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作者:刘心武 字数:10644 阅读:12936 更新时间:2009/03/08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在上期的节目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告密者贾元春,但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疑问,这就是,曹雪芹为什么要让地位比较低的贾府女眷们住东院,也就是上手;而让地位非常高的北静王府的女眷们住西院,也就是下手?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在位置上“东比西贵”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他竟然会搞不清楚?还是他为了达到另外什么目的,比如,为了打破等级观念,故意就要这样写,以表明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叛逆性格?抑或是现实生活当中,真的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不合常理、常情的怪事呢?

  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得要继续捋清《红楼梦》的时序。我们已经知道,《红楼梦》实际上从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清朝乾隆元年、二年、三年的事情。那么,《红楼梦》第一回到第十七回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它究竟写的是乾隆时候的事,还是雍正时候的事,抑或是康熙时候的事?为什么这里面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一会儿说是秋天,一会儿又说是冬天?曹雪芹的写作思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跳跃?这是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雪芹也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还是另有原因呢?而这与贾元春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他为什么这么写?就是因为他太忠于生活的真实了。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还有小说里面,贾母她的生活原型是曹寅的妻子。这个生活原型的哥哥叫李煦,李煦和曹寅是康熙特别喜欢的两个官员——一个后来让他当江宁织造,一个让他当苏州织造。看起来这官位并不高。什么叫织造?就是管理机房给宫里面织造,宫里面用的纺织品的这么一个机构。但实际上这两个人,跟康熙关系可不一般了!前面几讲我讲到了,他们还兼当康熙的密探,他们经常秘奏江南地区民间舆论,包括退休官员的表现,他们去派人盯梢,或者自己亲自去表示拜访,实际上摸一摸情况,然后就给康熙写奏折。他们两家还有一个很“光荣”,但是又绝对不能把“光荣”亮出来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康熙挑选江南美女,充实康熙的内宫。

  康熙很喜欢汉族妇女,喜欢小脚女人。这个不是我乱说,康熙朝的外国传教士——这些外国传教士有时候很放肆,按说,他们是不能够观看康熙的妃嫔的,但是有一个传教士他回去写回忆录。他说,有一次,他当时不许到现场,但是他把园林的窗帘拉开了,他往外偷看,他看到了康熙和他的妃嫔嬉戏的情景。他就说,在康熙的妃嫔里面,有两种装扮的女人,一种是满装的,满族是大脚;一种就是汉族妇女,小脚。说,康熙故意用青蛙吓唬汉族的妇女,汉族妇女就吓得尖叫着跑,脚又小,跑不动,康熙就哈哈大笑。这个从情爱上讲,是一种虐待狂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从现代性心理学说,不算太出格,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很大,不必对康熙在这一点上就激烈否定。就是说,他很喜欢一些美丽的汉族妇女。

  那么现在能不能查到有关档案证明,在他身边这些汉族妇女里面,就有李煦或者曹寅给他挑选出来的呢?现在可惜的是,曹寅这方面的资料,还没有能够查出来。但是李煦这个方面查得很清楚,李煦跟曹寅——“一根绳上俩蚂蚱”,所以他们两个之间进行类比,进行推论的话,应该是说得通的。现在在故宫的档案馆里面可以查到,李煦有一个奏折,叫做王氏的母亲黄氏病故的一个奏折,就说明,有一个王氏,就是一个汉族妇女,她就是李煦挑选的一个江南美人,送到康熙身边的,得到康熙宠爱的。而且,这个王氏也很争气,她就给康熙生了三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就是我在前几讲曾经讲到过,就是在“帐殿夜警”事件当中,康熙为一个什么儿子着急啊?十八阿哥。就是用现在的临床医学观点来看,是得腮腺炎的那个孩子,康熙把他紧紧搂在怀里面,还记得吧?这就是王氏生的,这是一个满汉混血儿,是一个康熙非常喜欢的一个皇子。当然,后来十八阿哥就死去了,没有能够再长大成人。所以康熙他身边是有汉族女子的,那么王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李煦来操办。所以那个时候,王氏家里边的母亲姓黄死掉了,这个事都是要由李煦写奏折来告诉康熙。因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不就是他岳母吗?岳母之一。当然,皇帝可能不一定这么去认。明白吧?关系很密切!

