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从武汉到南京

作者:佚名 字数:4126 阅读:360 更新时间:2012/10/12

第四章 从武汉到南京

身在武汉心在宁

  杜聿明逃到武汉,就去见邓演达。邓当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在此以前,杜已经听说邓因蒋介石一九二六年制造中山舰事件而与蒋有分歧,甚至一度遭蒋拘禁,后来被调离黄埔军校。邓演达对黄埔学生十分爱护,与杜絮谈了两个小时。杜向邓报告了和马湘守灵的情况,以及新近知道的豫军第五混成旅回防河南等情况。邓对北方军阀混战的情况很感兴趣,提问较多。可是,由于杜在军阀部队中只是个小小的连长,所知无几,回答得令邓不太满意。最后,邓问杜:“你现在准备到哪里去?”杜说:“我准备到南昌找校长。”邓一听杜要去找蒋介石,殊为诧异,未置可否,只叫杜去找张治中。

  杜在武昌南湖学兵团营房里,见到了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张治中。这时武汉正发生“血花剧社”事件,左右两派因宣传观点不同互相斗殴。在淡话中,张治中问杜对这个事件有何看法。杜说:“我反对血花剧社有人提出反蒋的口号,我认为反对校长就是歹革命。此中定有人捣鬼。不过我们国民党的处理也有不当之处,这种小事不必弄成惨案,搞得舆论哗然,不利于革命。”张连连点头赞许,并提醒杜说,现在外面思想情况很复杂,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张还劝杜,在南昌方面战局未定以前,不必去找蒋,可以在武汉工作。杜便暂时打消了去南昌的念头,在张治中手下任学兵团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初,蒋介石率北伐军打下南昌后,就在那里安下了北伐军总司令部,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迨蒋介石由南昌到达南京,宁汉分裂遂逐渐明朗化。特别是一九二七年上海四一二事变,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宁汉已冰炭不投,武汉方面的倒蒋运动达到了鼎沸程度。就在这政治形势十分紧张的关头,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发生了一起事件。杜聿明在这个事件中,终于表明了自己忠于蒋介石的政治态度。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在学兵团任职的黄埔一期学生洪君器到汉口日租界张治中的住所去见张,谈及某些政治机密问题,殊不料洪随身带的传令兵,向当局告密说:“张治中、洪君器等企图将学兵团带到南京。”此事被揭发后,洪君器在南湖被捕,武汉分校当即在武昌阅马厂召开大会,将洪执行枪决。学兵团全体师生都参加了这次大会,杜聿明低头站在队伍里。当众人高呼“打倒蒋介石、枪毙洪君器”的口号时,杜既不举手,也不呐喊。当天晚上,学兵团一营三连召开全连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大会,对连长杜聿明提出质问。会上,任凭与会者多方提问,杜始终缄默,不予置答。最后,全连通过一项决议,大意说,杜聿明连长,政治态度不明。但查所言所行,尚未有背叛革命的阴谋活动,今以党员大会的名义,决定将其先行禁闭,待请上级彻底查办。当有人前来将他反绑送押的时候,杜大喊:“我反对政府的言论行动在哪里?你们凭什么来禁闭我?!”

  杜被禁闭后,他的一个名叫沈右安的传令兵,时常给他送些吃的东西,偶尔也带来几张武汉和南京的报纸。杜从两家对立报纸的报道中看到一个相同的消息,就是蒋介石在江南打了胜仗,已攻占浙江全境;拥蒋的夏斗寅部队,已经打到武昌附近。杜心中晴喜,以为武汉政府垮台已在旦夕,他很快就能重见天日了。殊不料在武汉政府的全力抵御下,夏斗寅被击败,杜空欢喜了一场。

  学兵团有一部也参加了土地堂击败夏斗寅的战役,得到一些罐头之类的慰劳品。大热天气,几个卫兵在禁闭室外面一边纳凉,一边吃喝。闲谈中,一个卫兵说:“禁闭室这些人都是反动分子,很快就要枪毙掉。”杜听到这话,不觉大惊。同室关了十余人,大家商量设法逃跑。有一人说他已将禁闭室窗户铁栏旁边的墙土挖空,取出两根铁条,就可以钻出窗外,问题是如何躲过放哨的卫兵。恰巧当天晚上雷雨大作,哨兵缩在室内没有出来巡逻,杜等十余人顺利越狱。逃至江边,强迫船工渡江,到汉阳沈右安家住了一夜,然后由沈带至汉口一个商号隐藏起来。沈得知武汉政府悬赏通缉杜等的消息,转告于杜,杜颇惊恐,派沈赶快去买张日本商船船票,自己改着长袍,打扮成商人模样,乘船逃到南京去了。

