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作者:刘心武 字数:11564 阅读:13939 更新时间:2009/03/08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如果曹家藏匿了废太子的一个女儿,而且被人告密了,事情败露了,皇帝不会仅仅是让这个废太子的女儿自尽,一定会立即打击曹家。可是书里面却写道,秦可卿在天香楼上自尽以后,贾家不但没有马上遭到打击,反而进入了一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新局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果说在书里面,贾家藏匿秦可卿这个事情败露了,是有人告密;那么,这个告密者是谁呢?谁把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告诉了皇帝呢?为什么会是贾元春呢?

  在生活真实当中,皇帝难道就真的那么愿意原谅生活当中的曹家吗?因此写到小说里面,写成贾家在秦可卿死了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有一个大好局面出现,这样有合理性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要捋清《红楼梦》里面的叙事时序,就是《红楼梦》究竟它写的是什么朝代,什么时候的事?

  为了讨论起来方便,我先把最容易回答的部分先说出来,比较麻烦的,我放在后头。最容易的部分是什么呢?就是《红楼梦》的第十八回的后半回起到第五十三回写的都是一年里面的事情。那么这三十五回书,所写的这一年是哪一年?就是乾隆元年。那么,它的依据何在呢?

  第五十四到第六十九回这十六回,我又可以断定,它是写乾隆二年的事情,它就是一年一年往下这么写,它写的是乾隆二年的事。那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在上一讲最后,我把我自己探究的一个结论告诉了大家,就是《红楼梦》里面的秦可卿这个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废太子的一个女儿。那么这个结论出来以后,我就碰到了红迷朋友,他不太服气,跟我来讨论。当然,我自己的一些结论,并不要求别人都来认同,本来红学就是一个公众共享的一个学术空间,大家都可以鼓舞起来,各自发表看法。我就问他,你怎么想不通呢?他说,依他想来,如果曹家藏匿了废太子的一个女儿,而且被人告密了,事情败露了,皇帝不会仅仅是让这个废太子的女儿自尽,一定会立即打击曹家。可是他说,你看看书里面怎么写的呀?大家回忆一下,书里面怎么写的?书里面是这么写的,秦可卿在天香楼上自尽以后,贾家不但没有马上遭到打击,反而进入了一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新局面,这家的富贵荣华,还上了一个新台阶了!因此,他就跟我讨论,他就问我,他说,如果生活当中,确实发生了您说的那样的事情,而您又说,它是一个自传性、自叙性的小说,反映到小说里边,作者却又是这样来写,秦可卿的死亡,没有马上给贾家带来打击,更不要说毁灭性的打击了,不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贾家情况更好了!

  我觉得,他这个思路挺有意思的。我相信,现在接受这些节目的观众,也会有同样的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小说里这么写了,究竟是生活当中,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呢?还是曹雪芹他在写这个故事的这一段的时候,他完全离开了生活的真实,去进行凭空的艺术想像?

  现在我就可以很明快地回答大家,我跟和我讨论的这个朋友,我也是很明快地回答了他。我说,在生活当中恰恰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曹雪芹写入小说的时候,当然对原始的生活形态,有改变,有挪移,有夸张,有渲染,有回避,有遮掩,但是总的来说,生活当中基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我说完以后,他就觉得,有一个新的问题要跟我讨论。我说,你先别着急,因为我在上一讲里面,最后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得先把我那个问题回答了,咱们再来讨论你这个新问题,他也觉得挺逗的,怎么研究《红楼梦》跟套罐娃娃似的,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我说,读《红楼梦》,这样才有意思。

  大家记得吗?我在上一回最后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说在书里面,咱们先说小说,秦可卿这个事情暴露了,是有人告密;那么,这个告密者是谁呢?谁把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告诉了皇帝呢?记得吧?我上次提出这个问题。那么我说这个问题,我现在不绕很多的弯子,我也可以很明快地告诉你,你读完《红楼梦》,读完秦可卿之死,很快就会读到另外一个人的升腾,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贾元春!