  那么这个陈氏,虽然我们没有找到,曹寅向康熙去推荐陈氏的过硬的档案资料,但是我们的推测也并不离谱,为什么?就是因为后来发现,曹家和陈氏所生的一个康熙的皇子来往甚密,这个就是我在前几讲提到的允禧,就是康熙的第二十一个王子,二十一阿哥叫允禧,允禧还留下了他亲自题下的一个匾,我在前面也给你讲过。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匾挂在哪儿呢?恭王府里面。匾上写了哪四个字呢?“天香庭院”——你不觉得惊心动魄吗?在这些字眼上,难道一律都是巧合吗?天下有这么巧的事情吗?怎么就巧来巧去,全巧一块儿了呢?就说明,《红楼梦》的生活真实和它的艺术真实当中都有很多证据证明,生活当中的曹家和乾隆二年死去的这个老太妃关系密切。因此在小说里面,就写成了这个样子,就是这个老太妃薨逝以后,她的后代对小说里面的贾家如此尊重。

  我说到这儿,你可能又一头雾水!她的后代,我记得我前一讲给你讲过,北静王的原型是谁啊?北静王的原型,他的名字,来自于乾隆的一个儿子,叫永瑢。前几讲可能过去比较久了,现在咱们回顾一下。小说里面说,北静王叫什么名字啊?叫水溶。永远的“永”去掉一点,念什么啊?念“水”;一个玉子边,一个容易的“容”,去掉玉子旁当中的一竖,变成三点水,念什么啊?念“溶”,对不对?所以,“水溶”这个名字显然就是从“永瑢”那点过渡过来的,是不是啊?那么,你会说了,那不是永瑢吗?永瑢跟允禧有什么关系啊?永瑢后来过继给了允禧,成为允禧的孙子,明白了吗?小说里面的北静王的原型的形象、气质,主要就取自于允禧,名字取自于过继给他的孙子。北静王是这两个人物综合起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所以说小说里面,写贾家和北静王两家,在老太妃薨逝以后歇息的院落,贾家住了上院,北静王的少妃、太妃甘愿住下院——小说背后的生活真实,你现在明白了吗?他们家之所以最后能有一个允禧,有这样的荣华富贵,喝水不忘挖井人!当年谁给您推荐到皇宫里来的呀?你光是长得漂亮,没人推荐,你也不就在那儿自己憔悴到底吗?是不是?显然,就是曹寅和李煦一样,轮流地给康熙送江南美女。曹家所推荐的陈氏也生了孩子,而且这个孩子后来二十一王子还长大了,后来封了王,就是允禧。小说里面就演化为一个北静王的形象。

  所以,从这些分析来看的话,我觉得,你应该能够大体同意我的推断,就是说,《红楼梦》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应该就是讲的乾隆二年的故事,这件事就发生在乾隆二年——在乾隆二年,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康熙的妃嫔,或者宫里面跟康熙有关系的有名有姓的女子薨逝,就是只有这么一个——实际生活当中是熙嫔,小说里面叫做老太妃薨逝。所以,你看,《红楼梦》虽说《石头记》——石头自己说,我这个“年代无考”,但是脂砚斋就说了“大有考证”!我就根据脂砚斋的指点,我就考证一番。那么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乾隆三年的事情!我也有证据。

  在生活真实当中,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曹家的情况就不是太好了,还撑得住,但是他们家亲戚就出事了,曹家的一些靠山,就从坚硬的“石头山”化为“冰山”了。

  曹家当时有两大靠山。一个叫做傅鼐。傅鼐是什么人呢?傅鼐一生宦途,他的官运是起起伏伏,可以叫波澜壮阔,但是这个姓傅的和姓曹的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因为曹家——曹寅的一个妹妹嫁给了傅鼐,懂了吗?因此,傅鼐应该是曹雪芹的什么啊?他的祖父的妹妹的丈夫,是祖姑丈,他祖父的妹妹应该是他祖姑。这么说起来,当然是现在人不太论这个——我看下面的小伙子乐,现代好多都是独生子女,关系没那么复杂,三姑六姨不知道是谁。但是在过去那个时代,是很近的亲戚,是不是啊?傅鼐的官运,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在康熙朝的时候,很不错;在雍正朝时候,一开始遭到打击,因为你知道雍正——凡是他父亲喜欢的官员,他都不喜欢。但是,傅鼐这个人在做官上有一套权术,他就尽量让皇帝感觉,他还是无害的。所以到了雍正晚年,政局比较稳定以后,雍正又启用一些——过去他冷淡过,甚至打击过的官员。其中,包括傅鼐,他把他又提升了。

