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名字是海盗

作者:金涛 字数:11354 阅读:41 更新时间:2011/09/05

它的名字是海盗

太阳高悬在北方的天空,我们的船头对准地球的南端不停地航行,航行……
  我有很长时间没有转过向来。从小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恐怕都和我有同感:太阳怎么会跑到北边去了呢。我想起来了,南半球,是的,我们在南半球,连太阳也倒了个儿,老是悬挂在北方的天际。
  南美洲荒凉的海岸,陡峭的绝壁和茂盛的灌丛,从眼际消失了,连同人类创造的文明世界也已离我们远去。只有我们这两条船,相依为命,形影不离,奋力地划开了处女地似的海水,闯进这个陌生的海峡。
  虽说是夏大,确切地说是南半球的夏天,吹到脸颊的海风却是冷飕飕的,好硬的风,脸上顿时生疼生疼。我顺着两旁安了扶手的长长的过道,走到船舱中部,那里有一排公告栏,是船上的新闻中心。公告栏刚刚贴出一张通知:气温已经降到零摄氏度,要求大家关好舷窗和门,注意防寒防冻。在乌斯怀亚,太阳底下穿件西服还浑身燥热,现在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穿上厚厚的羽绒衣,完全是一副南极的装束。
  我自然也穿上刚领来的南极服。统一制作的南极服有两种颜色,蓝的和红的,给我的是蓝色,像大海一样的蓝色。不过,当我走向船舷,满目的海水并不是想像中的蔚蓝,倒像溶化开来的绿玉,在那里慢悠悠地晃动,卷起银边的巨涌时起时伏。也许是离开人类的文明世界,天空变得更蓝,海水也分外洁净,工业的污染似乎还没有来得及玷污它们。四周是异样的宁静,只有机舱传出单调的轰鸣声和波浪的哗哗声。偶尔有几只勇敢非凡的海鸥在船尾的浪花中追逐,它们的翅膀有黑白相间的美丽花纹,看见它们,我想起了高尔基笔下的海燕。
  船队正在昼夜兼程地穿过德雷克海峡,这是横亘在南美大陆南端和南极洲之间的一道天险。宽300千米,长1000千米,水最深处3000米左右。自从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修通以后,很少再有船只打这儿经过了。这不仅是这条航线绕远,很不经济,更主要的原因是风浪很大,航行很不安全。一个熟悉情况的船员告诉我,德雷克海峡是有名的风暴区,风浪之大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不相上下,这是由于来自南极冰雪高原的极地气旋风暴,老是从这一带经过,涌浪经常高达三四米以上。过去船员听见它的名字就谈虎色变,谁也不愿轻易冒险闯入德雷克海峡。但是从南美到南极洲,必须穿过德雷克海峡,再没有别的捷径。
  “为什么叫德雷克海峡,有什么说头吗?”我对地名的渊源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改不掉的老毛病。
  我问过很多人,谁也说不清楚。
  阿西莫夫的小册子帮我解开了疑窦。这位著名的美国科普作家在他的一套科学史小丛书中有一本题为《我们怎样发现了——南极洲》,我在旅途中带上了这本书。
  “……将近1577年底时,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启航驶向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实际处于战争状态,胆大的英国航海者时常在美洲掠夺西班牙人的财产而致富。西班牙对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戒备森严,但认为太平洋海岸安全无虞,因而并未加以防范。”阿西莫夫接着介绍了德雷克海峡名称的由来,“德雷克穿过麦哲伦海峡,于1578年9月6日抵达太平洋。在那里遇到暴风雨,把他吹向了南方。风推动着他长驱南下,终于使他发现了火地不过是一个岛。火地岛以南依然是茫茫大海。这一片海面现在就叫德雷克海峡。”
  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在英王伊丽莎白时曾为海盗,以后才被封为爵士。阿西莫夫在书中的附注里提到,德雷克是“英国海军将领、航海家,曾积极参加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他还强调指出,“德雷克根本没有停下来从事任何探险考察,他只一味地掠夺。在美洲太平洋沿岸一带尽情抢掠一番之后,他便越过太平洋满载而归了”。
  离开南美,驶向我们这次漫长航程的目的地——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经过的这道海峡便是以德雷克的名字命名的。我从心底发出一丝苦笑,它的名字竟是一个海盗,眼前这波澜壮阔的大海哟。
  打开南极洲地图,那1390万平方千米的冰雪高原,加上环抱着它的35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海域,以人名命名的例子屡见不鲜。乔治五世地、彼得一世岛,爱德华七世半岛。查尔斯王子山、玛丽皇后地、郎希尔德公主海岸、毛德皇后地、马撒公主海岸……南极洲的山脉、岛屿、海岸、冰架、海峡,就是这样五花八门的称呼。研究南极的地名肯定会是饶有兴味的题目,从这些国王、沙皇、皇后、公主以及海盗的名字中,你如同翻开一部南极探险史。不过,你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这里绝对找不到以中华民族命名的地名,哪怕是弹丸之地的小岛,或者一片荒凉寒冷的冰架。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有些黯然。
