。同时朱元璋还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之内设立了盐法局,就是在他领地之内要贩卖食盐的话要交税,20取1,你得到20分的收入,1份交给政府作为粮饷,是朱元璋建立的政府。还设立了茶引制度,“引”是什么,“引”是凭证,“茶引”是什么,卖茶叶的凭证,要想卖茶叶要得到官府的批准。每卖100斤茶叶,要向官府交200个钱。这些措施加强了朱元璋的经济实力,这就是“广积粮”。

  “缓称王”什么意思,不要立即称王,是一种策略。中国一句老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大家都想当王,每个人眼睛都盯着,看谁先当,谁先敢称王我们先一块把他灭了。实力不成熟的时候,实力不够的时候,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成了王称为众矢之的,一定会失败的。“缓称王”就是推迟称王的脚步。刘福通、韩山童起义,声称史要恢复大宋的江山,后来韩山童被元朝军队杀了以后,刘福通就把韩林儿立为皇帝。这个大宋皇帝和龙凤年号就成为红巾军的中心,朱元璋他的队伍是红巾军,他奉的主,他奉的皇帝是谁,是小明王韩林儿,“大宋皇帝”。“缓称王”就是自己先不要称王,把小明王摆在前面,把大宋皇帝摆在前面,我们是大宋,我们是行的龙凤年号。有两个目的:第一个,韬晦、隐藏自己的大志,不要让别人发现自己有野心;第二个呢,小明王有号召力,不管这个小明王本来是什么,但是他现在是大宋皇帝,他摆在前面就有号召力,假这个小明王的命令我就可以统帅全军,增加我的威信。小明王当时是在滁州,离朱元璋的军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每到正月初一的时候,(朱元璋)军中都要立一个椅子,小明王的御座。这些官员们要向这个御座行礼,表示自己对小明王的尊重。朱元璋的谋略很深啊。刘基看到这个情况以后曾经对他提出过批评,说“竖牧耳,拜之何益”,说这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你拜他有什么用。实际上朱元璋的谋略在好多地方还要超过刘基。

  朱元璋本人不称王,但是周围的很多势力都纷纷称了王,有的称了王,有的当了皇帝。朱元璋要在这些称王称霸的群雄当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扫灭群雄,他靠什么?他要靠军队。

  * 朱元璋的这支军队都是来自红巾军的普通老百姓,他们能够听从朱元璋的指挥吗?朱元璋怎么可能就凭借这样一支军队逐一打败围绕在他周围的其他红巾军势力,甚至还一直打到北京,赶走了元朝凶悍的骑兵。他手下的这些人究竟组成了一支怎样的军队?

  朱元璋成功秘诀之三 打造铁军

  朱元璋有一支军队能打仗,战无不胜,军队从哪来呢?朱元璋是一介匹夫,无尺寸之地,无任何依靠,但是朱元璋他的部下有能征善战的骁勇悍将,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这些人都为他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为什么?朱元璋善于识别人才,善于指挥利用人才。这些人都听他的,像徐达,开国功臣第一,说徐达能征善战攻无不克,可是到了朱元璋面前恭谨得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当然徐达有徐达的想法,可是我们看徐达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朱元璋能够驾驭徐达。所以有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给他冲锋陷阵。

  那么有了将,还要有兵,兵哪里来?老百姓啊,穿上军装的农民。开始的时候就是乌合之众,要让这些军队都能够听指挥,令行禁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元至正十八年,就是1358年,当时他的事业还不大,军中缺少粮食,缺少粮食朱元璋就下令节约粮食,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不许使用粮食酿酒,粮食都不够吃你还去酿酒,这是军饷啊。可是有一个将领的儿子违反了纪律,就拿了粮食去酿酒,是谁呢?胡大海,胡大海的儿子在军中酿酒,破坏了朱元璋的军纪,朱元璋大怒,抓了要把胡大海的儿子杀掉。下边的督师王海权朱元璋说你不能够在这个时候杀胡大海(的儿子),胡大海现在在前方,在浙东正在作战,你要安他的心,如果杀了他,胡大海带着兵叛了变怎么办呢。朱元璋说我宁可使胡大海叛变我,我不能让我的军令不行,杀,就把胡大海的儿子杀了。如此严厉的措施,如此坚定的决心,造就了一个铁军。胡大海是什么人?是很早的时候追随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了,屡立战功,胡大海本人说我不是读书人,但是我就知道三件事,第一个是不杀人,第二个是不抢妇女,第三个是不烧房子,胡大海很懂得军令。所以朱元璋杀了胡大海的儿子,要为了加强军队纪律,胡大海非但没有叛变,后来还更加忠诚和勇敢。当然胡大海后来是在军队内部的矛盾中他被别人杀了,可是朱元璋用杀胡大海的凶手的血祭胡大海,他也很对得起胡大海。

