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航空母舰

作者:崔玉亭 字数:18333 阅读:58 更新时间:2009/06/18

世界各国的航空母舰

1.美国

  (1)美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与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核动力航空母舰共有两级,即“企业”级和“尼米兹”级。

  “企业”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90970吨,载机90架,人员编制5833人,其中航空联队2480人。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1950年开始设计,1958年动工,1961年服役,造价4.5亿美元。目前已更换三次燃料,累计航程达5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航行23圈。该舰将于1993~1995年进行延长服役期改装。“企业”级航空母舰曾多次参加军事演习、武力威摄和其他各类军事行动。1964年,“企业”号进行了总航程达3万公里的无补给环球航行,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参加了封锁古巴周围500海里海域的行动。现部署在太平洋舰队。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母舰,现役5艘,在建2艘,计划共建8艘。与“企业”号核动力航母相比,“尼米兹”级的核动力装置有很大改进,反应堆数量从8个减为2个,堆芯寿命从4年提高至13~15年,更换一次燃料可航行130~160万公里。“尼米兹”级航空母舰,1975年服役,满载排水量90944吨,载机90架,人员编制5648人,其中航空联队2480人。1979年伊朗危机时,该舰迅速从地中海驶往阿拉伯海执行任务,创造了海上连续活动10天的记录。

  美国海军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共有三级10艘,都属重型航空母舰。

  一是“小鹰”级航空母舰,1956~1968年建造,现役4艘。该级舰原作为攻击型航母设计和建造,后于1973~1975年间改装为通用型航空母舰,每艘造价为2.5~2.8亿美元。该级舰满载排水量31000吨,载机85架,人员编制5641人,其中航空联队2480人。

  二是“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1955~1959年服役,现役4艘,满载排水量80000吨,载机90架,人员编制5499人,其中航空联队2480人。该级舰是美国海军“延长服役计划”下改装的首级舰艇,其中,“萨拉托加”号是第一艘完成这一改装的航母。改装自1980年10月开始,历时28个月,耗资4.05亿美元,是原造价的2倍多。该级舰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级为携载喷气式飞机而专门设计和建造的航母。该舰在设计中,沿用了英国航空母舰的斜角飞行甲板和蒸汽弹射器,排水量也有所增大,升降机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4个,弹射器由2个增加到4个,从而创立了美国现代重型航空母舰的基本模式。

  三是“中途岛”级舰空母舰,舷号CV—41,1943年开工建造,1945年9月服役,1991年海湾战争后退役。“中途岛”级航空母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造的最大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64000吨,载机75架,人员编制4772人,其中航空联队2239人。“中途岛”级服役40多年来,已经过数次大规模改装。50年代后期由通长甲板改为斜角甲板,6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又两次对飞行甲板进行改装,以不断具备携载新型飞机的能力,目前已可携载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但是该级舰没有携载反潜机。

  (2)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形式

  根据使命任务和威胁环境,美国海军一般有单航母、双航母和三航母战斗群三种编成形式。在低威胁区巡逻或显示武力时,一般使用以1艘航母为核心组成的战斗群,通常配有4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4艘反潜型驱逐舰和1~2艘攻击型核潜艇。在中等威胁区实施威慑、制止危机和参与低强度战争时,通常使用以2艘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配以8艘防空型巡洋舰和驱逐舰,4艘反潜型驱、护舰和2~4艘攻击型核潜艇,在高威胁区参与局部战争或大规模常规战争时,常以3艘航母为核心组成战斗群,配以9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14艘反潜型驱、护舰和5~6艘攻击型核潜艇。

  一个单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机可控海空域面积800~1000平方公里,如果4个航母战斗群协同作战,其可控海空域面积则达96万平方公里以上。

  航行于世界大洋的现代航母战斗群,面临来自空中、海面、海岸、水下和电磁等多维空间的严重威胁,必须攻防兼备,既有强大的威慑力和突击威力,又有严密的自身防御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目前,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从侦察警戒到攻击掩护,都实现了空舰一体化和密切协调的攻防配系,具有攻防纵深大、层次多和火力强的特点。