  十三回秦可卿死了,对不对?十四回、十五回基本都是写秦可卿的丧事,到第十六回就写了一件跟丧事反差很大的喜事。什么喜事?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因此从小说里面内在的情节逻辑来看的话,向皇帝告密秦可卿真实身份的这个人,应该就是贾元春。实际上,你现在仔细想一想,贾家的命运,贾家如果比喻说,一只鸟的鸟身子的话,他们家的命运就是两只翅膀的扇动,决定家族的提升和陨落。贾家一方面他们藏匿、收养了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骨血,一个女儿,这就是秦可卿。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从小说来看,你能明白,因为义忠亲王老千岁,虽然“坏了事”,但是“坏了事”并不等于说,这支力量就彻底地毁灭掉了,它还存在,他们还可能从“坏了事”的状态转化为“好了事”。所以从小说来看的话,宁国府隐藏了这样一个人物,把她一直作为贾蓉的媳妇,把她调理成一个气象万千的一个女性,就是在进行政治投资。这是往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政治力量这边来投资。

  在上几讲里边,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原型,应该就是康熙朝,被两立两废的太子,应该就是这个人,这个人你注意,他虽然被两立又被两废了,但是在康熙朝,这个人并没有死去,这个人是在雍正二年才去世的。而且到了晚年,大家觉得,康熙皇帝的脾气也变得有点反复无常,他既然可以把他废了又立,立了又废,有没有可能就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又把他再立起来呢?因为这是他的亲骨肉,他从小把他培养成一个太子,是不是啊?所以像生活当中的一些官僚集团的人,都有这种揣测。那么化为小说里面的贾家以后,你也能理解,是不是?虽然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但是他的那些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像冯紫英什么的都是,小说里面这些人物都是属于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一派的。所以贾家觉得,可以通过收养、藏匿秦可卿,进行这边的政治投资,一旦如果政局发生变化,义忠亲王老千岁本人,或者他的这个儿子就是弘皙,嫡皇孙,在新的政治局面下成了皇帝,那么贾家就立头功了。你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人家最难办的时候,你能做出这种事情来,新的皇帝肯定要褒奖他。

  我在上几讲里面已经大体上提到了——你现在应该懂得这一点,就为什么“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会把秦可卿这样一个女儿寄顿到贾家呢?就是因为在生活真实当中,太子一废的时候,可能他还没有什么思想准备,我就不重复了,我前几讲讲过这个内容了;但是在二废之前,这个人会不会有思想准备?他经历过一次了啊!他有思想准备。他的家属一大群人——他除了他本身的正室以外,他有很多个小老婆,他的正室给他生了孩子,他的小老婆也给他生了孩子,太子也是子女满堂的。那么,还有伺候他们的很多人,是不是啊?而且在前几讲已经讲过了,那就不是小说了——是史料记载,就有一个叫得麟的人,他发现太子又不行了,又要被废掉了,废掉了就要被圈禁起来啊,谁愿意被圈起来啊?就算是对太子的生活供应标准还不太降低的话,没有自由啊——他没有自由了,所有的那些人,包括伺候他的人都没有自由了。所以,一个叫得麟的人就是诈死,把自己装做死人,想办法让人把他运出去,逃出去,有一个官僚就把他给收养了。最后是被人揭发了,被发现了,得麟处死了,藏匿他的这个官僚被整治了。