  就是他和将士之间的关系,他能够驾驭将士,能够统帅这一支军队,建立这个军队铁的纪律,造成了他夺取天下的基本力量。

  * 尽管朱元璋打造了一支铁军,尽管他网罗了天下众多的帮手,但是在他领地周围的这些昔日红巾军的战友们,都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而且这些人的力量和地盘要远远比朱元璋强。朱元璋要想登上皇位,就必须首先把这些割据势力一一解决掉,统一南方,这样才有可能北上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但这又是多么地艰难,朱元璋该怎么出手呢?

  朱元璋成功秘诀之四 打好关键之战

  朱元璋缓称王,但是他周围的群雄都已经先后称王称帝,他的周围都有谁呢?有以江东为中心的汉王,后来以武昌为中心,陈友谅;以明玉珍为皇帝的,四川重庆的大夏;在平江苏州立国的张士诚,吴王;还有是方国珍,占领了浙东的庆远、台州、温州;福建的陈友定。朱元璋这个时候他的势力范围在哪里?他的势力范围是以应天为中心,占有皖南的徽州、浙江的建德、鹜州、诸暨、衢州、处州,北邻张士诚、西邻陈有谅、东南临方国珍、南临陈友定。面对这些称帝称王地群雄,刘基给他出主意说你的主要的矛头、主要的力量要对付陈有谅,有这么两句话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益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定。”张士诚自己顾自己我们不要防备他,他不用(你)担心,陈有谅没有一天不想消灭我们,我们消灭了陈有谅张士诚就孤立了,消灭了张士诚以后我们北向中原,就可以成功王业。

  当时陈有谅所占的地方是江西湖广之地,他一直想再东进和朱元璋争夺地盘。(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组织了大军东进,当时说是“飞梯冲车,百道并进”,不仅有船,还有陆地(部队)。“飞梯冲车”,要攻城有飞梯,要冲城门有冲车,“飞梯冲车,百道并进”。(陈友谅)造了数百艘大船,大船高数丈,外面包有铁皮,施以丹漆,楼上楼下三层,下面说话上面听不见。朱元璋乘坐的是小船,开始不是陈友谅的对手,战斗非常激烈,叫“一日数十接”,就是一天双方发生小的战役、小的战斗十几次,朱元璋几乎毙命。

  朱元璋坐在胡床上指挥战斗,刘基在他的身边,突然刘基说赶快换船,朱元璋来不及思考就跟着刘基跑到另一个船上。还没有坐稳,只见他刚才坐的船被炮击得粉碎。陈友谅在高处看到这个情景大喜,可是他不知道朱元璋已经脱险了,又在别的船上指挥战斗。朱元璋坐的小船,他要采取小船灵活的策略,他看到对方大船都是连锁为阵,于是在东北风起来的时候,他就放火烧船。大火起来一下把陈友谅军队烧乱了,烧死了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仁号称“五王”,能征善战,五王一死,陈友谅的军队受到士气的挫伤。陈友谅也在了解朱元璋军队的情况,他发现朱元璋坐的船是白色桅杆,于是他下令第二天大家集中攻打白色桅杆的船。朱元璋也有人探知这个情况,他就命令所有的船都换上白色桅杆,第二天再打,从早上九点多种打到下午一点多种,从辰时打到午时,陈友谅大败。陈友谅军败要逃出鄱阳湖,刘基告诉朱元璋说你一定要扼守湖口。陈友谅被扼守湖口多日,不能够脱身,叫做“兵困粮竭”。这时候朱元璋又给他使了攻心之计,给他写了信,信上怎么说,说陈友谅你根本不是我的对手,当年你就一败再败,今天你又要失败,如果今天你能够侥幸回去的话,请你取消你的帝号,等待真主出山。

  谁是真主?朱元璋自己是真主,当然陈友谅本人也想当这个真主。就是在兵穷粮尽的时候,加上气,这是士气大乱,最后在乱军之中陈友粮被一箭射中眼睛穿过头颅死了。陈友谅军就彻底失败了,第二年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来到朱元璋的军中投降。鄱阳湖大战解除了朱元璋通往帝业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成为他事业当中的关键一战。从此,他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当时的应天钟山脚下设立祭坛,祭天,自己登上皇位。一个生气勃勃的大名皇朝从此诞生,一个赤贫的牧童、一个无依无靠的游方僧人走上了权力的巅峰!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明十七帝疑案 (三) 朱元璋国号之谜 下一篇:明十七帝疑案(一)朱元璋身世之谜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