  一个双航母战斗群通常采用远、中、近三层火力配系,第一层外防区用于大纵深攻防,距航母180~400公里以上。8架预警机、8架电子战飞机、6架侦察机、舰载相控阵雷达和攻击型核潜艇负责对空中、水面、水下进行搜索,一旦战争需要,便可使用70架攻击机、50架战斗机、20架反潜机和400多枚舰载远程巡航导弹,对阵地、空中、水面和水下预定目标进行实时攻击。第二层中防区用于航母战斗群的区域攻防,距航母45~180公里。在外防区各种兵力兵器的配合下,舰载雷达、声纳和40余架直升机负责对突破第一道防线的目标进行搜索和跟踪,同时使用350枚远程巡航导弹、260枚反舰导弹、600多枚防空导弹和反潜鱼雷对来袭目标进行拦击。最后一道防线用于自卫,航空母舰和其他护航舰艇主要使用战术导弹、鱼雷和舰炮等中、近程武器对突破第一、二道防线的来袭目标进行截击。这种大纵深、多层次、远中近、高中低多道设防的作战配系,使航空母舰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战后以来,各国航空母舰虽然进行了近40次大小规模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但没有一艘被击沉和重创。

  2.法国的航空母舰

  法国海军的航母发展走了一条租赁一研仿一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道路。开始,先租赁了3艘英、美航母,用于研究、使用及培训舰员;后来,便自行研制、建造和使用2艘中型航母;目前正在自行研制、建造和使用2艘中型核动力航母。

  法国海军十分重视舰员和指挥人员的培训,利用租赁航母和自造直升机航母迸行人员训练,并根据海外利益多和海洋国土面积大的特点,在独立防御的战略指导下,坚持发展中型常规起降飞机航母。在航母发展政策上,坚持不引进航母、舰载机、舰载设备等成套装备,立足于国内,始终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首次在中型航母上采用核动力装置,并积极研究激光助降和新一代陆基飞机的上舰技术,在数量上坚持合理足够的适度规模,自始至终保持两艘在役。

  法国正在建造的“戴高乐”级中型核动力航空母舰,是法国第一代核动力航母,其满载排水量39700吨,载机40架,人员编制1700人,其中航空联队550人。采用斜角飞行甲板,跑道长195米,可供新型固定翼飞机起降。服役初期,将携载现役的“超军旗”攻击机等,90年代末,将改携“阵风”战斗机和E-2C预警机。目前,该级舰计划建造2艘。首制舰已于1986年开工,预计1995年服役,届时将取代60年代初服役的“克莱蒙梭”号航母。该舰的造价为70亿法朗。后续舰于1990年开工。法国自二次大战后,其航母发展久无突破。开始是租赁航母,后来通过研制直升机训练舰和中型航母找到了新的途径,目前正在建造的核动力航母将使法国步入航母大国行列。

  法国海军“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是法国独立建造的第一级航母,同级2艘,分别于1955和1957年动工,1961年和1963年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32800吨,载机40架,不含航空联队其人员编制为1338人。自60年代初服役以来,该级舰已经历过数次改装。1978和1980年,两舰分别进厂改装13个月,以携载“超军旗”攻击机和战术核武器。1985年,“克莱蒙梭”号再次大修并改装,更换了力量更大的升降机和弹射器、先进的武器系统,以及用“海响尾蛇”防空导弹取代了100毫米炮。“福熙”号在1987~1988年进行了同样的改装。按计划,“克莱蒙梭”号将在1995年“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服役时退出现役,“福熙”号将于1998年退役。前苏联从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建造重型航母走的是一条借鉴西方经验,从直升机母舰起步,先发展轻、中型航母,再发展重型航母的稳妥途径。前苏联海军的航空母舰发展是先从自行设计和建造直升机航母开始,经过建造中型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航母的长期过渡,进而于90年代开始发展重型核动力常规起降飞机航空母舰的。

  3.前苏联的航空母舰

  前苏联海军第一代航母是2艘直升机母舰“莫斯科”级,主要用于探索航母发展途径,积累经验,培养舰员和指挥官。第二代自行研制和建造的4艘“基辅”级中型航母,却是个集航母与巡洋舰为一体的“四不”舰艇,对海攻击和反潜能力很强,但仍解决不了舰队防空问题。第三代在建的“库兹涅佐夫”级重型核动力常规起降飞机航空母舰则有许多重大突破,首次在飞行甲板上实现了无弹射常规起飞离舰、阻拦降落的新技术。