  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能理解在第二次大风暴要来的时候,很可能这个时候,太子的一个妻妾就要临盆了,这时就是他就想,我生出的孩子,风声传来了,又要被废了,又要被圈起来了,为什么让她从一个婴儿起就做囚徒呢?想办法通过各种关系,“偷渡”出宫里面,“偷渡”出来,或者是谎称是养生堂的孩子,或者谎称是被一个小官僚收养,或者就直接地干脆藏匿到曹家,由曹家造出一些谣言,把她保护起来,养起来。所以无论是生活当中也好,还是小说当中也好,你就都应该能够理解,一家人之所以能够去藏匿、收留,暂时政治上失利的这一派政治力量的一个骨肉。所以你看,贾家有只翅膀就是这么扇动,他就需要通过这方面政治投资,给自己今后家族带来好处。但是和当时清朝的其他官僚一样,进行政治投资,不能光是一面投资——一面投资你就不保险,得“双保险”!人家就是另外一只翅膀,人家也扇动,就是把自己家族的一个女儿送到宫里面去,想办法让她逐步晋升,最后能够到皇帝的身边,成为皇帝所宠爱的一个女子。在小说里面就是贾元春!

  这当然是一个很现实的投资了,因为是现在的一个皇帝啊!因此如果要是这边这个投资失败了,不成功,只要这个翅膀没有完全折断,还勉强能够扇动,那么这边的翅膀强劲的话,这个鸟还能飞起来。所以他们两面进行政治投资。这样你就明白,小说里面曹雪芹他的艺术构思,他设计的一个贾家,告诉你贾家一些故事。那么在小说的前半部他就重点给你讲了,一个是秦可卿,一个是贾元春,她们两个的故事。

  当然,前面也写到了一些其他的女性,写到刘姥姥很多的故事,但是可以说,从第一回到第十六回当中,“金陵十二钗”当中,亮相得比较充分的,应该就是秦可卿,然后在十六回时候,就像海面上浮出来一个东西一样,贾元春就浮出海面了。这是关系到贾家命运的两个女子,她们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根据小说的描写,我们就发现,有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就是秦可卿上吊自杀之后,接着发生的事情,就是贾元春地位得到提升。因此,我刚才所以能够很明快地告诉你,我的判断就是,作者的构思,他没有直截了当写出来,但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后面我还要举很多例证证明,他确实是这样一个构思——就是由于贾元春告诉了皇帝,我们家藏匿的有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才形成了小说里面这样一些情节流动。比如说,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虽然她不得不死,可是从皇帝方面,就对这个事情进行遮掩,就派大太监亲来上祭,让丧事表面显得很风光,对皇家这样一个丑事加以掩盖,不让社会上其他人知道。而且,又对告诉他真情实况的贾元春予以了表扬,并且予以了褒赏,就提升她的地位了,就“才选凤藻宫”了。小说里面,它是这样一个情节逻辑。

  你可能就要问了,在生活真实当中,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情况,又回到我这一讲一开头讨论的那个问题,皇帝难道就那么愿意原谅生活当中的曹家吗?因此写到小说里面,写成贾家在秦可卿死了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有一个大好局面出现,这样有合理性吗?那么我觉得,我们就必须要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就是《红楼梦》它是小说,作者在第一回里面,通过石头跟空空道人对话,就故意有一个说法,叫做“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就是他不愿意直接说出来,我写的是哪朝哪代的事,他也不愿意直接说出来,我写的是哪个空间里面的事情。所以后来红学界还有争论,究竟大观园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啊?究竟在什么地方?时间、空间,他都故意在艺术上有一定模糊,他使用了模糊化的艺术手法。但是实际上,它又具有很强烈的自叙性和自传性。它也有可以把它勘察清楚的,它具有这种素质,这个文本很有意思。就在《红楼梦》第一回当中,我引这个话旁边,脂砚斋就有一条批语,脂砚斋她很厉害,因为她是曹雪芹的合作者,她就在旁边说,不是小说里面的石头跟空空道人对话吗?这段你明白吗?为什么叫《石头记》呢?就是石头后来它缩成扇坠大小,它就下凡去,经历一番人世的升沉这样复杂的经历,最后这个石头又回到原来那个地方,还原成一个大石头。

  还原成大石头以后,跟原来有什么不同呢?上面就写满了字。写满什么字呢?意思就是写满现在咱们看到的字,就是《石头记》。所以石头就跟空空道人说,我这个所写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可是脂砚斋批语,马上跟上一句,叫做“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脂砚斋批的时候很开心,他们两个人互相在调侃,实际上你写这些东西,你托言石头所写,其实不就是你曹雪芹写的,其实你所写的这些,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说,还是空间上来说,都是大有考证!

