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最古老的动物化石

作者:佚名 字数:1796 阅读:162 更新时间:2012/12/07

第七十三章 最古老的动物化石

一只远古小虫,翻开早期生命演化史的重要一页——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贵州省瓮安县的前寒武纪地层中,首次发现迄今最古老(距今5.8亿年)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这项发现在科学界激起巨大波澜。

  这个古老动物体长仅0.2毫米,却保存了一对体腔、成对排列的感觉窝等两侧对称构造。该动物剖面的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清晰可见。在它的消化道前端有一个向腹部张开的口,紧接口部的咽道由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这一动物构造的复杂性显示出它已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表明在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动物分化成多样的身体形状和大小所需的基因工具也许已经进化出来了。

  有专家认为,该化石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挑战了“寒武纪大爆发”理论。5.4亿年前,生物界发生了一场划时代的变化。

  目前科学界认同的理论是,之后地球上突然出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多细胞动物,而且数量巨大。此次“贵州小春虫”的出现时间却在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前。它所生存的时间相当于我们地球雪球事件的严冬刚刚过去、早春刚刚来到的瞬间,于是陈均远等将这一古老的动物命名为“小春虫”。

  动物的进化大概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躯体的不对称到辐射对称,再到两侧对称。只有跃进到两侧对称阶段,才可能形成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器官结构,使动物的运动机能大大提高,因此两侧对称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小春虫”正好验证了这一历史性转折。

  陈均远教授认为,这一古老微型动物主要生活在浅水潮下高能带。在这一地带,由于水流和海浪极为活跃,这些大小只有0.2毫米的动物随时都有被水流和海浪卷走的危险。

  那么,“小春虫”是否就是人类的鼻祖?陈均远答曰:“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尚需后续研究不断跟进。”

  我国贵州瓮安动物群研究再传喜报,因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陈均远,在贵州瓮安发现的5.8亿年前的贵州小春虫化石,显示了古老的两侧对称和真体腔特征,将两侧对称动物可靠的化石记录历史向前推到了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为探索真体腔动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表明真体腔很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的一个古老特征。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以及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比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身体都是两侧对称的:沿着头尾方向的主轴有一个对称面,因而身体有前后、背腹、左右的分化。这种发育上的分化在动物演化上出现得较晚,更早期的动物演化经历了不对称、球形对称和辐射对称等演化阶段,最终演化出两侧对称的动物。

  美国《科学人》杂志载文指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教授等人在贵州翁安县一座磷矿中发现的距今5.8亿年的“贵州小春虫”,被科学界认为是迄今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即像今天的苍蝇、鱼或人一样,拥有了对称而不是圆形的结构。这一发现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记录提前到了寒武纪前4000万年,即距今5—8亿年。

  美国《科学》杂志在公布这一发现时发表评论称,“贵州小春虫”的发现,拉开了动物世界在地球崛起的伟大序幕,动物世界的故事由此展开。

  科学家认为,“贵州小春虫”所代表的动物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的演化,意味着一系列遗传基因的重要创新,并由此促进生命的形态向更复杂的阶段快速发展。

  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教授奥德曼认为,“贵州小春虫”的发现具有先驱意义,它开拓了科学家对早期生命研究的视野。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七十四章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下一篇:第七十二章 动物尾巴的功能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