  “基辅”级航母是继60年代“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之后发展的,载机量较大,是较为正规的中型航母。同时,“基辅”级航母又为前苏联新一代航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该级现役4艘,1975~1985年服役,排水量37100吨,载机32架,其中垂直/短距起降飞机13架、直升机19架,不含舰载航空兵的人员编制为1200人。“基辅”级航空母舰与西方航母的设计思想有很大区别,它集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的设计思想为一体,装备有多种反舰和防空导弹,其舰载武器的攻击能力相当于巡洋舰水平,是世界上武器装载量最大的舰艇。在战术使用上,“基辅”级航母常与“喀拉”级巡洋舰、“现代”级驱逐舰以及“克里瓦克”级护卫舰等编队,组成7~9艘舰艇的战斗群。但是,由于在设计和建造初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基辅”号等很少编入作战序列,一般只能保持2艘进入作战部署。印度海军建立只有40多年,由于拥有两艘航空母舰,从而带动了整个海军武器装备的协调发展,使其兵力结构相对均衡、精干,且威慑力大、战斗力强,已成为印度洋最强的一支海上力量。印度海军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其原因有四个:一是国家把发展海军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二是军队内部自行调节,突出了发展航母这个重点;三是海军以航母为纲,狠抓了相关装备的建设;四是海军由于不负责近海防御杂务,故能集中精力向中远海推进,以发挥航母效能。

  4.印度的航空母舰

  在航母发展政策上,印度海军坚持在有一定使用经验和技术储备的前提下,自行设计和建造轻型航空母舰。其中部分关键设备和舰载机仍需引进,大部分则采取许可证生产方式。这种“拿来主义”和“改良主义”值得借鉴,这种方法花钱不多,便能很快形成战斗力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去“自力更生”,从头研究,搞重复劳动。

  印度“维莱特”号航空母舰,原为英国海军“竞技神”号,1986年以6000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印度,已在英国完成大修和改装,1987年正式编入印度海军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28700吨,搭载5架垂直/短距起飞机和9架直升机,不含舰载航空兵的人员编制为1350人。“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于1944年开工建造,1959年服役。此后经历多次改装:1971~1973年改装成两栖攻击型航母,1976年的改装使其具备了反潜能力,1980~1981年再次改装,装设了7.5°的滑翘式飞行甲板。

  印度“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原属英国“尊严”级。1943年开工,中途停工10年之久,直至1957年印度购入方才继续建造,1961年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19500吨,载机22架,人员编制1075人。该航母先后于1979和 1983年两次改装,加装了滑翘式甲板,但在斜角甲板部分仍保留了弹射器,载机16架,包括“海鹞”战斗机、“贸易风”反潜机和1架教练机。

  5.英国的航空母舰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也是对世界航空母舰发展贡献最大、技术创新最多的国家,它为大中型航母发明了斜角飞行甲板、蒸汽弹射器、助降镜和阻拦索等关键设备,除核动力装置外,几乎所有的航母重要技术的发明都是英国人所为。

  英国海军航空母舰在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基础上,始终注意发展和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从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走别人的路,自己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并能结合国情、国力和海军的使命任务选择航空母舰的类型,不贪大求全,坚持适度规模,讲求精干顶用。对过时的航母尽早退役和外售,并积极推销轻型航空母舰和舰载机,以出口养军备。

  英国虽然具有发展航母的各种实力和条件,但利用商船改装、发展“影子航母舰队”却一直是其平战结合的重要战略。1910~1920年,靠商船改装了“暴怒”号等航空母舰,以后虽开始专门设计航母,但各个时期都从未忽视制定动员令、保持商船改装潜力,马岛战争中这支影子舰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又改装了一艘“百眼巨人”号航空训练舰和医院船。

  英国对航空母舰的研究虽起步很早,但由于受“大舰巨炮制胜”论的影响,航母的发展十分迟缓,从而造成了一次大战中的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至60年代虽亡羊补牢,航母达50余艘,舰载机达近千架,但为时已晚,无法夺回昔日霸主地位。70年代海军常规起降飞机航母全部退役之后,国防部责令海军把几乎全部飞机都交空军管辖,由空军为海军提供中远程舰队区域防空和预警。马岛海战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决策,空军平时用不上,战时又不能应召前往,迫使海军用驱、护舰艇作雷达哨舰和“海王”直升机进行预警,用“海鹞”飞机来制空,遭到一定的战争损失。