  那么到了乾隆朝,乾隆元年的时候,傅鼐得到重用,就是到尚书一级了,达到他兵部尚书,还兼刑部尚书,非常大的官。很得任用。但是,就是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傅鼐出事了,得罪乾隆了,乾隆就整治傅鼐了——不但罢了他的官,还入狱了。入狱以后,在监狱里面就真的病了,病得不行了,皇帝又发慈悲,让他回家,用今天话说,叫“保外就医”。他就死在家里面了,是不是很悲惨?曹家这么重要的亲戚,就出现了这个很不好的状态。

  那么,还有一门亲戚,离曹雪芹就更近一点,就是曹寅的女儿嫁给更好,嫁给了谁呢?嫁给平郡王,成了平郡王的王妃,平郡王的正室。就是在康熙朝封王里面,有一个平郡王,是皇族里面的一个王爷,曹寅的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平郡王。那么,这个女儿跟曹雪芹什么关系?就是他的姑妈。那么,曹寅这个女儿很争气。在封建社会什么叫“争气”啊?就是你到人家,嫁人家你得生孩子,生男孩,她就给生了世子。什么叫“世子”?就是在清朝,皇帝生儿子叫皇子,皇子再生孩子就叫“世子”,就是说明,对皇族的血统往下再传流。那么这个“世”子是谁呢?就是福彭。

  那么福彭又是谁呢?福彭又是弘历的发小。弘历小的时候自己学习读书,谁是陪读?福彭。他为什么是陪读呢?因为他是王爷家的孩子嘛,世子陪皇帝的孩子,陪皇子读书这正常。两人关系非常好。乾隆那个时候就爱写诗,乾隆的诗集自己刻印,谁写序啊?福彭写序。所以乾隆当了皇帝以后,你估计福彭会怎么样啊?当然官运亨通,福彭当然就比尚书还高,等于内廷的一个总理事务的,核心的政治集团里面的成员,非常得到重用。

  但是再好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也会出现裂痕。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福彭跟乾隆之间就失和了;福彭就被人参了,乾隆就拉下脸,不论什么发小不发小了,就要有关机构去查他,查他的问题,福彭就葳了。本来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关系多铁啊!曹家有这么大的靠山,日子多好过。但是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情况就不妙了。那我说这些,你可能说,你说这些历史上的事,你干嘛啊?书里面有没有反映啊?书里面有反映。

  在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曹雪芹写得很聪明,他就没有写曹家直接受到打击。那个时候,确实曹家没有直接受到打击。虽然他们的阔亲戚,权贵亲戚出了一些问题,当时曹家还混得过去,但是背景开始出现问题了。因此,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

  有人不注意读这些内容,你讲《红楼梦》,你老是讲过场戏!什么叫过场戏?你是受过去的一个思维定势的影响,过去通行本的影响太大了!《红楼梦》又多次被改编成戏曲、戏剧什么的呀,它把很多东西全给排除掉了,它排除掉,有它的道理——尤其戏剧大写意,它不可能像小说这样说得很细,对不对啊?只能选取最主要的,粗线条的,所以就是一个“宝黛悲剧”。所以,有人跟我讨论,他满脑子除了“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啊,他没别的。我说,这是《红楼梦》吗?我反过来问他,您那是《红楼梦》吗?当然,这个各有各的看法。他的看法我也很尊重;但是,我也希望您尊重我的看法,这都不是过场戏,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些文字,是不是啊?它写的什么呢?写尤氏她办完一些事,她就要到上房去,要到王夫人那地方去。尤氏她就去,尤氏去了这时候,她身边的仆人,妇人就劝告她说,你不要去。为什么不要去?说:“才有甄家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就出现这个问题了,甄家就出现一些人,带东西来了,后来看邸报,尤氏知道贾珍看了邸报——邸报就是当时官方所发布的,给所有官员看的,类似现在“内参”的东西,上面会有一些朝廷重大的事件,一些重大的皇帝的指示,一些情况什么的,有这种东西,叫邸报。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而且底下仆人,还跟尤氏反映:“才来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也是有的。”你懂,在干嘛吗?寄顿财物。就是说,小说里面影影绰绰存在一个江南甄家被查抄了;被查抄以后,这些人就到贾家来寄顿财物,知道吧?就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而且带东西来,这是违法的,这是皇帝不允许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实在是摘不开,所以就帮他们藏匿这些东西,出现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所以尤氏一看,那就别到王夫人那儿去了,不要去了,就回避了。后来又写王夫人到贾母面前,因为这样的事,你不能不跟贾母说啊,跟老祖宗汇报啊,所以王夫人就跟贾母说,甄家出了事,被抄家什么这些,贾母就不爱听,当然不爱听,心情很不好。后来贾母就大意就是说,咱们就别说这些,咱们该怎么乐,咱们还怎么乐,咱们过咱们自己快活日子,故事就继续往下流动。那么曹雪芹这样写,脂砚斋又批语——脂砚斋的批语,正好批在咱们心上。比如,我看到这儿,我觉得,怎么这说的是甄家的事呢?真奇怪!影影绰绰写了一个甄家,最后怎么就是写甄家出事?脂砚斋批语也是这么说:“奇极!此曰甄家事!”什么意思?就是你这个作者真是亏你想得出来,你把这样的事栽到甄家头上,愣告诉说是甄家的事!他们两个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批语也很调侃。

