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第十二

作者:陶渊明传 字数:13912 阅读:242 更新时间:2011/08/29

移居第十二



  住在渔船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陶渊明和仲德商量,一定要抢在立秋之前盖好新居。为了离新开辟出来的南山下的田地近一点,陶渊明决定移居到邻近的南村居住。南村也是离陶家墓地最近的一座村庄,住在那里陶渊明有落叶归根的感觉。陶仲德负责伐木打垒,几个儿子到南村选好了地基,就领着门生们干了起来。亲家公张野把女儿接回到家中暂住,又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过来帮忙。大家齐心合力,终于赶在立秋前,将几间草屋全都盖好了。

  搬进了新居,重新有了家,这场劫难算是过去了,陶渊明的心绪渐渐好起来。他写了两首《移居》诗,记录下当时的心境。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老早就想到南村来居住,并不是找风水先生占卜过吉凶。只是听说这里有许多心地纯净的人,乐意与他们朝夕相处。已经想了好几年,今天总算如愿以偿。“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来就是简陋的茅舍草屋,又何必盖得宽大无比,只要能放得下几张床席。我盼望着邻里们常常来造访,古往今来谈它个痛快!奇妙的文章大家一起来欣赏,疑难的问题也可以共同解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春天和秋天是一年中的好日子,我要登高望远吟诵自己的新诗。经过邻居的门前当然要打声招呼,有了美酒可别忘记我老陶,一定要凑到一块同酌共饮。“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忙完了农活就各回各家,闲在家里又彼此寻思。寻思起来就披上衣裳再去拜访,说说笑笑从来没有烦腻。“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种恬淡宁静的生活其实最有意义,撇下它投身仕途可真是傻兮兮。穿衣吃饭都应该自己劳动而得,只要努力耕作田地从来不欺骗我。

  只要能过上自食其力温饱安定的生活,陶渊明就心满意足,如果还能够在邻里中找到两三个淳朴笃厚的老农,无论耕作还是闲暇,都在一起说说笑笑,他就由衷地欣慰喜悦。因为只有过清贫疏淡的田园生活,只有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在一起,才能得到心灵的恬静与安闲。


                  2

  东晋在刘裕辅政后,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政局趋于稳定,国力有所增强。刘裕决定兴师北伐,收复失地。北伐一旦成功,他的声望和势力将进一步提高;北伐即使不成,只要挑起战端,朝野上下就要依仗他刘裕来保护,也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当然,他决心北伐也是在判断了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后,觉得有机可乘有利可图。后秦姚兴正和夏王赫连勃勃(匈奴族)打得不可开交,而二十出头的南燕皇帝慕容超骄纵自是不懂军事,刘裕决心先将他吃掉。公元409年(晋安帝义熙五年)四月,刘裕自建康出发,几千条战船从淮水进入泗水。到达下邳后,留下战船和辎重,登陆向南燕进军。经过的城镇都修筑城墙派将士把守,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慕容超听说东晋大军北上,召集文武官员商讨应敌大计。大家都认为用重兵坚守大岘天险,再沿海南下截断晋军的粮道,并派兖州兵马从太行山东下夹击晋军,是上策;下令各郡县坚壁清野,让晋军没有吃没有住,粮草匮乏不战自溃,是中策;倘若引狼入室,幻想瓮中捉鳖,可能导致自己被围困,是下策。慕容超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南燕地广国富,采取守势等于向敌人示弱,坚壁清野只会把自己搞乱,而放刘裕进来关门打狗,必胜无疑。群臣反复劝说都没有用,南燕的灭顶之灾就在眼前。

  刘裕挥军直登大岘,不见燕军的影子,高兴得举手指向苍天,眉飞色舞。随从问他原因,他说:“大军过了险要的关口,就有必胜的信念,遍地麦浪滔滔,更不愁短缺军粮,慕容超已经在我的手心里了!”