  英国海军“无敌”级航空母舰,现役3艘,1980~1985年服役,满载排水量19500吨,人员编制954人,其中舰载航空兵284人。首制舰造价1.845亿英镑,后续舰1985年价为3亿英镑。1982年4月马岛冲突之前,英政府曾宣布将“无敌”号出售,但由于该舰在战争中经受了考验并起到重大作用,政府取消了这一决定,但从1986年开始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改装,主要内容包括:将滑翘甲板倾角由7°增加到12°;加大机库和增设航空辅助设施,使载机量达22架,比改装前提高60%,包括8架“海鹞”、11架反潜直升机和3架“海王”预警直升机。预计改装费将达1亿英镑。

  舰载机——航空母舰上搭载的飞机

  舰载机是航空母舰的主要作战武器。目前,各国航母舰载机的种类繁杂,共约30种。按起降方式可分为常规起降飞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飞机;按使命任务可分为战斗机、攻击机、反潜机、预警机、侦察机、电子战飞机、空中加油机和运输机。

  由于航母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其载机数量和种类也不尽相同。一般,以对海/对陆攻击任务为主的重型航母载机量大,种类齐全,可携60~100架飞机,其中,攻击机约占40%,战斗机约占27%,反潜机占11%,预警、电子战等特种飞机各占4%左右;以对海/对陆攻击任务为主的中型航母载机量也较大 (30~40架),但种类不齐全,其中攻击机约占50%,战斗机占25%,反潜机占20%。轻型航母大都以反潜为主,一般可携14~22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其中反潜机占60%以上。

  攻击机是重、中型航母的主要攻击力量,其主要任务是为航母战斗群提供空中掩护,攻击敌水面舰艇编队,并对敌纵深地区目标实施常规或核攻击。目前,航母的主要攻击机有A—6E“入侵者”、 A—7E“海盗”和“超军旗”等,前两型为美海军主要航母舰载攻击机,载弹量较大,为6800~8200公斤,可携制导炸弹、核炸弹、导弹、火箭弹和电子干扰吊舱等。“超军旗”是法国海军的一种轻型攻击机,载弹量较小,仅2100公斤,可携AM-39空舰导弹或常规炸弹。

  战斗机和攻击机一样,也是重型和中型航空母舰的主要突击兵力。其主要任务是护航、空域巡逻、截击敌轰炸机和拦截导弹。此外,也可担任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

  现代舰载战斗机均为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最大飞行马赫数可达2.3(如美F-14战斗机),作战半径一般都在700公里以上。在执行护航和防空任务时,可携6~8枚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时,载3~4吨炸弹。

  反潜机分为固定翼和旋转翼两种。固定翼反潜机的主要作战任务是配合大型岸基反潜巡逻机对敌潜艇进行持续的搜索、监视和攻击。

  目前,固定翼反潜机只有美国的S-3A/B和法国的“贸易风”,均用于重、中型航母。其中, S-3A/B“海贼”续航力大,作战半径达 4300公里,海平面最大航速 814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640公里/小时。机上装有声纳浮标,前视红外探测仪和磁探仪等探潜设备,并携有鱼雷、深弹、水雷、集束炸弹等反潜武器,可对潜艇进行探测、识别、定位、跟踪和攻击。

  反潜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同编队内的反潜机和反潜水面舰艇及潜艇一起,在周围进行反潜探测和攻击,并可执行反舰和搜索救援等任务。

  反潜直升机可带吊放声纳 (或战术拖曳线列阵声纳)、声纳浮标和磁探仪等探潜设备,并携有鱼雷、深弹和水雷等攻潜武器。目前,航母舰载反潜直升机主要有美国的SH—3“海王”、SH-60F“海鹰”、前苏联的“卡-25”、法国的“超黄蜂”和“云雀”及英国、意大利正在联合研制的EH-101等。

  空中预警机是重型航母的空中指挥所和机动预警雷达站,每艘一般装备3~4架。目前,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航母上均未搭载固定翼预警机,而是携载1~2架装有预警雷达的直升机。