  曹雪芹什么用意?他就要把真实生活当中,贾家在乾隆三年所遇到的,自己关系很密切的这些家族,遭到皇帝打击的情况,能够含蓄地写在小说里面。他想来想去,在小说里面,你要说有什么人出事的话,只能够把甄家挑出来,把这个情节安在甄家头上。所以脂砚斋等于跟他讨论,你这样一个写法合理不合理啊?“奇极,此曰甄家事!”但曹雪芹他就是这么写,现在我们读的文本就是这样,这就是因为在乾隆三年,曹家很硬的、地位很高的两家亲戚都出了问题,有一家就特别惨,傅鼐最后就入狱了,虽然最后允许回家养病,就死在家里面,那等于就完蛋了。那么,福彭当然后来在政坛上还有起伏,但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是葳了,不灵了。

  所以,实际上《红楼梦》的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整个是写的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的故事。其中,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七十回都是乾隆时期的事。而且特别清楚,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它清楚到什么程度——一个叫做“粲若列眉”

  ,“粲”就是非常地清晰,甚至发亮,好像我这两弯眉毛似的,非常清楚,能看得很清楚。另一个叫做“若合符契”

  。古代,就是皇帝把你将军派出去打仗,怎么下命令啊?临别时候,就拿一个“符契”,它是用金属或者玉石什么做成,剖成两瓣,它有它的形状、图案,而且上面还有字,我留一半,你拿一半,到时候我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命令,我就让我派的使臣骑着驿马跑到你那儿,说皇帝传旨了,什么什么,你说有什么凭信,啪,拿出来一对,严丝合缝,这叫“若合符契”

  。所以实际上从十八回后半部,到第八十回,写乾隆元年、二年、三年的事情是很清楚的。整个故事的背景不是不可考,正如脂砚斋所说“大有考据”。

  现在问题就是说,第一回到第十七回究竟写的是康、雍、乾什么时候的事?这就比较含混了,这确实就比较含混了。这里面很有意思。当然第十三回、十四回、十五回应该说,还是清楚的。包括第十六回,都是雍正暴亡,乾隆登基那个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个我下面还会给你详细来解释,这还比较清楚。

  但是从第一回到第十二回,它就是比较混乱的,在时间表述上,大体上它有一个轨迹。但是前后,第一,有矛盾;第二,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说,我在上几讲里面反复给你讲到,就是说“枫露茶事件”。“枫露茶事件”是在第八回。第八回,你记得吗?下雪了,下雪珠了,是不是啊?而且贾宝玉把茶杯摔了以后,贾母问什么声,袭人撒谎说,下雪了,我倒茶滑了一跤。是不是下雪啊?应该是冬天吧!对不对啊?但是往下写,它故事又没有中断,人物事件好像顺着一条河道,继续往下航行,但是,就互相矛盾。它写到,比如说,十一回,王熙凤到宁国府里面去,这时候又是一派秋天景象,你记不记得?又是菊花盛开,又有溪水在潺潺流动,又有蝉声在叫,是一个夏末秋初,或者是深秋景象——说什么它也不是下了雪珠子,有人被雪滑倒了之后的事情!所以,它在季节时序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你仔细想想。