  谁最早发现了南极洲呢?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像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那样获得举世一致的公认,围绕最早发现南极洲的荣誉的笔墨官司,至今没有结束,甚至永远不会结束。
  看起来这是地理发现史上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但是透过这科学史上的争论,不难看出,某些国家实际上不加掩饰地流露出对南极洲这块土地的领土要求。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地加以回避的敏感问题。
  我在前往南极的漫长旅途中,曾在美国纽约短暂逗留。说来也是很巧,就在我到达纽约的次日,联合国第39届会议就秘书长关于南极洲问题的一份长达86页的报告,进行了一般性辩论。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是根据大会1983年12月15日38/77号决议,请他“编写一份关于南极洲所有各方面的全面、详实和客观的研究报告,编写时应充分考虑到《南极条约》和其他有关因素”。在友人协助下,我到联合国总部大楼索取了这份报告的中文本。
  “19世纪,探险家发现了南极洲,”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令人敏感的发现权的争论,用了一句笼而统之的提法,“他们到达南极洲各地,并加以绘图,因此,南极洲科学勘探时代到了,美国、不列颠、俄国、挪威、法国等国的船员也开始对南极洲的海洋资源,主要是海豹和鲸鱼,从事商业性开采。”
  秘书长的报告没有回避这样的事实,他强调指出:“19世纪后叶,活动增加,逐渐涉及边远地区,因此,各国开始认真考虑在南极洲的本国利益。由于本国的利益,许多国家竞相在南极洲划分地盘。20世纪初以来,7个国家,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法国、新西兰、挪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分别在其本国立法和国际声明中,对一部分的南极洲作出了正式的、单边的领土主权要求。”
  撇开这些,我们客观地回顾一百多年来的南极探险史。下面提到的许多勇敢的探险家的名字是当之无愧地载入史册的,他们的功绩以及对南极事业的贡献,得到了举世的公认。
  1768年夏天,一艘排水量370吨的木制帆船“努力号”离开英国浦利茅斯港,向茫茫大海驶去。船长詹姆斯·库克站在驾驶台,对他这次担负的重大使命感到十分激动。“努力号”这次的使命是观测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因为1769年6月初将要发生金星凌日,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金星,届时将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天文学家不愿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因为金星凌日几百年才能遇到一次。
  “努力号”的任务是把几个天文学家送到太平洋社会群岛的塔希提岛,因为那里是观测金星凌日的最佳地点,但是在“努力号”启航之前,英国海军大臣桑德威治交给库克船长一项秘密的使命。
  “你应当知道,在我的地位上,关心的是什么。”桑德威治对库克说,“那就是,大英帝国需要更多的土地……”
  当时,人们对南极洲一无所知,他们仅仅凭着想像和推测,认为地球的最南端有一个“未知的南方大陆”。
  英国海军大臣桑德威治给库克的使命正是去寻找这个“未知的南方大陆”。
  他在召见库克时说:“那个神秘的南方大陆到底仅仅是一个古老的神话,还是确有其他,这是我的前任和我念念不忘的一个问题。”
  为此,英国政府给库克和94名水手下了一道密令,一旦发现那个神秘的南方大陆,“你们就应该调查那里的土壤和物产、牧畜和家禽,到河里和海里捕捉鱼类”,“你们会找到各种矿产或各种有价值的宝石”,“还要收集各种种子、果实、谷物”,英国政府甚至要求库克他们“要调查出当地土著居民的人数、性情,并同他们建立起感情,发展贸易……”
  库克船长就是肩负寻找南方大陆的使命,开始了为期3年的艰苦航程。他们离开塔希提岛,西行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历尽千辛万苦,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南方大陆。
  1772年,库克再次出征,这次率领的船队有两艘船——“决心号”和“冒险号”,目标是寻找非洲与南极洲之间的一个小岛——布维岛(这是法国航海家布维在二十多年前发现的),当时人们认为该岛可能是南方大陆的一部分。
