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私仇的代价 |
作者:孙存准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9 |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功勋卓著,声名远播,为捍卫赵国的利益和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赵国上下的一致尊敬。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45年,孝成王赵丹死,悼襄王赵偃继位,廉颇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起因却非常简单,疾恶如仇的廉颇看不惯郭开吹牛拍马的作为,曾在一次宴会上当面斥责这位悼襄王的宠臣,郭开由此对廉颇怀恨在心。而悼襄王昏庸无能,好听谗言,宠信郭开。结果廉颇先被剥夺兵权,接着被迫流亡魏国,寄人篱下。
后来,赵国军队多次遭受秦军围逼,悼襄王想召回廉颇,廉颇也想回赵国效力。悼襄王便派使者去察看廉颇还能不能披甲上阵。郭开闻讯后用重金贿赂使者,要使者毁谤廉颇。“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但使者给悼襄王带回的考察结论是:“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简单的一句话,不仅关闭了一代名将的报国之门,而且葬送了赵国的生存机会。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陷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
值得回味的是,在赵国灭亡前,秦国间谍王敖曾就郭开谗间廉颇之事问郭开:“你不怕赵国灭亡吗?”郭开回答:“赵国的存亡是整个国家的事,可廉颇是我个人的仇敌。”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1894年,日本侵占朝鲜,中日大战一触即发。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一手创办北洋水师的李鸿章认为中国取胜的几率不大,“不可轻开衅端”,而光绪的师傅、最受宠信的大臣翁同龢,打着“爱国”的旗帜,“一力主战”。结果,翁同龢的“主战”击败了李鸿章的“主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今人都知道,从战争爆发到失败,再到赴日谈判,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被弄得焦头烂额,臭名昭著,里外不是人。而李鸿章的这一结果恰恰是翁同龢想要的,据王伯恭(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所著的《蜷庐随笔》一书记载:“我(指王伯恭)去见翁同龢,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原来翁同龢在明知中国没有取胜把握的情况下,卖力地鼓动对日作战,竟是为了“整顿”李鸿章,即利用甲午战争的时机,借日本人之手,来报李鸿章1862年上奏折弹劾其长兄翁同书弃城逃跑的私仇(翁同书被咸丰皇帝批示“拟斩监候”,后被充军新疆)。事实上,翁同龢这次“整顿”李鸿章圆满“成功”,朝廷和国民把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全部归罪于李鸿章,“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即便他背着卖国贼的骂名赋闲在家,针对他的非难和进攻也没有停止过。
然而,翁同龢公报私仇的代价却无比巨大,不仅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且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割让台湾。清王朝从此一蹶不振,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月汐摘自《银川晚报》 图/李欣)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