  我个人的研究方法,就是属于探佚学当中的考证派,我的考证的思路,就是原型研究,所以我现在进行这些考证,我觉得不好笑,因为脂砚斋就鼓励了我,脂砚斋就说了,大有考证。现在我跟我讨论的这个红迷朋友,要考证什么问题呢?我要考证什么呢?要考证《红楼梦》里面的年代,时间上年代顺序的问题,就是《红楼梦》究竟它写的是什么时代,什么朝代,什么时候的事?

  大的方向我们老早就确定了,从一开始讲我们就知道了,应该写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背景下发生的事。现在就需要更细化,从一回到八十回究竟写的是哪一年的事?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不但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到《红楼梦》的写作的历史背景,而且可以了解到作家写作时候,他内心的种种的情愫,他的痛苦,他的欢乐。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排一个时间表,了解到《红楼梦》小说文本后面的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物件原型、细节原型,所以是很有意思的。

  那么为了讨论起来方便,我先把最容易回答的部分先说出来,比较麻烦的,我放在后头。最容易的部分是什么呢?就是我可以很明快地告诉你,《红楼梦》的第十八回的后半回起到第五十三回写的都是一年里面的事情。我想,大家不应该有争论的,因为你读就发现了它的季节变化的时序非常清晰,可以说是一丝不乱的——“元妃省亲”,当然,除夕我就不算了,转过来就是过年了,然后就是元宵节,然后就是春天了,然后就是初春,仲春,然后是春末;然后是初夏,然后是夏天;然后是秋天;然后冬天,然后下雪了,然后又到过年的时候了。所以,从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五十三回这三十五回书,很显然写的就是一年里面的事情,而且它把春、夏、秋、冬四季季节背景描绘得是非常地清楚。那么这三十五回书,所写的这一年是哪一年?就是乾隆元年。

  为什么我说它是乾隆元年?有很多证据,但是我在这儿要讨论的问题太多,我不一一列举,我只举几例。首先,举一个最小的例子,十八回就写到贾元春的省亲,省亲就有一些细节描写,省亲就有所谓的卤簿,这是一个文言词,可能你听起来不太好懂,但是我跟你一说成白话文就懂了,就是仪仗队。皇帝出行或者是后妃出行,前面都有仪仗队,仪仗队非常地复杂,非常复杂的仪仗规定。《红楼梦》里面它是一个艺术性的写法,它写得非常概括,我就不去引这个,细致引用原文了,你可以自己去翻。但是里面有一个细节你值得注意,书里面提到在贾元春省亲时候,仪仗队里面有曲柄七凤黄金伞。过去仪仗,你看《红楼梦》的那些图画,或者现在拍成电影、电视剧,它都会有一些道具出现。首先,仪仗里面会有一种伞,当然这个伞不像我们现在生活当中,伞这么小,这么低,它都是很长的柄,上面有很大的伞盖,而且伞盖旁边,有时候有一层,有时候有三层布幔围起来,它主要的作用还不是功能性,主要不是来遮荫或者遮雨,它有那个作用,但是那个作用是其次的,主要作用它是表示一种威严。当然除了伞,还有其他:旗子,羽扇。还有一些很复杂的很多讲究,很多东西,还有提着的香炉,一直到最后给皇帝,或者这些后妃啐痰的唾壶,那都有,很复杂的一个仪仗。那么里面有一个很具体的名词出现,曹雪芹就告诉你,在贾元春省亲,有一个具体的器物,这时小说里面的物件的一个描写出现了,叫做“曲柄七凤黄金伞”!