  美国E-2C“鹰眼”预警机是专为海军研制的,主要用于舰队远程防空预警和空战引导与指挥。该机主尺度与A6E攻击机相仿,带副油箱时,可在距航母370公里的空域连续值勤6小时,巡航速度489公里/小时,升限9400米。其顶部的旋转雷达天线直径为7.32米,每10秒钟旋转一周,可同时跟踪200~300个目标;探测距离400~700公里,发现以1800公里/小时来袭的敌机和导弹时,可为舰队提供约20分钟的预警时间。

  电子战飞机是重型航母的重要机种,每艘一般配备3~4架。其主要任务是随战斗机或攻击机一起编队出击,保障舰载航空兵及其突击兵力的作战,侦察和测定敌对空雷达和来袭导弹的方位、频率,并以主/被动方式实施电子压制和强电子干扰,瘫痪对方防空火力网或使攻击失效。

  目前,只有美国航母配有专用电子战飞机(EA-6B),其他国家一般采取在战斗机和攻击机上加挂电子干扰吊舱的方法来实施电子干扰和压制。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军事航空的发展。此间,飞机的性能有所提高,各种新型机载武器开始使用,并已具有初始作战能力。1914年12月25日,英国3艘航母上的7架水上飞机袭击了德国的飞艇基地,创造了世界上航母舰载机的第一个对陆攻击战例。1915年8月17日,英国1架水上飞机从航母上起飞,将1艘货船击沉,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航母舰载机对海上目标进行攻击的战例。1916年5月31日,英国1艘航母上的武装侦察飞机参加了日德兰战役,又写下航母舰载机第一次参加海战的历史。1917年8月21日,英国的1架“幼犬”式战斗机从航母上起飞,击落了1艘德国的L—23型飞艇,又成为世界上舰载机首次击落空中目标的一个战例。尽管航母舰载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当时并没有为军界所重视,许多人认为用飞机作战是不可能的事,海上决定胜负的还要靠大舰和巨炮,所以舰载机只能担负一些侦察、护航和火炮校正等辅助任务,很少参加海战。1919~1939年的20年,是两次大战之间的一段休整和喘息时间,各国利用这段和平时期进行了裁军和军备控制,英、美、日、法、意五国还于1922年签署了华盛顿海军协定,限制了航空母舰的发展,所以此间舰载机的发展比较缓慢。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海军航空兵得以大显身手,在海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到战争后期,美国海军已拥有100多艘航空母舰,28032架舰载机;日本海军已拥有18艘航空母舰,10819架舰载机;英国海军已拥有53艘航空母舰,1336架飞机。战争期间,海军航空兵共出动35万架次,在被击沉的大型水面舰艇中,有50%以上是航母舰载机所为,“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1939年二战开始时,拥有7艘航空母舰的英国海军已在大西洋战争中崭露头角。1940年4月13日,英国一艘航母舰载机击沉一艘德国的“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创造了航母舰载机第一次击沉大型战舰的历史。 1940年11月9日,英国20余架飞机从2艘航母上起飞,突袭意大利塔兰托海军基地,击沉击伤7艘舰船和1个机场。1941年5月24日~26日,英国航母舰载机又寻歼并击沉德国最新型的4万吨级巨型战列舰“俾斯麦”号。1941年12月,英国开始进行护航战,大批舰载机用于控制制空权。

  在太平洋战争中,由于日美海军势均力敌,各握有航母舰载机这个杀手锏,所以导致经久不息的太平洋海空大战,航母舰载机在战争中第一次成为舰队主力和对陆攻击的主要突击兵力。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6艘航母的423架舰载机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一个半小时内就击沉击伤美国舰艇40余艘,击毁飞机420余架,炸死炸伤3615人,成为海战史上航母编队对陆攻击规模最大、战果最显著的一个战例。 1942年5月3日至8日,日本以3艘航母上的125架飞机与美国2艘航母上的141架飞机在珊瑚海进行了海战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航空母舰的海上决战,双方交战距离第一次超出了目视距离和20公里的大炮射程。1942年6月3日至7日,日美航空母舰编队又在中途岛海域展开激战,美军几乎全歼日本舰队,击沉其4艘航母和所携的280架舰载机,击毁50余架飞机。1944年10月23日至26日,日本以116架舰载机和300架岸基飞机,美国以1000架舰载机和400架岸基飞机,在莱特湾决一死战。结果,日军参战的舰艇和飞机大部分被击毁,日海军航空兵被彻底消灭,直至战败投降。