  库克船长的这次远航战胜了著名的西风带的风浪,向南闯入南极圈,最南抵达南纬67°15',但是神秘的南方大陆仍然没有进入他的视线。1773年南半球的夏天,库克又一次向南挺进,把他的记录推进到南纬71°10',实际上这时候距离南极大陆的海岸只有250千米,只需一天一夜的航程就可以夺得这次远征的桂冠,可是库克失之交臂。寒冷的冰海,狂风恶浪,满目的冰山和浮冰,加上沉沉的大雾挡住视线,库克船长只得掉头返航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行到地球最南端的记录,它以令人沮丧的事实证明,在人们想像中的南方大陆,即使存在,也绝对不是人们可以生存的地区。由此,库克在1774年1月30日给英国海军部的报告中写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假如谁表示有决心和顽强精神,而且比我向南走得更远,我将决不嫉妒他发现南极大陆的荣誉。但是必须指出,他的发现是不会给世界带来任何好处的。
  库克认为,他已经完成了南方大陆的探险,将来绝没有人能够深入到比他更远的地方。他告诫人们:“我不能说从任何地方继续南进都是不可能的,而是说这样做是一种危险而鲁莽的举动……浓雾、严寒以及会给航行带来危险的各种情况都肯定会遇到……如果在那块南方的陆地上开辟一些港口,那么进人这些港口的船只将会冒永远被冻结在那里(冰中)的危险……”
  库克揭开了南极探险的序幕,但是在他环绕南极航行一周之后,许多航海家并未因为他的忠告而停止对南极的探险,不过,当时多数人到南极的目的并不是科学考察,而是为了谋取利润——南极海域的鲸鱼和海豹可以提供市场上大量需要的油脂和价值昂贵的海豹皮。
  1819年10月,英国海军军官威廉·史密斯发现了南设得兰群岛,这个英国人用苏格兰以北的设得兰群岛的名字给这个新发现的群岛命名。
  英国海军中校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绘制了南设得兰群岛的海图,并且在1920年1月南行到了南纬64°30'的地方,隐约地看到了南方的陆地。现在横亘在南设得兰群岛与南极半岛之间的一道海峡,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在这个时期,从船上远远地发现南极冰原的船长和水手,肯定不在少数。著名的有美国人内森涅尔·布朗·帕尔默,他是捕猎海豹的小船“英雄号”的船长,1820年11月帕尔默发现了南极半岛。
  登上南极半岛的第一个人,据说是一个捕猎海豹的美国人约翰·戴维斯,他在1821年2月7日登上南极半岛,这件事是在1955年才为人所知,当时发现了戴维斯的航海日志。
  与此同时,俄国海军的一支探险船队也在紧张地寻找南方大陆。这就是著名的航海家、俄国海军中将别林斯高晋率领的“东方号”和“和平号”,他们从1819年至1821年在南大洋航行了751天,航程92,000多千米。
  和库克船长当年的探险相似,别林斯高晋的船队也是负有重大使命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要求他们“尽一切努力和最大的力量,争取在可能范围内靠近极点,寻找谁也不知道的土地,一刻也不要忘记这一主要使命和重要目的——就是不但要发现土地,而且还要接近南极,再接再厉,努力完成这个使命”。
  别林斯高晋率领的两艘船多次驶入南极圈,在1821年1月16日到达南纬69°22',这次航行的最南点。但是恶劣的天气,无法通过的浮冰,以及阴云笼罩的海面,使他们无法再接近南极大陆。别林斯高晋的船队先后发现了两个小岛,这就是用沙皇的名字命名的彼得一世岛和亚历山大一世岛,后者紧靠着南极大陆。这正像当年库克船长把他发现的小岛用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名字命名的南乔治亚岛一样,还有一个群岛则是用英国海军大臣桑德威治的名字命名的,即南桑德威治群岛。
  在这以后,随着澳大利亚有了大批英国移民,船只不必绕道南美大陆的南端,许多航海家以澳大利亚为基地,长驱南下,发现了南极大陆的海岸。这个时期在南极探险史立下了不朽功绩的,当推英国的詹姆斯·罗斯、法国的儒勒·杜蒙·迪尔维尔和美国的查尔斯·威尔克斯等人。
  罗斯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他于1841年1月驶入南极沿岸的一个海湾,这就是后来被命名的罗斯湾。他还把海湾西边800千米的山地海岸命名为维多利亚地,这是4年前登基的英国女王的名字。沿西岸有一道山脉,罗斯命名为阿尔伯特亲王山,这位亲王是女王的丈夫。南极洲最著名的火山,位于罗斯岛上浓烟滚滚的埃里伯斯火山和恐怖火山,也是罗斯用他的两艘船的船名命名的。值得指出的是,罗斯在深入罗斯湾的南部时,发现了一堵陡立的冰墙,这就是东西绵延六百多千米、平均高度三四十米的冰障,后人称为罗斯冰障,它是南极最大的冰障,面积和法国差不多。
  罗斯在1842年航行到南纬78°9'的地点,这是当时南进的最高纪录。在罗斯之前,法国人迪尔维尔在1840年从澳大利亚向南航行,在南极圈附近发现了南极海岸,并且发现了大批企鹅。迪尔维尔把他所发现的陆地,以及他所见到的企鹅都用阿德莉这个名字命名,阿德莉是他的妻子。在这同时,美国的威尔克斯率领的探险队在1838年到1842年,用了4年时间沿着南极海岸航行,现在位于印度洋以南的这一带海岸就叫威尔克斯地。
  南方大陆经过各国航海家的艰苦探索,现在已是确信无疑地证明它的存在了,剩下来的就是深入南极洲的腹地。于是一场争夺最先登上南极,到达南极点的角逐,激励着许多雄心勃勃的探险家。
  当然,比起海上航行,这是更为艰苦的探险。南极洲的酷寒,凶猛的暴风雪,高低起伏埋伏着冰缝和陷阱的冰原,以及漫长的寒冷的冬季,都是对探险者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胁。