  这时南燕大将公孙五楼已经率五万步骑兵屯守在大岘以北的临朐,慕容超又带四万将士随后跟进。两军在临朐南面,从清晨战到日头西斜,不分胜负。刘裕听从参军胡藩的计策,绕道从燕军的背后攻打已经空虚的临朐城,扬言是从建康走海路而来的援军。守城的燕军兵力本来就很薄弱,听信谣言一哄而散,临朐被轻易拿下,南燕储存的全部辎重和粮草都被夺获。临朐被晋军占领的消息传来,燕军胆寒心颤,晋军士气大盛,刘裕亲自擂起战鼓,将燕军打得丢盔弃甲,一败不可收拾。慕容超向北逃窜几十里,一头钻进广固城中,皇辇玉玺都丢掉了。刘裕派兵合围广固,慕容超只能困兽犹斗。

  广固城依山而建,四面都是绝壁深渊,很难攻破。刘裕一直围了半年多,直到410年(义熙六年)二月才将它攻下,南燕灭亡。正在这时传来了南方的卢循挥师北上直逼都城建康的消息,刘裕原来还打算扫荡黄河洛水一带,现在只好班师回朝了。


                    3

  暂且不讲卢循是怎么发兵北上的,回头说一说陶渊明。正当刘裕发兵北伐的时候,陶渊明收到了刘遗民的一封信,信中再次邀请他上庐山游玩居住。陶渊明知道,刘遗民还是想把他拉进白莲社。他写了一首诗作为对刘遗民的答复,就是《和刘柴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你来信说,“既然让一把大火烧了草屋茅舍,那为什么不到庐山来住一段时日呢,还有什么好犹豫踌躇的?”我感谢你的好意,但我实在舍不得亲人和朋友,不能离开他们。佛教主张跳出红尘离群索居,这是我在感情上绝对无法接受的。我是性情中人,只要一离开家园,就对亲人和朋友充满了思念,朝思暮想寝食难安,恨不得片刻之间就插翅飞回。你想我就是上了庐山,又如何能住得长久呢?

  “良辰入奇怀,契杖还西庐。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几天前一个春风拂面的清晨,我拄着拐杖回园田居看了看。道路上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看不到一个归家的人影,时不时还见到一片墟墓。一年前这里还是我寄托全家人的生活和自己的全部感情的家园,如今已凋敝破败成这个样子!伫立在荒废的庭院中,我似乎明白了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好在南村的这几间草庐已经修整好,新开垦的田地也已经施肥耪锄,只要看到庄稼蓬蓬勃勃地生长在田地里,我的心里就暖洋洋的,不想那些伤心的往事……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可能是我真的老了,觉得门外的东风呼呼啦啦地竟有些寒意,只能靠自家新酿的春酒来驱除寒冷,消渴解乏。自家酿的薄酒虽不及作坊里的醇酒有劲,但也足以寄托情怀,总比没的喝强。去年的那场火让我家实实在在摔了个大跟头,店里的醇酒已经买不起了。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忙碌不安的仕宦生涯,已经被岁月消弭,回想起来恍若隔世。现在我只想着耕田织布,一家人能够自给自足,此外就没有别的追求。岁月匆匆而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无论是身体还是声名,慢慢的都会暗淡模糊,无影无踪……佛法讲轮回转世,可谁又知道自己的后世前生?只要今生能够平静安闲地度过,我也就没有遗憾了。


                     4

  这一年九月九日,他写下了《己酉岁九月九日》这首诗。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陶渊明最在意的一个节日。而今年的九月九日,他更是特别的在意。去年夏天遭遇火灾,全家人抢着在立秋之前盖起了新居,搬进新居后百事待举,要忙着添置家具和生活用品,还要忙着收获庄稼,陶俨媳妇又怀上了孩子,整个秋天全家人都是忙忙碌碌凄凄惶惶地过去的。即使是有闲暇,刚刚从一场劫难中挣扎出来的陶渊明,也没有心情观赏秋天的景色,更不要说写诗了。所以今年的秋天就像一个久别重逢的老友,让陶渊明觉得特别的亲切。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林空自凋。”秋天每年都有,但每年的秋天又只有三个月。如果把秋天比作一个人,那么到了九月九日,他已经进入了暮年。阵阵寒风吹动草木上的露珠,透出丝丝凉意。一个进入暮年的老人面对同样进入暮年的秋天,面对日渐枯黄的草丛和满院飘摇的落叶,他又能想些什么呢?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秋天是清澈澄净的,莽莽乾坤没有一点渣滓……蓝天啊,一年中从未像现在这么迢遥高远,人的胸怀也应该在这一天最为宽广豁朗。秋蝉的哀唱再也听不见了,秋天都要到尽头了,哪天还容得下这夏日的生灵?倒是远来的大雁在九宵中飞鸣,仿佛提醒人们:秋天快要死了,冬天就要诞生……