  追随蒋介石 受知徐庭瑶

  杜聿明到南京后,首先找到了他的学兵团第三连副连长洪世寿(黄埔三期),得知张治中也到了南京,在总司令部训练处担任校阅委员会主任委员。杜即去见张,张又带杜去见蒋介石。蒋很高兴,给了杜一些钱,叫杜到总司令部黄埔同学会登记处登记。张治中遂委任杜为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两个月之后,汪精卫终于公开与蒋介石携手反共,宁汉合流了。但国民党内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仍然居多数,国民政府宣布改组,要把蒋介石赶下台。连蒋的亲信何应钦也在会上发言说: “总司令休息一段时间也好。”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三日,蒋介石被迫下野。国民政府改组后,撤销了校阅委员会,张治中也只好出国考察去了。杜聿明失去了靠山,跟着也失了业,只好靠南京黄埔同学会的每月十二元津贴维持生活。

  杜聿明数载萍游,他与留居在陕北老家的妻子曹秀清,天各一方。曹在榆林女子师范读书时,参加了共产党。四一二后清党,她被清了出来,于是未待毕业,慌忙由陕北跑到天津,辗转经上海到了南京,才与杜聿明夫妻重聚。

  一九二八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复任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同年冬,杜任新编第一师第二旅参谋主任。一九二九年初,又回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任第四队中校队长。由于杜聿明长于训练,工作又脚踏实地硬干苦干,对人处世比较灵活,颇受张治中青睐。一九二九年,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兼任师长,所有各级带兵军官,俱由军校队职及学生充当,杜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一九三○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掀起中原军阀大混战时,杜聿明已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一九三○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由徐庭瑶任师长,杜聿明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杜晋升到团长后,深感自己遭遇坎坷,团长职位来之不易,而且他认为团长这个职务很关键,搞得好就能爬上去,搞不好就会一蹶不振。因此格外奋发努力,拿出全副精力,认真治军,不稍怠慢。徐庭瑶新任师长,在部队中还没树立威信,部下很多人对他不太尊重,部队纪律和训练比较松懈。而徐是个严肃勤奋的人,要求部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大为失望。唯独杜聿明的第二十四团,认真遵照徐的指示办事,一丝不苟。徐到杜团视察,看到驻地清洁,内务整齐,军风纪良好,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从此便把一个和他毫无姻亲关系的杜聿明,倚为得力的骨干,特加器重。

  中原军阀混战结束后,陕北交通恢复,杜父良奎在无锡病故。杜请假离职奔丧,运灵柩回陕西老家安葬。在服丧期间,徐庭瑶第四师奉命派该师第十二旅到湖北参加“进剿”鄂豫皖边区的红军。该旅在湖北应城地区被红军歼灭,旅长张联华被俘。蒋介石对徐庭瑶严加训斥,命徐率该师全部开往武汉,准备全力参加“围剿”。重新成立第十二旅,这时杜聿明奔丧回师,徐对杜谈及第十二旅被歼灭事,甚为懊丧,勉励杜好好练兵,为十二旅报仇,为第四师恢复名誉。一九三二年初,该师奉命开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先到蚌埠集结,后推进到正阳关,向据守霍丘的红军旷继勋部展开攻击,被红军阻击败退。正在这时,徐命令杜立即率重新成立不久之第二十四团全力反攻,突入霍丘,邝继勋受伤撤退,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徐庭瑶对杜在这次战役中反败为胜,挽回该师名誉,记为首功,乃电上报请奖,晋升杜为少将团长,从此徐对杜另眼看待,这是杜一生事业的关键!

  一九三二年冬,徐庭瑶升任第十七军军长,下辖两个师,第四师师长为汤恩伯,第二十五师师长为关麟征。徐庭瑶升杜聿明为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不久又升杜为该师副师长。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五章 长城古北口抗日 下一篇:第三章 大革命初期奉派到北方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