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祭程小青

作者:陆文夫 字数:3918 阅读:224 更新时间:2013/05/31

心香一瓣祭程小青

一个正直而勤恳的作家,当他快要走完自己的创作之路时,总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的劳动成果、自己的作品能够为世所知,能够部分地留传下去,因为创作的目的本来也就是为别人,为后世。

  记得是1957年春天,我和程小青先生一起到连云港去参观旅游。那时候程先生是六十三岁,我是二十九岁,我把他当作父辈,上车下车,登山傍水,都要照顾他点。可他的游兴比我高,爬险坡,下矿井,无处不去。我爬高时往往只爬一半,便坐在大青石上休息,并且劝程先生也不要爬,太累。程先生却喘着气从我的身旁走过:“你不上去下次还可再来,我不去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我听了程先生的话便一跃而起,跟着程先生爬上山巅。在山巅上了望大海时,程先生便对我吐露了他的心愿:“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也不能写更多的东西,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把以前的作品整理一下,重印一次。”我知道程先生所说的作品是指他毕身经营的《霍桑探案》,这套书我小时候曾经部分地读过。我觉得侦探小说对培养人们的正义感,逻辑力,启迪智慧,养成坚韧的性格等等都是有作用的。当时便自告奋勇,不自量力,要为程先生争取一个再版的机会。

  机会来了,出版社邀请作家们开座谈会,征求对出版工作的意见。我在会上便大声疾呼,要为程小青先生出一套选集,从出版的意义一直讲到封面设计,以及如何发新书预告等等的细节。

  当时大家听了都很感兴趣,而且认为销售一、二十万册没有问题。想不到紧跟着就是反右派,书没有出得成,我却成了反党集团分子,要为程小青先生出书也成了我的罪状之一。当然,我之所以倒霉并不是因为要为程先生出书所致,所以要提到这件事不过是为了凑材料来增加我的罪状而已。

  程小青先生是个正直而善良的人,他与人交往无所企求,毫不势利,而且以能够帮助别人当作自己的快慰。对于文艺界的后辈更是关怀备至,致及饮食与冷热。当我发表了一点作品,受到一些称赞时,他便十分高兴地写一首诗给我,而且亲自拿着诗爬到我的小楼上来。我居的小楼只有朝西朝北的窗户,夏天热不可当,汗水把稿纸湿透。程先生还教我一种防暑降温的方法,教我在清晨时用棉花胎把窗子遮起来,再吊几桶井水放在房间里,开着灯写东西。1957年之后我倒了霉,被下放到苏州的一家工厂里当学徒。那时候,犯了“错误”的人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江东有些父老见了我也有些尬尴似的。程先生却不然,他骑着自行车从大街上走过,见了我不是点头而过,而是老远便跳下车来,站在马路上和我谈半天,询问我劳动与生活的状况。他知道我的工资被降了两级,所以一再问我缺不缺钱。有一次,他竟为此事爬到我的小楼上来,认真地对我说:“你到底要不要钱?我有钱,你随时随地都可来拿,还不还都可以。”我总是回答说:“不需要,活得下去。”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开会,闲聊,谈到我在工厂里劳动时最怕的就是迟到,做夜班和中班时都是提心吊胆,深怕睡过头。程先生说:“你为什么不买一只闹钟呢?”我随口回答了一句:“没有钱。”程先生随即掏出钱来:“拿去,买一只带回去,”过了几个月,当我把钟钱还给他时,他却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说我从来没有向他借过钱。幸亏有周瘦鹃先生在旁边作证,他才勉强地把钱收回去。这只双铃马蹄表倍伴着我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也联系着我与程小青先生之间的老少情谊。不管文艺界是如何的一时风起,一时浪歇,我们之间都保持着联系。他经常爬到我的小楼上来,我也经常到他的书斋里去。春秋之日他家里的花儿开了,我便带着女儿到他家看花去。程师母最欢喜孩子,去了以后总是把许多糖果塞在孩子的衣袋里,临走的时候还要采几支大理菊,让孩子捧着带回去。我欢喜坐在程先生的书斋里,听他谈侦探小说的理论,以及他生活与创作的经历。我觉得他是个人道主义者,总是用一种善良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对人诚恳而宽厚,富于同情心理。我尊重他的为人,尊重他的作品,总觉得他的旧作没有再版的机会有点儿说不过去。文艺是个百花园,每一种花都应当有开放的权利,不必去厚此薄彼。我们常常讲文学的主流,却常常忘记不是每一个读者都饮长江水,而那长江也是由许多大河汇合而成的。程先生是中国侦探小说的鼻祖,他的作品是应该得到尊重,得到承认的。到了1963年,文艺界的形势有点好转了,我便向程先生建议,建议他把《霍桑探案》整理一下,作一些必要的文字修改,争取出版的机会。程先生说他也有此种想法,正在整理。有一次我到他的书斋里去,确实也看到他在旧版本上修改,字小得象蚂蚁,比蝇头小楷还要小一点。