  “万物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古往今来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络绎不绝,人生又哪能逃避辛勤劳苦?生生死死是亘古不变的法则,人们只要想到这些,都会焦虑不堪,我陶渊明却例外,我把自己的生命也当作一个秋天,在九九重阳端起一杯酒,送它走向永恒的宁静……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活着又有什么能够抒发我的情怀,让我对人生还充满留恋?大概也只有酒了。自家酿造的酒啊,自然有些浑浊,但正因为是自家酿的,所以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管他百年千载之后会是怎样,我活一天就开怀畅饮一天,死了就拉倒!

  在一年之中所有的节日里,重阳节最容易让人感觉到生命的脆弱死亡的迫近,最能让诗人那颗敏感的心灵悸动和疼痛,所以重阳节也就成了陶渊明最重要的节日。对生死的思考贯穿了陶渊明的后半生,他既不追求长生,也不企望轮回,既不悲观厌世,也不放浪形骸,而是任随自然的规律平静从容地去经历这个过程……对生死采取疏放旷达的态度,也成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崇拜他的原因之一。


                   5

  卢循在广州当了五六年刺史,过上了安乐富足的生活,丧失了斗志,只想割据一方图个安逸。刘裕北伐后徐道覆跋山涉水前来见他,痛陈利害,指出朝廷始终把起义军看作心腹之患,偏安一隅绝对不会长久。如果等刘裕北伐成功回来,一旦跨山逾岭而来,起义军就难以抵抗。要想求一条生路,只有趁现在刘裕在北方鞭长莫及的时机,立即北上攻击何无忌、刘毅之徒,再乘虚拿下京师建康,等到大局已定,刘裕即使回来,也回天无力。卢循心中不乐意,无奈大多将士思念故土,都想为孙恩和死去的数万战友报仇,他只好勉强同意。

  公元410年(义熙六年)二月,义军在始兴会师后,兵分两路,西路由卢循率领,向北攻下长沙,推进到巴陵,准备逆江而上攻取江陵;东路由徐道覆率领,攻下南康(今江西赣州),然后大军乘兵船顺赣水而下,占领庐陵(今江西吉水),直逼豫章。江州刺史何无忌带领水军在江面迎战。僚属劝他坚守城池,等待援军,他却认为义军不堪一击,要速战速决。他的兵船刚到达赣水西岸,岸边小山上的义军万箭齐发,如倾盆暴雨,没有被射死的官兵都躲在楼房船舱里,似缩头乌龟。这时又遇到西风骤起,何无忌的兵船被风浪吹向东岸,义军的兵船顺着风势劈头盖脸压过来,官军惊慌失措,登岸逃跑。几十名义军纵身上了官军帅船,与何无忌短兵相接,这位东晋朝廷的三巨头之一、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北府兵名将,就此命丧黄泉。徐道覆乘势占领豫章,再进军寻阳。

  何无忌战死的噩耗传到京城,朝廷一片恐慌。坐镇姑孰的豫州刺史刘毅理应兴兵迎战,但他突然声称得了重病,按兵不动。建康的朝臣准备护着晋安帝向北逃跑,靠拢刘裕。刘裕坚决反对,星夜兼程赶回建康。不久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兖州刺史刘藩、并州刺史刘道怜都带了队伍来保卫京师,朝臣们的心才暂时放到了肚子里。