  1895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地理学代表会议作出决定,把从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称为南极考察的“英雄时代”,会议指出,南极考察是“地理考察上的非常重大的事件,仍需继续下去”。
  这个时期,在南极考察史上的确称得上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杰出的探险家以顽强的毅力、无比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向南极腹地挺进,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戏剧。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法尔康·斯科特和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的名字。今天,在地球最南端的南极点,美国南极极点科学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因为他们是最早达到南极点的英雄。
  斯科特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极地探险家,早在1901年8月,他就率领“发现号”离开英国,开始第一次远征南极。他们的航线和当年罗斯的路线相同,也是直接驶向罗斯海抵达罗斯岛西侧的麦克默多海峡,这个海峡是当年罗斯用他的船队一位大副的名字命名的。
  斯科特于1902年到达南纬82°17',这是当时的世界纪录。他们在罗斯海以西的一片海滩上度过了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并以刚刚即位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名字,给罗斯海东岸一带命名。
  第一次向南极点的进军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天气恶劣,暴风雪频繁,食物和燃料即将告罄,加上队员沙克尔顿染上坏血病,因此斯科特不得不放弃了继续南进的打算。当他回国之后,马上就着手筹备规模更大的第二次南极探险。
  在本世纪初的南极冰原上,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探险热。为了征服南极点,摘取这顶荣誉的桂冠,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毅力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令人热血沸腾的。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几支探险队集结在南极洲的海岸,目标都是位于南极大陆的中心——极点。
  1909年初,斯科特第一次远征队的队员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组织了一支私人探险组织——英国南极探险队,挺进到南纬88°23'的南极高原,他们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离南极极点只有156千米,但是他们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征服南极极点的光荣使命就这样历史地落到斯科特和阿蒙森的肩上了。
  斯科特的探险队于1910年6月离开英国,探险队规模空前,有65人,包括许多科学家,在他的计划里除了征服南极点,还要对罗斯海进行科学考察。但是,斯科特的第二次远征一开始就遇到一个强硬的对手。当斯科特的考察船“特雷诺瓦号”到达罗斯海,在埃文斯角登陆时,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在罗斯冰障另一侧的鲸湾,也在紧张地着手准备向南极点进军。
  阿蒙森的探险队是1910年6月由挪威首都奥斯陆启程,几乎和斯科特同时。但是阿蒙森的探险队人员精悍,同时配备了一百多只适宜极地生活的爱斯基摩狗,这些从格陵兰挑选的狗拉着雪橇,为阿蒙森的极地远征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相反,斯科特却错误地带了几匹西伯利亚矮种马和两部摩托雪橇,这些都经受不住南极的严寒,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阿蒙森的探险所以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他的计划周密,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到达鲸湾岸边的营地后,这个营地称为弗雷姆海姆,阿蒙森立即着手沿着经线向南布设仓库,每隔一个纬度(110千米)设一个仓库,仓库里贮存了大量食物——有新鲜的海豹肉、各种食品、燃料和生活用品。另外,阿蒙森还在雪地上插上竹竿(竹竿不够就放一条冰冻的咸鱼),以便标明道路,不致迷失方向。这些都显示了阿蒙森作为一个探险家的胆大心细超出常人之处。
  1911年10月19日,在度过极地的冬天之后,阿蒙森和4名考察队员,驾着由52只爱斯基摩狗拉的4副雪橇,向南极点进发。他们一路上也曾遇到许多危险,狂暴的风雪,危险的冰裂缝,都不止一次险些使他们全军覆没。但是依靠爱斯基摩狗的帮助,阿蒙森和他的同伴只用了近两个月,于1911年12月14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征服了南极点。