  文艺界的风云又起了,1964年文艺整风,我又倒了霉,又下放到工厂里去劳动。紧跟着便是文化大革命,程先生也倒了霉,抄家,批斗,我们两个人不能来往了,只有一次,在开明大戏院开上千人的批斗会,我和程先生被押上台去,两个人匆匆地见了一面,不能交谈,因为有人监守在旁边。从此以后我被全家下放到黄海之滨去了,两人不通消息,他不知道我到哪里去了,我也不知道他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

  不觉又过了八年,就在“四人帮”被粉碎的前夕,我因事回了一趟苏州,打听到程先生还住在望星桥堍,便去探望他。我觉得别处可以不去,程先生那里是非去不可的,他已是风烛残年,见一面是一面。

  程先生的家住在望星桥堍沿河边,在一条非常狭窄的一人弄里,长长的弄子里只有他一户人家,大门就在弄子底。文艺界的朋友们常说,程先生的像个写侦探小说的人住的,深邃而有点神秘。我走完了那条长着青苔的小弄,叩门,希望能像当年那样,来开门的是位老保姆,或者是程师母。叩了半天,想不到来开门的却是程先生自己。我见了程先生十分吃惊,他已经老态龙钟了,耳朵也有点不便。他已经认不出我了,待我大声通报了姓名之后他才猛然想起,紧紧地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询问江苏文艺界的老朋友都在哪里,恍如隔世似的。我打量着程先生的家,已经面目全非,他的书斋和小楼都被人占了,花草与盆栽都不见了,只有种在地上的迎春柳还是长得青青。当我正要向程师母请安时,抬起头来却看见程师母的遗像挂在墙壁上面,这位慈详的老人已经去世了多日。我为程先生担心了,觉得他经不起如此严重的打击。程师母的一生都在精心地照料着程先生,对程先生的饮食起居照料得细致入微,家里也是收拾得井井有条地。如今,程先生却被挤到一个小房间里,房内空空,只有一张小床,还有一辆他心爱的兰令牌自行车放在床边,车上落满了尘灰。程先生的书籍和手稿都被抄光了,连那张写字台也不见了,只有一张小桌子放在堂屋里。他订了几份报纸,整天在那里翻来复去地看,并且把几位能通信的老朋友的地址抄在一张纸上,轮着向老朋友写封信或写首诗,以消磨时日。我想起他的书,想起他要重印《霍桑探案》的事,仿佛是一埸幻梦似的。我不忍在他家久坐,谈了个把小时便起身告辞。程先生要留我吃饭,可我们都同时抬起头来看看程师母的遗像,如果她还健在的话,一切都已准备好了。

  程先生把我送到大门口,说了一句十分伤心的话:“文夫兄,这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了,你多保重。”我忍着眼泪匆匆握别,从那条狭弄中走出去,走了一段回头看,见程先生还呆呆地站在那里。程先生的话不幸而言中,就在我探望他之后不到两个月,他便逝世了,没有能亲眼看到“四人帮”的粉碎。

  粉碎“四人帮”后的这些年,我一直记着程先生当年与我登高山而了望大海时吐露的心愿,一直记着他站在大门口送别我的情景。我总觉得他对我有所嘱托,总觉得他的遗愿未能实现时,作为后辈于心有愧。所以我一直在寻找机会为程先生出一套选集。如今,这个愿望终于部分地实现了。程老,望你在九泉之下安息。

  1985年5月3日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茶缘 下一篇:身上冷,腹中饥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