  这时刘毅的病突然好了,带了两万水军出师,要抢头功。刘裕去信劝说,认为义军计谋多端,眼下刚获大胜,士气正旺,希望刘毅等待朝廷大军集结后共同进军,并许诺功成以后将长江上游的重任托付给他。刘毅置之不理,登上兵船就向寻阳驶去。卢循听到这个消息,即日从巴陵顺江而下,和徐道覆联合起来,兵力达到十多万人,在寻阳东北的桑落洲同刘毅率领的两万水军展开大战。义军的兵力是刘毅的几倍,谁胜谁负就可想而知了。这里六年前还是刘毅大败桓玄的战场,如今却让刘毅全军覆没,所有的兵船和堆积如山的辎重,都被义军缴获。刘毅带着几百人上岸,落荒而逃,途中又饿死累死大半,逃回建康的时候,身边只有十三个人。他哭丧着脸向朝廷请罪,被降职为后将军。东晋朝廷的又一巨头,也被起义军打断了脊梁骨。


                    6

  卢循听说刘裕已回京师,回想起以前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的往事,心中胆怯,提出向西再占江陵,以图割据荆州,对抗朝廷。徐道覆坚持要在刘裕还未集结兵马之际,向东乘胜攻占建康。两人争来争去,卢循最后勉强同意。原本从寻阳到建康,顺风顺水,三天就可到达,由于两人争论不休,拖了七天才到。在军事上这是分秒必争的时间,几天的拖延使刘裕做了一些迎战的准备。

  朝廷这边人心骚乱,尚书左仆射孟昶提出要护着晋安帝渡江避难,刘裕坚决反对。孟昶以死相争,刘裕愤然说道:“你还可以拼死一战,战败于沙场再死也不迟呀!”孟昶无奈,回家后真的服毒自杀。刘裕依然不为所动,就地招募兵力屯扎于石头城,驱使建康居民加固城墙,并在秦淮河上设置木栅,使船只不能通行。

  徐道覆知道刘裕坚守石头城,决定避开刘裕主力,乘虚在城南的新亭登陆,要求卢循烧毁义军的所有兵船,率十多万义军誓与刘裕决一死战。关键时刻卢循又掉链子,他认为这样做太冒险,提出暂且屯兵蔡洲,从长计议。徐道覆得到消息后仰天长叹:“大事被卢公所误!我如果能遇到真正的英雄,为之驰骋战场,平定天下,又有何难?”

  刘裕站在石头城上,起初看到徐道覆的兵船驶向官军防守薄弱的新亭,大惊失色,认为义军一旦在新亭登陆,站稳了脚跟,就胜负难定。后来又看到他们的兵船全都退回蔡洲,鼓掌大笑:“卢循胆小怯懦,这下逃不出老子的手心了!”

  卢循在蔡洲观望了几天,然后派一些小兵船进入淮水,想拔除木栅为大军开道,不料被刘裕的弓箭手射得死的死伤的伤。朝廷的大军源源不断地集结过来,一天比一天人多势重,再观望下去无异于坐以待毙,卢循只好以几百条兵船强攻石头城,结果被官军万箭射退。此时再想弃舟登岸,难于上青天。几天后江面上风暴突起,卢循高桅大楼的兵船,被飓风吹翻沉没。刘裕原先兵船不多,只是捆扎了许多木筏代用,这时却发挥出它们不易被吹翻的特点,随波逐流,冲撞义军兵船。义军损失惨重,又在长江和淮水里同官军周旋了一番,最好只好撤退到丹阳郡。

  卢循从丹阳郡分别进攻建康附近的军事要塞京口、江宁、姑孰、涂中、芜湖等地,企图包围建康。由于刘裕在各地早有安排,卢循都未得手。义军一直在建康周围苦战了两个月,连连失利,卢循向徐道覆提出退回寻阳,再占领荆州,还可以和建康对峙称雄。徐道覆别无他计,只得跟从撤军。

