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需完美 |
作者:俞 可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5 |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近日,法兰克福的犹太人博物馆推出题为“无畏之父:一个在法兰克福不为人所知的奥斯卡·辛德勒”的专题展,同时,联邦财政部特制一枚百年辛德勒的纪念邮票。邮票底色为乳黄,印有典型的希伯来雕纹。这个样板来自一枚伴随辛德勒后半辈子的金戒指———1945年5月8日,被解放的犹太人用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予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箴言:“救人一命如同捍卫全世界。”在影片《辛德勒名单》里,辛德勒接受此礼物时泪痕满面,既感动亦悔恨。懊悔的是,他自己口中还有一颗金牙,当初若能将它卖掉,至少可以多救出一条生命。
14年前,《辛德勒名单》一举荣获12项奥斯卡提名,7项奥斯卡大奖。之后,奥斯卡·辛德勒这个名字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2008年4月28日,是辛德勒百年寿辰,相关纪念活动并没有占据公众关注的焦点,就连作为德国左翼媒体旗帜的《明镜》周刊,也对此默不作声。一切如此平静,平静得近乎被遗忘。
辛德勒伟大吗?毋庸置疑。他以企业家的身份,在“二战”期间保护1200多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戮。最令人折服的是,300多名已押送到“死亡陷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妇女,竟然被他安然赎救回来。美国犹太裔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的鸿篇巨制《辛德勒名单》,让全球观众为之动容。然而,影片上映之后却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引发者竟然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他们批判影片过于美化辛德勒,旨在把辛德勒塑造成为一个道德化身、英雄典型,而有意忽略这段历史事件之前与之后的辛德勒。2004年,作为华盛顿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教育委员会成员的大卫·克罗教授,以专著《奥斯卡·辛德勒:不为人知的生活,战时活动和名单背后的真相》公开叫板影片中的情节,并质疑辛德勒的那份幸存者名单的真实性。
的确,富贾之子的辛德勒早年沉湎酒色,又在捷克斯洛伐克从事侦察活动,并且还为德国纳粹策划入侵波兰的行动,他还大发战争财,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信徒。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哪怕20岁时的那场婚姻也是出于对方的丰厚聘礼,并以此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二战”后,他又抛弃了发妻。从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兰克福的辛德勒,处境却极为悲惨。身无分文,蜗居在法兰克福火车总站附近的一个单间居室,且频繁酗酒,最终因烟酒过度而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辛德勒。
但是,至今没人能够否定辛德勒从纳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事实。他伦理取向的骤然转变,让学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可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地去揭开这个谜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单的真假亦无需考证、辨伪,只要他在险境中确确实实拯救过一千余条生命,此举足矣。并且,这是他在当初境遇下惟一力所能及的行动。
窃以为,只有国人才会对“高、大、全”式的人物钟情万分,才会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锱铢必较甚或无原则地打造、粉饰、涂金。从国外对《辛德勒名单》以及辛德勒本人的争议中,不难看出,“高、大、全”其实是一种普适的心理需求,造神运动并无时空的界限。这种普适性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更是人类对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过度补偿。
一个一生清白的人或许对身边的世态炎凉从来漠不关心,而一个堕落放纵之徒或许曾经对身陷绝境者搀扶过一把。英雄没有必要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更没必要以神的标准来奢望他人。人类道德的亘古至今的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认识这一点,是对辛德勒的最为恰当的百年祭。
(岩冰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8年4月29日)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