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称呼

作者:未知 字数:2303 阅读:187 更新时间:2011/03/26

皇帝的称呼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便确定了“皇帝”称号,并且称自己为“始皇帝”,子孙后代世世相传,二世、三世至万世以至无穷。“皇帝”称号的确立,只是古代帝王在称呼上神话自己的第一步。此后各朝各代又有许多新的花样,所以古代皇帝的称呼今天表面上看起来就有些混乱,实际上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
  自夏商周以来,全天下的君主称为“天子”。秦始皇在创立了“皇帝”的称号以后,仍然保留了“天子”的称号。所谓天子,意思是说,天犹皇帝之父,地犹皇帝之母,皇帝即天地之子,替天行道统治天下。皇帝自称“朕”,谦称“寡人、不谷”,也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之子胡亥继位称二世,遵从了秦始皇当年立下的规定。

  谥号

  皇帝除了名号以外,生前死后各有一些其他的名号,生前加尊号,死后加谥号。谥号相传为周公所创,也就是根据历代帝王生前事迹、功过等给予的一种号,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都广泛地使用谥号。秦王政称帝以后,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成体统,遂废除了谥号。到汉代的时代才又恢复起来,并为以后历代沿用不绝。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褒扬、批评和同情三种。表扬皇帝功劳的有:经纬天地为文,布义行刚为景,柔质慈民为惠。批评的有:乱而不损为灵,好内远礼为炀,杀戮无辜为厉。表示同情的则有:恭仁短折为哀,慈仁短折为怀,在国遭忧为愍。
  比如汉高祖之子即位后,为人柔弱,国家大事都由吕后决定,吕后虽然任用自己的亲属,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政治上比较清明,所以后来皇帝被谥为“惠”,史称汉惠帝。此后两朝则先后谥为文、武,即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位皇帝当政时,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史称“文景之治。”
  东汉灵帝时,宦官专权,朝政昏乱,但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动乱,故谥为“灵”。隋炀帝杨广则奢侈荒淫,穷兵黩武,破坏礼仪,遂谥为“炀”。周厉王杀害无辜,不许大臣进谏,禁止人民议论国事,后谥为“厉”。表示同情的如西晋怀帝、愍帝、东晋哀帝。这几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即位,国家大权为大臣所把持,后世表以同情,故谥为“怀”、“愍”、“哀”。

  庙号

  帝王死后后代在宗庙祭祀时又追尊一种称号,是为庙号。庙号从商代就产生了,如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按规定,各朝第一代皇帝的庙称“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后则一般称为“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这样,一个皇帝死后,即有庙号,又有谥号。例如刘邦的全号是“汉太祖高皇帝”,刘恒的全号是“汉太宗孝文皇帝”,刘彻的全号是“汉世宗孝武皇帝”。但是,到了明清,非第一代皇帝也有称“祖”的,如明代朱棣为第三代皇帝,他的庙号为“明世祖”,清朝顺治帝也非开国之君,也被称为“清世祖”。

  尊号

  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有的,一个用于评价功过,一个用于祭礼。从唐代起,为了神化皇权,皇帝又开始使用尊号,并且是在生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不管皇帝是圣明君主,还是迂腐昏君,乃至荒淫残暴,都可以加上大圣大德的尊号,并且尊号有愈来愈繁的趋势。唐太宗李世民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谥号为“文皇帝”,庙号为“太宗”。唐懿宗在位时罢黜贤良大臣,任用奸佞小人,乃至天怒人怨。但就是这样一个昏君,生前尊号竟然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比其祖宗李世民尤有过之。以后历代又越加越多,如清圣祖康熙的尊号多至二十三字,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这样的尊号完全成了赞美词的堆积,除了为皇帝歌功颂德,美化、神化和麻痹皇帝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年号

  从汉武帝以后,皇帝开始使用年号,以后每逢新君即位均更改年号,称“改元”。汉武帝即位第一年,年号为“建元”。以后的三十六年里,每隔六年改元一次,计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等六个。再往后每隔四年改元一次,计有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至此,汉武帝一共使用年号达十个之多。此后历朝皇帝年号使用时间不等,有数年的,甚至达几十年的。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只用一个年号。如朱元璋时的洪武,朱棣时的永乐,清高宗时的乾隆。
  后世称古代的皇帝,唐以前一般用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此时谥号一般都能简明扼要地评价皇帝一生的功过得失;唐以后则用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以后,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雍正,此时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尊号反而鲜为人知了。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金瓶掣签与活佛转世 下一篇:赋税制度的怪圈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