  这时刘裕已经任命庾悦为江州刺史,占领豫章,截断了义军的粮道,刘裕亲自带着刘藩、檀韶等大将,登上赶制出来的大兵船,逼近寻阳,追击卢循。一场大战眼看又要在寻阳打响。


                   7

  陶渊明从寻阳县城搬回到园田居后,因为地处偏僻的山村,很少听到朝廷的动静,他也不怎么关心时事了,一心只管侍弄自家的田地。南村较园田居更加偏僻,刘裕北伐南燕的消息,他是过了好几个月才从庞遵嘴里得知的,庞遵也是从庐山东林寺打听来的。慧远法师跟各方势力都保持着联系,庐山的信息是比较灵通的。卢循北上占据寻阳后,也上庐山拜望过慧远法师。义军两大主力聚集在寻阳歼灭刘毅的时候,声势实在是太浩大了,十多万人马排列在长江两岸的兵车及江面上的兵船上,绵延有一百多里,他们都戴白盔穿白甲,远远望去如同一望无际弥漫天边的芦花,而“芦”字又和卢循的“卢”谐音,所以寻阳流传开了一句童谣:“芦生漫漫竟天半”。

  对于刘裕的北伐,陶渊明最初听到时有些欣喜,但转念一想就不以为然。他已经不像年轻时空有一腔热血了,对天下大势看得比较清楚了。北伐要想成功谈何容易?从东晋初年的祖逖、刘琨,再到后来的禇裒、殷浩,再到桓温的三次北伐,不是惨败而归,就是半途而废。北方少数民族孔武剽悍能征善战,而东晋连年战乱国势衰落,刘裕纵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恐怕也回天乏力。再说刘裕他是了解的,这个人私心很重,肯定要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是不会全力去北伐的,除非东晋的江山已经改姓刘。一旦东晋政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肯定会放下北伐大业跑回来。

  但后来晋军大败南燕的消息传来,陶渊明还是由衷地高兴。他毕竟是长沙公陶侃的后代呀,陶侃一生都没有机会北伐,陶家祖祖辈辈都对北伐念念不忘,投身北伐大业也是陶渊明青年时就树立起来的志向。可还没高兴上两天,又听说卢循的起义军已经北上打到江州了,陶渊明知道,刘裕要是不回来谁也对付不了卢循和徐道覆,这一次北伐肯定又要半途而废了。

  对于孙恩和卢循的五斗米道农民起义军,陶渊明一直视为刁民匪寇。且不说他对五斗米道的反感由来已久,他的曾祖父陶侃正是靠镇压流民起义起家的。孙恩之乱对于江南经济民生的破坏,陶渊明也曾经亲眼目睹。虽然他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也同情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但儒家正统思想在他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他理所当然要反对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所以听到刘毅被卢循打得全军覆没的消息,他对刘毅既愤恨又痛惜。看来刘敬宣当年所言不虚,刘毅果然是不知天高地厚又喜欢争强好胜的匹夫。

  春天的时候他在南山下种了一点旱稻,种植的时候邻居的老农过来帮忙。他问老农:“你说卢循要是占据了江州,对江州的百姓是好事还是坏事?”

  老农笑道:“老陶你是做过官的人,怎么连这都不明白?大晋的官虽然贪,毕竟贪了这么多年,都喂饱了,再贪也贪不了多少了。卢循手下的人以前都是海贼,一个个跟饿狼似的,他们要是当了江州的官,那还有咱江州百姓的好?”

  说得陶渊明哈哈大笑起来,是啊,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吗?谁说农民不懂政治?


                   8

  起义军打到建康去的时候,陶渊明的心一直悬着。东晋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多少磨难和危机,王敦、苏峻、桓温、桓玄都差点让它灭亡,但它垂而不死地挺到了今天,竟要亡于卢循之手?这十多万大军呼啦啦地过去,建康的疲弱之师能够抵挡得住吗……但转念一想,又无可奈何地轻轻叹了口气:即使不亡于卢循,恐怕也是刘裕的囊中之物。就连开国皇帝也是别人扶植起来的,其实东晋从一开始就随时可能灭亡,只不过看是亡于谁之手了。直到听说卢循在建康没讨到便宜,一路上损兵折将又回到寻阳,陶渊明才松了一大口气。退一万步说,饱狼总是比饿狼好啊,真让卢循改朝换代,百姓又要遭遇一场劫难。