  比起阿蒙森他们,斯科特的运气却要糟多了。由于西伯利亚矮种马接二连三地倒毙,摩托雪橇变成一堆废铁,他们只能用人力拖拽沉重的雪橇,行进在冰原上,这就大大消耗了他们的体力。不过,斯科特等5人毕竟是勇敢而坚强的探险家,他们从1911年10月24日出发,越过南极最大的彼尔德摩冰川,终于在次年1月18日到达南极点。
  但是,阿蒙森一行早在他们之前一个月夺得了征服南极点的桂冠。在南极点留下阿蒙森探险队搭起的帐篷,上面飘扬着挪威国旗。斯科特和队员们十分沮丧,他们实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但是过分的荣誉感使他们意志消沉,这对于后来酿成的悲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归途上,斯科特始终没有振作起来,一种失败的屈辱感大大影响了他们的意志力。加上严寒和风雪威胁着他们,有的队员严重冻伤,大部分都相当虚弱。在两名队员相继死去之后,斯科特和另两名队员在1912年3月27日也死于暴风雪中。
  人类征服地球最南端的南极点,就是这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在罗斯岛上斯科特探险队当年建立的营地木屋,仍然完好地保存着。那里有斯科特他们用过的衣服、炊具、机械和各种食物。这个名叫“斯科特窝棚”的遗迹,已经成为南极的博物馆,许多科学家来到罗斯岛的南极第一城——麦克默多站,都要到这里瞻仰一番。
  自从阿蒙森、斯科特征服南极极点之后,南极探险史上的英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尽管这个时期还有一些探险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像前面提到过的沙克尔顿,在南极风涛险恶的海洋漂泊了500多天的惊险遭遇;1929年1月,美国探险家理查德·伊夫林·伯德在一天内完成了从南极点的往返飞行,飞行距离2575千米;1957年,英国南极探险家维维安·富克斯为首的一批人成功地从陆路穿越南极大陆……但是对于南极事业来说,它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的常年考察站考察时代。
  这里特别要提到1957年至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对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推动。这是南极考察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合作,有121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有12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67个观测站,如美国在南极点设立的阿蒙森-斯科特站,苏联在东南极内陆冰穹(南纬78°28',东经106°48')设立了东方站,法国在南磁极(南纬66°33',东经140°)设立了迪尔维尔站。一个以南极大陆为中心、遍及南极沿海岛屿的观测网终于形成,在超高层大气物理、极光、气象、地磁、地貌、地震、地质、生物、海洋等学科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单枪匹马的探险活动已经被有计划、有组织的定位科学考察所代替,人类对南极的探索已经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这以后,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还有100多个夏季站。为了确保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场所,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他们是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美国。这12国是《南极条约》的原始缔约国。此后又有20个国家加入这项条约,我国是1983年正式加人《南极条约》的,成为它的成员国之一。
  从库克船长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到现在,两个世纪已经过去。从勇敢的阿蒙森、斯科特登上南极极点,也快80年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第一次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远涉重洋,向地球的最南端挺进,几代中国人的南极梦终于梦想成真。
  我怎能不为此激动万分,并且感到自豪?我站在船舷,倚着栏杆,眺望着德雷克海峡翻涌的海浪,我的心潮也犹如这一刻不能安宁的大海……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前面发现了冰山 下一篇:最后一个晚上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