  战后以来,世界航母数量由战时的数百艘骤减至20余艘,且主要集中在美国,而拥有强大航母实力的美国又缺乏有力的海上对手,所以航母对航母的舰载机作战样式从未出现,此间,舰载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沿袭二战的作战模式,夺取战区制海制空权并实施对陆攻击。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第一次使用舰载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对朝内地和港口进行攻击和封锁;1964~1973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国先后动用20余艘航空母舰对越进行攻击,仅1965~1968年底就出动舰载机20万次;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以2艘航空母舰和140架舰载机及岸基飞机在马岛与阿根廷交战,有效地掌握了制空制海权;1986年3月23~26日,美国以3艘航母和250多架舰载机对利比亚发动突袭,摧毁其5个大型军政目标,炸毁其14架飞机和7个雷达站;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先后出动9艘航母、700余架舰载机,对伊拉克进行了海空封锁和攻击,有力地配合了空袭和地面战斗的进行。

  早期的航母舰载机多采用水上飞机,飞机依靠浮筒在水面起飞和降落,航空母舰只是一个运载飞机的平台,主要靠起重机将飞机吊上吊下,一般每艘航母可搭载4~10架水上飞机。1917年,英国用巡洋舰改装了世界上第一艘搭载常规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暴怒”号。它的飞行甲板很特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用于起飞,后面用于降落。随着舰载机体积、重量和速度的提高,这种首尾两段式飞行甲板很快被淘汰,继而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通长式飞行甲板,它是二次大战中各种航空母舰普遍采用的一种最为典型的飞行甲板。

  50年代中期,航空母舰上开始采用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这种甲板长约200~330米,宽约70~90米,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斜直两段飞行甲板分直通甲板和斜角甲板两部分,直通甲板设在舰的前部,是专门用来起飞飞机的跑道,称为起飞区,一般装有1~2部弹射器供弹射飞机使用。斜角甲板一般与舰身中心成 11°~13°角,是专供舰载机降落时用的,称为降落区。这种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至今仍在使用。

  早期的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时并不需要弹射器,而是在舰首搭一块长长的向水面倾斜的木板,借助于下冲的惯性而升空的。后来,逐步发展了一些弹射器,到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使用了压缩空气式和甘油炸药式弹射器。之后,才相继出现了飞轮式和液压式弹射器。压缩空气式弹射器多用于弹射水上飞机,当时的舰载机大都是陆基起降的轻型轮式飞机,所以不用弹射靠滑道滑行起飞便可。1927年,美国海军开始在“列克星敦”号航母上采用大型飞轮式弹射器,它长47米,宽25米,可弹射5吨重的飞机,给出48节的初速度。1938年,英国的“皇家方舟”号航母开始采用2台液压式弹射器。1946年,英国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第一次携载一架XFD-1“鬼怪”式喷气式飞机并进行了弹射试验。1951年,英国终于在“英仙座”号航母上第一次正式装备了蒸汽弹射器,之后,各种大型航母纷纷效仿,至今仍在使用这种飞机弹射装备。

  蒸汽弹射器实际上是一种活塞行程较长的往复式蒸汽机,它主要由动力源和把动力传输给飞机的装置组成。动力源是蒸汽室内所存储的大量蒸汽,动力传输装置包括往复车、活塞杆、拖索等。弹射时,飞机发动机启动,用拖索将舰载机钩住往复车,高压蒸汽充气后,活塞带动往复车和舰载机在滑槽内高速向前滑动,将飞机弹射出去。其原理和拉弓射箭差不多。目前,航空母舰上一般装有3~4部蒸汽弹射器,其长度约达75~95米,可弹射20~33吨重的各种舰载机,弹射速度为每分钟1架,紧急起飞时也可多架同时弹射起飞。