  转眼又到了九月,南山下的旱稻成熟了。收割的时候陶渊明写了一首诗,《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人活着就该走正道,穿衣吃饭是生活的根本。怎能连耕田织布都不理会,坐享其成却可以心安理得?开春后我就抓紧了田里的农活,包括在南山下种了点旱稻,等到秋天一看哪,今年的收成还真的挺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应先寒。”早起我就下田干些轻活,直到日落时分才背负着稻捆回家。山里头清晨弥漫着霜气,晚上又下起了露水,气候要比山外冷得早。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谁不知道种田辛苦?可要想自食其力丰衣足食,就必须承受耕作稼穑的艰难。辛苦一天四肢确实非常疲乏,但耕田种地不会惹上意外的灾祸,每天夜里都睡得塌实。回到家就洗净手脚在屋檐下休息休息,喝杯酒驱驱身上的寒气,舒展一下冻僵的容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远古时长沮、桀溺的胸怀,千载后与我有灵犀一点。但愿这样的生活能长长久久,我心甘情愿耕作在田间。

  这首诗讲了收获的喜悦和耕作的艰辛,以及自食其力后心灵获得的宁静与安闲,没有一句提到当前的战事。但陶渊明如果不是对当前的战事非常满意,又哪里会有诗中的好心情?他已经预感到卢循的败亡和刘裕的胜利,十年前卢循就是刘裕的手下败将,只要让刘裕缓过劲来,卢循哪里是他的对手?


                     9

  公元410年(义熙六年)十二月,刘裕率水军到达寻阳东北的大雷(今安徽望江),卢循结阵而出迎战。官军的全部轻便兵船发动攻击,刘裕亲自麾旗指挥。右军参军庾乐生畏缩不前,当即被刘裕下令斩首。于是官军的船艇争先恐后扑向义军,千万支利箭暴雨一般射向义军的兵船。义军被迫驶泊西岸抵抗,刘裕早看准了风向和水势,在西岸埋伏了带着火具的步兵骑兵。这时伏兵燃起千万只火把,投向义军兵船,顿时烈焰冲天,义军大败,退回寻阳。

  这一场惨败使义军无力再与刘裕作战,卢循和徐道覆不敢在寻阳久留,决定退回到始兴和广州去。刘裕追赶了几天就停顿下来,只命令部将孟怀玉率领一部官军继续追击,大部人马转返建康。原来,他早在卢循于盛夏自蔡洲退向长江中游时,就估计到义军可能会败退回广州,已经命令建威将军孙处带领三千将士从海道过去抢占了广州。

  徐道覆退回到始兴后,凭险固守。孟怀玉包围城垒,日夜攻打,终于在411年(义熙七年)二月攻破城池,徐道覆先要妻子儿女喝下鸩酒自杀,自己则同官军英勇肉搏,壮烈牺牲。三月间卢循退到广州,才发现城池已经被官军占领,攻城一直攻到四月,被杀一万多人,也未攻下。各郡县官军陆续到达,卢循只好撤围,退向交州(今越南北部),这时只剩下三千多人。交州刺史杜慧度带了六千将士镇压,终于将义军全部击溃。卢循见大势已去,先令妻子和十几个儿女服毒自尽,自己跳水而死。

  至此持续了十一年零五个月之久的孙恩、卢循五斗米道农民起义,彻底失败了。


                      10

  刘裕于大雷大败卢循的次日,陶渊明正在家中读书,小儿子阿通跑过来说:“爹,爹,门外来了位穿盔戴甲的客人。”

  陶渊明愣了,想不起自己在军中还有什么朋友:“你没问问他姓甚名谁哪里人呀?”

  “我问了,他说就是这里的人,跟咱家一个姓。”

  他迎出去的时候那人已来到庭院中,见了陶渊明也不说话,只怔怔地看着他。陶渊明仔细打量,他头戴飞缨盔,身穿裲裆甲,下着小口裤,足蹬虎皮靴,下巴上飘着一缕短须,三十出头的年纪。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来是谁,陶渊明迟疑地问道:“阁下是……”

  那人拱手道:“车骑将军府刘侍中帐下谘议参军,陶延寿是也。”

  “陶延寿……”陶渊明略一沉思就想了起来:“是不是当今的长沙公啊?”