  另外,在作者本身的交代上,很早就有《红楼梦》的研究者指出来,比如,林黛玉的父亲究竟什么时候死的?林黛玉由贾琏带着去奔丧究竟是什么时候?它前后说得不一样,一会儿说九月,一会儿又说年底,一会儿昭儿回来,又让凤姐跟平儿说,给贾琏带一些大毛衣服过去。那么时间交代上它也是矛盾的。而且在故事内容上,也有一些明显的风格不统一。比如说,贾瑞的这段故事就显得有点突兀,对不对?这就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曹雪芹他不太愿意写雍正朝曹家的惨况。那个时候,一来他年纪也很小,雍正抄检曹家是在雍正五年,曹畋淮?┪首铮?虾攀局谑窃谟赫??辍5比唬?煅Ы缍圆苎┣劬烤股?谀囊荒晔怯姓?榈模?械娜衔?巧?诳滴跄歉鍪焙颍?滴醯耐砥冢挥械木腿衔???谟赫?亩?辍5?还苣阍趺此悖?歉鍪焙蛩?昙投己苄。??募且洳皇呛芮逦??饕???笕死唇玻?拍芄恢?赖笔钡那榭觥K?鋈松??逖椴环岣唬??裕??辉趺葱矗??踔涟亚?≡?暌院螅??羌业玫揭桓龈?咸ń椎男戮置娴囊恍┖檬虑榍耙屏恕??芭驳降谝换氐降谑??乩锩胬葱戳耍?馐且桓鲈?颉?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就是因为他一开始写《红楼梦》时候,他打算把他原来的一部稿子糅合进去,原来曹雪芹完成过一部——什么小说稿啊?《风月宝鉴》。这个是在脂砚斋批语里面,说得很清楚的。脂砚斋有一条批语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是在《红楼梦》第一回,讲到这本书,有过很多名字的时候,脂砚斋一条批语。就在第一回里面讲到,这个书有过很多的设想。曹雪芹本人,当时可能正在写这个书,而且刚刚草创完最后一个“情榜”。曹雪芹本人比较主张,叫《金陵十二钗》的。但当初身边其他人出过主意,有说叫《红楼梦》的,有说叫《风月宝鉴》的,还有说,要叫《情僧录》的。脂砚斋是坚持要叫《石头记》,曹雪芹开头自己也同意叫《石头记》,当中想叫《金陵十二钗》——后来也同意脂砚斋的意见,叫《石头记》。但是,其中为什么要列上《风月宝鉴》一个名字呢?就是因为曹雪芹在更小的时候,可能那个时候还是练手——练笔的时候写过一本小说,估计没有这么大的篇幅,叫做《风月宝鉴》。

  这小说什么内容,你现在不难知道,现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就糅入了《风月宝鉴》的部分内容。比如说,贾瑞的故事,肯定就是《风月宝鉴》里面的,在写贾瑞的这个故事里面,就出现那个东西,记得吧?一面镜子,正面照怎么样,反面照怎么样。当时这些故事可能内容都是写一些情色故事,叫风月故事——风月就是有一些性爱的故事。其中,很显然,就写了贾瑞追求王熙凤,又追不到,最后自己等于淫性发作,最后死于过分的性亢奋,就是死得很惨了。那么这个小说的主题,当时看起来也比较肤浅,诫人不要妄动风月,就是在情爱、性爱的事情上,你要谨慎,不要沉迷其中;沉迷其中,像贾瑞一样没有好下场——类似这样一些主题。

  那么在第一回到第十六回的时候,秦钟和智能儿的故事,估计也是原来《风月宝鉴》的一部分,你还可以找到很多痕迹,它把当年《风月宝鉴》的一些东西,糅到前十几回里面,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应该就是贾瑞的故事。这样的话,就搞乱了,尤其贾瑞那点——贾瑞究竟病了多久?贾瑞从照着镜子来回来去生病,吃多少药也没用,到死亡究竟多久?这里面叙述语言就紊乱了。为什么呀?因为它是一个旧作糅进来,你现在读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第一回到第十六、七回的时间上,尤其是第一回到第十二回,在叙述的时间上有大致的线索轨迹,但是又比较模糊,而且有前后矛盾之处,这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没有最后定稿的书,它大体完成了,又很悲惨地丢掉了八十回以后的那些篇章;这八十回书,又遭到了别人的改动!那么这八十回书,有的地方也不很完整,有些毛刺没有把它剔尽,有些该调适地方没有调整好。

  但是,不管怎么说,就是这一部残缺的著作——已经让我迷醉得不行了!阅读它,分析它,是极大的快乐。那么在这一讲最后,我们要讨论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像我前面所讲的,在小说里面,秦可卿之死是由于贾元春向皇帝告密,那么在生活真实当中,可能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吗?贾元春的生活原型究竟是谁呢?咱们下一讲再讲。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十六讲 贾元春原型之谜 下一篇: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