  以高速飞行的飞机怎样才能准确地降落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呢?这主要靠着舰阻拦装置。早期的螺旋桨飞机,由于飞行速度只有几百公里1小时,所以着舰时滑跑距离较短,冲力也较小。当时,为了拦阻降落的飞机,在飞行甲板上横放了许多道粗粗的绳索,在其两端系有沉重的沙袋,飞机尾钩只要钩住绳索,便可稳稳地着舰。50年代以后,喷气式飞机,特别是高超音速飞机上舰后,着舰的滑跑速度加快,前冲力增大,靠两端系有沙袋的绳索是无法吸收其动能而使之降落在飞行甲板上的,为此,又研制了一种复杂的液压传动系统,并仍在甲板上横着布放了3~5道阻拦索。这些阻拦索垂直于斜角甲板的中心线,自甲板尾端60米处开始,向舰首方向,每隔14米横设一根直径为6.35厘米的粗钢索,高度距甲板平面50厘米左右,索两端通过滑轮与甲板缓冲器相连。飞机着舰时,其尾钩伸出,只要钩住一根阻拦索,在前冲60~70米后即可停下。此外,还有一种阻拦网。阻拦网是一种飞机着舰的紧急阻拦装置,在飞机尾钩故障、燃油耗尽或战斗损伤等紧急迫降情况下使用。阻拦网一般设于第三道阻拦索处,高约4.5米,略宽于阻拦索,网由尼龙带编织而成,飞机撞网后可在50米左右距离内停下。

  军舰是船舶的一种,是装有武器并在海洋上进行作战活动和勤务保障的海军舰艇。军用舰艇被认为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在外国领海和内水中航行或停泊时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根据担负的任务不同,军舰一般可分为战斗舰艇、两栖舰艇和勤务舰船三大类。

  战斗舰艇是一种具有直接作战能力的舰艇,其主要任务是担负海上机动作战,进行战略核突袭,保护己方和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进行封锁反封锁和支援登陆抗登陆等战斗行动。战斗舰艇分水面舰艇和潜艇两类,水面舰艇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护卫艇、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布雷舰、反水雷战舰艇等,两栖战舰艇有时也包括在内。潜艇主要有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型潜艇等。

  两栖战舰艇是专门用于登陆作战的舰艇,主要任务是输送登陆兵、武器装备、物资车辆、登陆工具等进行登陆作战,主要分为:登陆舰艇、两栖攻击舰、登陆运输舰和登陆火力支援舰等。登陆舰艇一般具有在滩头进行抢滩登陆的能力,通常分登陆舰和登陆艇两种。登陆运输舰一般不具备抢滩登陆能力,主要任务是为登陆部队提供人员、武器、车辆、物资等各种装备。两栖攻击舰和轻型航空母舰差不多,主要用于垂直登陆和制空制海,也可运载登陆物资等。登陆运输舰是专门用于登陆作战指挥的一种大型舰艇。登陆火力援舰是为实施登陆而进行预先火力准备或直接火力支援的一种舰艇,一般由战列舰等战斗舰艇兼任,很少专门建造。

  勤务舰船是用于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的舰船,亦称军辅船、辅助舰船和后勤支援舰船等,通常包括:军事运输舰船、航行补给舰船、维修供应舰船、医院船、防险救生舰船、试验船、通信舰船、训练舰船、工程船、海洋调查船、侦察船、布设舰船、海道测量船、破冰船、基地勤务舰船等。此类舰船最大达数万吨,航速30节以下,有的由大型商船改装而成。

  区别军舰与民船的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普遍装有武器,战斗舰艇上载有飞机、直升机,装有火炮、导弹、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等;勤务舰船一般仅装有火炮等自卫武器。二是一般在舰体上涂有蓝灰色油漆,舰尾挂海军军旗,勤务舰船则挂国旗。三是桅杆上装有雷达、无线电、敌我识别器等天线。

  军舰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过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发展阶段。

  古代战船是指19世纪初期以前漫长的发展阶段中所建造的各类战船,它大致可分为桨帆战船和风帆战船两个阶段。早期的战船是桨帆战船,公元前1200多年时,地中海沿岸国家就开始使用单层桨战船。公元前800年时开始在战船首部装上冲角,用以撞击敌船。公元前700年出现了二层桨战船,公元前550年出现了三层桨战船,后来又出现了四、五层桨的战船。三层桨战船是早期较优良的战船,它长约41米,宽约6米,干舷高2.4米,吃水1米多排水量约100吨,有170支桨分三层排列于两舷,载员约200人,划桨时可达7节航速,顺风可使帆,这种战船持续了十几个世纪。当时,战船只不过是运载士兵进行作战的平台而已,主要使用冷兵器、矢石等进行近距离接舷战和白刃格斗。公元前549年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战船,到公元220~265年的三国时期,仅吴国水师就有战船5000艘,大型楼船起楼5层,可载士卒3000人。公元10世纪初,中国战船开始装备火器,1274~1281年元代水军两次攻击日本,战船上已装备铁火炮。公元12世纪至14世纪初,中国最早使用了金属管形火器铜火铳,从此开始了战船从冷兵器向金属管形火器过渡的时期。