  那么现在我就一一告诉你,这种曲柄的黄金伞,只有乾隆朝的时候才开始有,在康熙和雍正朝时候,当时在所规定的卤簿,就是仪仗里面有伞都是直柄的,曲柄伞是乾隆朝才开始有的一种创制,就是在仪仗方面,各朝它不断要有所改进,曲柄伞是那个时候才有。光是这一句就说明,十八回末尾到五十三回所写的这段故事,它的朝代背景是乾隆期间的事情。

  但是这样一个很小的物件的细节,还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因为你可能会说,它也可以把乾隆朝有的东西借用在这儿。那么好,你现在读十八回到五十三回,读这一年故事,你发现其中有一回,就是其中第二十七回——第二十七回里面就很明确地提出一个日子。什么日子呢?就是四月二十六日。作者就很明确告诉你,这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二十四节气”有一个芒种,他告诉这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就是芒种。那么你去查《万年历》,请您去查《万年历》,乾隆元年就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这不是巧合。再加上,有的红学家,比如,像周汝昌先生他就考证出来,实际上四月二十六日就是曹雪芹的生日!作者之所以这么郑重地来写这一年的故事,就是因为那一年他十三岁了,他的记忆是最完整,而且这一年生活是最美好,所以他铆足了劲来写这一年的故事。

  周先生关于曹雪芹年龄和生日的推算,您可以去读他的著作,我这儿借用他的学术成果,我不做铺开的讲述,因为这太复杂。

  那么在小说里面,在一个艺术的故事里面,他设定为,这一年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这应该就证明,他写的是乾隆元年的事情。因为整部书它是具有自叙性、自传性,整部书它是有写实的前提的,它的艺术的升华都是在实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去铺成的。因此把这点搞清楚,很要紧。而且曹雪芹写得非常有趣,他把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说成是饯花节,饯花神的日子。因为到芒种时候,基本上所有的花就都谢光了。在《红楼梦》,经常有一句被引用的诗,叫“开到荼縻花事了”——据说,荼縻这种花是开得最晚,因此也谢得最晚;等它谢了,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花开了,植物都开始结果,开始出现另外的局面了。

  那么传说当中有花神,这是很美丽的一个想像。花神就是管百花,所有花都开完以后,花神就要去休息了。因此,就要给它饯别,饯行,闺中女儿们,小姑娘们就特别地讲究这个风俗,因此,在《红楼梦》里面出现了那一回的描写,包括“黛玉葬花”。黛玉为什么要在那一天葬花啊?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因为那一天是一个跟花神告别的日子,要通过“葬花”这样一种礼仪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花的一种珍惜,对花神辛苦了一年,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美丽的花朵开放的情景,表示感谢,当然也表示哀悼——因为花儿谢落了,还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情。所以第一回到第五十三回,应该就是写乾隆元年的事情。

  那么第五十四到第六十九回这十六回,我又可以断定,它是写乾隆二年的事情,它就是一年一年往下这么写,它写的是乾隆二年的事。为什么它写的乾隆二年的事?我也有证据。因为在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里面,刚开始写那一年春天时候,就开始写到宫里面有一个太妃,先是病了,后来又说是上一回所表那一位老太妃薨逝了。记得吧?有这个交代吧?我记得,我在前一讲已经跟大家点出来过,所谓太妃、老太妃,或者以后我们还要讲的王妃、皇妃,有的时候指的就是一个人。因为你比如说,康熙的身边的一个女子,如果是一个妃子的话,在雍正朝她就是一个太妃,是不是啊?大家称呼她“太妃”,非常符合。但是雍正驾崩以后,到乾隆朝她就成了老太妃了,她还没死,她这个人还存在。因此对她的称谓就可以有所变化,实际上,小说里面所写到的太妃和老太妃就是同一个人。