  “正是在下。”

  陶渊明惊喜不已,急忙朝里屋喊:“通儿妈,快沏香茶,来了贵客!”又问陶延寿,“寻阳这边与长沙那边的宗族已多年未通音信,阁下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我是随刘大人讨伐卢循而来,如今战事平息,想到寻阳乃祖宗发祥之地,既然经过焉能不来拜祭本家祠堂?走到这里向村夫询问,说这个村还住着一户陶姓人家,因此前来叨扰。不知先生是哪一支的?”

  “鄙人陶渊明,祖父是武昌太守,单讳一个‘茂’字。”

  陶延寿想了想,问道:“是不是写了《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的陶元亮先生?”

  陶渊明点点头。

  陶延寿惊喜不已,纳头便拜:“原来是家叔在上,请受小侄一拜。”

  陶渊明急忙扶住:“岂敢岂敢……贤侄既然为祭祀而来,为何身着戎服?”

  “延寿去年随刘大人北伐南燕,今年又连续转战建康、寻阳与海贼厮杀,戎马倥偬,随身没有带官服。又不好便服去祭奠,只得着戎装而来。我想高祖父是以军功位至极品,应该不会见怪吧?”

  “哪里会怪你?陶家列祖列宗在天有灵,看到贤侄为国家奋勇杀敌,高兴还来不及呢。贤侄继承祖宗爵位,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真是我陶门之福!”

  “家叔过誉了。家叔乃荆江名士,品德高超,文思过人,一辞一赋在我们长沙那边的陶姓人家,可谓妇孺皆知,今日有缘来拜望,真是幸事。”

  陶渊明摆了摆手:“渊明一介寒儒,蹉跎一生,一事无成,实在愧对陶家列祖列宗。重振我陶家风流,就看贤侄你的了。”

  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因为是同门宗族,马上就亲密无间。陶渊明陪陶延寿到陶氏宗祠祭奠完毕,回到家时翟夫人已经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酒菜。陶渊明和陶延寿开怀畅饮,论起陶氏家谱,追源溯流,引出多少往事?又说到当前的战事,陶渊明借着酒兴,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全部倾吐出来,供陶延寿参考,还讲了以前在刘裕军中对刘裕的观察了解,劝陶延寿要谨慎小心。直谈到天色昏暗灯火阑珊,陶延寿才依依辞别。


                     11

  陶延寿是陶侃的五世孙,公元402年(晋安帝元兴二年)继承了长沙公的爵位,403年(元兴三年)被朝廷任命为辅国将军,409年(义熙五年)成为刘裕车骑将军府的谘议参军,随刘裕转战南北,今天是忙里偷闲,来祭奠陶氏宗祠的。

  卢循很快就向南败退,刘裕大军要随后追击。陶延寿在离开寻阳前,曾捎书邀请陶渊明到寻阳一叙,陶渊明因为不想再踏入刘裕军中,没有赴约。他写了一首四言诗赠给陶延寿,就是《赠长沙公》。其中序言写道:“长沙公於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寻阳,临别赠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是同一个源头分出的水流,世易时移已经彼此疏远。你这次前来使我感慨悲叹,记起了我们共同的祖先。“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是亲是疏都已成过去,悠悠岁月一去不返。感叹同宗竟然已成陌路,往复徘徊我心中忐忑不安。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我们的先祖声名显赫,一生将陶家的风范弘扬。轩昂的气度似温暖的冬日,高尚的襟怀如洁白的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处世真淳如春天的花朵,为人机敏似秋日的严霜。多么值得崇敬啊,我要大声赞美,赞美我们宗族的荣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我们偶然相逢,你身袭爵位却肯认同宗。一起谈笑并没有多久,又将各奔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遥遥的三湘之水,连通着滔滔的九江之洪。这一去山川阻隔天遥地远,互通音信只有靠天上的飞鸿。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短短一首诗怎能写尽我的情怀?只能送你这么几句闲言。覆一筐泥土算不了什么,但只要长期堆积,我们的情谊就会成为一座高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请你为人处事一定要谨慎呀,临别时我心中无限凄然。再促席谈心恐怕遥遥无期,切莫忘记把你的音讯早传。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神释第十三 下一篇:遗疏第十一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