  桨帆战船为木质构造,船型狭长,底平,吃水浅,干舷低,靠人力划桨摇橹前进,顺风时可使帆,因此只能在沿岸和内河作战。15世纪以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火器、指南针等的装备使用,导致了远洋航海用风帆战船的出现。1405~1433年,中国明代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时,其“宝船”已有137米长,约56米宽,有9桅12帆,排水量达数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帆战船。1488年以后,英国才建造成功装有火炮的四桅战船和排水量达1000吨的战船。1797年美国造的风帆战船已达1576吨,可装44门火炮。18世纪以后,风帆战船得以迅速发展,排水量不断增大,火炮口径和数量也日益增多。到19世纪,最大的风帆战船排水量已达6000吨,装大、中口径火炮100门以上。当时,按排水量大小和火炮多少将风帆战船分为六级:第一至三级为战列舰,排水量1000吨以上,装火炮70~120门;第四、五级为巡洋舰,排水量500~750吨,装火炮40~64门;第六级为轻巡洋舰,排水量300吨,装6~30门火炮。风帆战船以风力为主要动力,船体为木质,结构较坚固,吃水深,干舷高,排水量大,航海性能好,能远离海岸到大洋作战,并能在相距几百米至几海里的距离上用火炮进行交战,这是早期桨帆战船力所不及的。

  19世纪初军舰开始采用蒸汽机,这标志着舰船动力的第一次重大革命。1815年美国建成第一艘明轮蒸汽舰。1837年螺旋桨发明并装舰使用后,把航速从几节一下子提高到十几节,使军舰第一次具备高速和良好的机动能力,可不受风向、风速、潮流的影响进行远洋作战。除蒸汽机外,舰炮也发生了一次革命。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爆炸弹,60年代末出现了尾装线膛炮,使发射实心炮弹的前装式滑膛炮逐渐淘汰。火炮威力、数量和射程的提高,使舰艇防护力增强,出现了大型装甲战舰。 1892年英国造的“君主”号装甲舰就达14150吨,装甲厚度达457毫米,装有342毫米炮4门,另有中、小口径炮34门,航速15.5节。19世纪下半叶,水雷和鱼雷开始用于海战并作为军舰的主要攻击武器,于是1877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鱼雷艇,以后便导致鱼雷艇-驱逐舰、布扫雷艇的相继问世。

  19世纪后半叶另一项重大技术革命是造船材料的革命,即由传统的木质船体改为钢铁船体,从而使军舰吨位骤然增大,装甲更厚更加坚固,同时开始配备较好的观测导航设备,20世纪初期,排水量4万吨左右的大型战列舰

  (装甲舰)和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开始装备使用,同时出现了水上飞机母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战列舰、巡洋舰为主的大舰巨炮成为当时制海制胜的重要因素。两次大战之间,五个海军大国在华盛顿签订了为期十几年的华盛顿条约,一段时间内虽限制了大舰巨炮的发展,但却蕴酿了一场规模更大的造舰竞赛。条约一结束,各海军大国纷纷大力发展巨型战舰,最大的战列舰已造到近7万吨。第二次大战中,军舰的重大发展在于广泛装备了雷达、声纳、通信、导航等电子设备,同时确立了航空母舰的地位,并使潜艇兵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说,只有二次大战才将海战空间从单一的海面海岸拓展到海空和水下,使海战第一次具备现代规模。

  战后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军舰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核动力、燃气轮机和复合动力装置的采用,使航速、机动性和续航力有较大提高;二是造船技术有很大改进,军舰吨位越来越大,航空母舰已达9万吨,巡洋舰已达3万吨,驱逐舰已达9000吨,护卫舰已达5000吨;三是导弹武器的广泛装舰,使军舰具有防空、反舰、反潜等多种功能;四是电子装备的大量装备,大大提高了军舰的探测、信息处理和电子对抗能力;五是直升机的大量装舰也使军舰机动能力和反潜作战能力有极大的改善。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战列舰 下一篇:航空母舰的产生和发展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