  那么,这个人有没有原型?这样一个背景人物其实也是有原型的,也有人物原型,因为恰恰在乾隆二年的春天,在乾隆二年的二月份,宫里面就死了一位康熙身边的女子,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死的。小说等于是很忠实地把乾隆二年的朝廷里面的一个情况写出来了。这个女子姓陈,她的父亲叫陈玉卿,她是个汉族人。你现在可以去查康熙的有关的资料,康熙这个人,他是一个七情六欲发达的人,很健康的人,他有四十位身边女子前后有过封号——没封号的更多!就是他给过封号,或者他去世以后,由雍正或者乾隆再给与封号,这样的女子就有四十个之多!当然,其中三十多个都是满族的妇女。康熙在这点上,他既是一个会享乐的帝王,他又是一个很有他的政治原则的人,这些妇女到了宫里面,他可能很宠爱,也跟她生孩子,但是给封号他非常谨慎,他基本上都给满族的妇女封号;一些汉族的女子非常美丽,他也非常宠爱,也给他生儿养女,在给汉族的女子封号方面,康熙相当吝啬。这就显示他是一个政治家!因为他觉得,满族的这个政权要把它巩固住的话,包括从细节上来确定满族高于汉族的原则——因为满族它是少数民族,它入主中原以后,它统治这么一大批人,多数都是汉族人,所以不能够让汉族人觉得,自己好像可以翘尾巴。所以汉族女子到了宫里面以后,他也是这个态度。很得宠,这个陈氏就很得宠,陈氏就给他生了儿子,他很喜欢,但是在康熙朝的时候,陈氏给的封号非常低,陈氏是到了乾隆朝才死——在乾隆二年死的时候,由乾隆才封了她一个——就提升她的封号,封为“嫔”,就是“熙嫔”,还没到妃那一级。但是小说把她说成一个妃,这个也是能理解的,从生活到艺术,它有一个适度种夸张、渲染的过程。

  那么我这么说,可能有的朋友还是要跟我讨论,你这样说是不是还是猜测成分太大?你仅仅是因为那一年宫里面,死了这么一个康熙身边的女子,后来封为“嫔”——那么你现在就说,小说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就是写乾隆二年的事情,是不是太武断?我觉得,我再往下讲,就会感觉到我真不武断。如果仅仅是点到这儿,其它就不说了,好像我这个说法还缺乏充分的根据。但是,大家记得吧?后面书里面有一些具体交代——这个交代很古怪。它就说,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她们这些人,为什么这些妇女都要出面去参与这个丧事呢?这是朝廷的规定,因为死了一个——书里面叫做“老太妃”薨了。老太妃安葬时候,贵族的家庭妇女就要去守灵,小说里面有交代吧,是不是?去守灵期间不能回家,晚上在哪儿过呢?就要找一个下处来休息,就租用了一个大官的家庙。这本来也不稀奇,过去的贵族他们参与丧礼活动,照例要这样做。家庙,小说里面就写得很清楚了,东院是贾母她们住。那么谁住西院呢?北静王府的人,北静王府的太妃、少妃住西院!

  它这个看起来是闲闲的一笔,但是你仔细想的话,咱们先不说生活真实,就以小说来说,这写得不通啊!北静王,小说里面已经说明,他的封号是王爷,是不是啊?是一个郡王。贾家你算什么呀?我在前面几讲的时候,曾经打过一个不太伦类的比喻。我说,贾政官职很小,充其量不过是个副部级,现在就有热心的观众来信给我指正,我很感谢!他们说,贾政这个员外郎折算成当前的级别,到不了“副部级”——撑死了,就是个“副司局级”。那么,这个实际上打比方,这种比方就是一个大概的意思,实际上是没办法折算的,是没有办法进行类比的,一个是封建王朝,一个是咱们现在这样的社会。但是这个指正还是很可贵,说明大家很用心,我很同意这个指正我的朋友们他们这样一个观点。实际上,小说里面设定的贾政的官位是很低的,并不高,是不是啊?虽然贾赦有一个头衔,有一个爵位,也无非是个将军级,比北静王这个王爷差很远!但是过去大家懂不懂,东比西贵!明白吧?在站位上,东比西贵——贾府住东院,北静王他们住西院,所有的古本一直到通行本都这么写的,没写错。可见,是曹雪芹他就要这么写。

  他为什么这么写?咱们下一讲再讲。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下一篇: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