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出版于2009年,于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之作。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它的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刘震云的书有一半是以河南、延津为背景的。《一句顶一万句》是提到故乡最多的一本,不仅有故乡的方法论还有大量的河南地名。一介书生,对故乡也做不了啥,唯一能做的是通过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这是刘震云对故乡的一种眷恋,一种感恩。
本书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板儿板儿的冷幽默却画龙点睛,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因而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拧出作家的汗水。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唯有用此语言,才有对应和表现作品的内涵: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与人对话的中原文化和浮生百姓,却由于极端注重现实的农耕传统和性格、阶级、利益的不同,真正地生活在“百年孤独”当中。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以孤独为主题的书,题材和主题都集中在孤独感上,孤独感在全世界有很多作品了,但把说话当成一个关注点是新颖的。 -
心比身先老
《心比身先老》又名《让梦穿越你的心》,为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所作短篇小说,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心比身先老》表现的是一种现代性的焦灼。 我们很难想象,也不会忘记一个骑手纵马”由草原冲出来,横切公路,直奔机场“,这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镶嵌在童话里的是一群”既不能负责又不敢承诺“的现代人。
池莉的语言蓝天白雪般明朗轻盈,使这个很长的短篇在阅读中的感觉出乎意料的迅速。她所着力的并非沉思的深度,而是尖锐清新的对比。
池莉 ,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1957 年生于湖北仙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她的作品大部分体现了武汉的特色,她写的人物大部分也和武汉特色有关,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反响强烈。
池莉著有小说《来来往往》、《烦恼人生》、作品合集《汉口情景》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小说选刊奖等50余项奖项,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
父亲是个兵
《父亲是个兵》是邓一光所作中篇军旅小说,曾经获得鲁迅文学奖1995一199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采用独特视角,以红军后代与现代人的双重眼光,重新审视父辈的生存状态。通过一系列片段情节,清晰地勾勒出一名老军人从军时和退伍后的生活,鲜活展现了一位老军人的独特经历,凸现出其迥异于平常人的情怀与性格。
父亲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是有柔情的男儿,更是正气凛然的永远战斗着的真正的兵。父亲身上烙印着一个军人真正的军魂,这高尚的军魂犹如一道光束,照亮了所有的黑暗,照亮了我们污浊的眼睛,照亮了所有可以藏污纳垢的地方。
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小说选刊首届最佳优秀作品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上海市第三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武汉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首届湖北文学奖荣誉奖、武汉市黄鹤文化奖、首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学奖荣誉奖。
邓一光,1956年8月生于重庆市,蒙古族。祖籍湖北麻城。当过知青,工人,新闻记者,自由写作者,文学刊物编辑,现为武汉文联专业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学院院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从事小说的写作。著有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 三十余部;短篇小说三十余部;电视剧剧本三部;出版有《邓一光文集》(四卷本),各类文学专著二十余部。作品多次被选载、介译到海外及入选各种版本的年选。 -
鞋
《鞋》为著名作家刘庆邦所作短篇小说,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997—2000)。
刘庆邦的《鞋》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姑娘守明对一个男子默默的爱恋,以鞋为纽带传递她的深情与期盼,但故事以男子怀着内疚之心归还给她他俩定情之物的鞋而结束。守明是质朴纯情的,作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她对爱情的那种憧憬和向往,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爱情冲动,从而成为这一群体的代表。刘庆邦以细腻地笔触分析了对初陷爱河的少女的心理。透过农村姑娘守明这一人物写出当今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爱的纯真与深切,对被爱的期盼,以及这一爱情内在的悲剧色彩。 -
清水里的刀子
《清水里的刀子》为石舒清所作短篇小说,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997—2000),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清水里的刀子》的成功,不仅得力于它的主题的深刻和敏锐,也得力于小说氛围的营造和故事的推演。通过对特殊情境下人与物微妙心理的探幽考微,将老人马子善与一头即将赴死的牛之间的情感叙写得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惊心动魄。清水里静静地躺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子。作品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宗教色彩,它告诉读者,它既是清洁的,也是神圣的。这篇小说的获奖以及在文学界产生的一定程度的冲击力,表明了石舒清在创作上的一次飞跃,给以西海固为创作母土的所谓“苦难文学”以洁净的精神内涵。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1969年出生于宁夏海原县。1989年毕业于宁夏固原师专英语系,后任中学教师五年,任县委宣传部创作员三年。1999年调入宁夏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已出版小说集《伏天》、《苦土》、《开花的院子》、《暗处的力量》等多部,有作品被译为法文、日文、俄文等。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十月》文学奖,第五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
"小的儿"
《"小的儿"》为林希著中篇小说,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少年时期开始学习写作,16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小诗、短文,1954年发表过短篇小说。1979年他开始发表一些诗歌作品,1980年获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年诗集《无名河》获全国第二届新诗诗集奖。20世纪80年代后,他转型写小说,其中中篇小说《高买》、《丑末寅初》获《中国作家》年度奖,中篇小说《“小的儿”》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他已经出版有五部长篇小说,其中《天津百年》第一部《买办之家》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小说《蛐蛐四爷》被改编为话剧。他出版各类选集二十余部,散文集一部,近年出版有《百年记忆》,出版有关“胡风案件”的专著《白色花劫》,先后完成约近千万字写作。本书为其中短篇小说集,收录有2000年后四部新作,一部处女作,一部成名作,两部代表作,一部影响或争议最大之作,一份印象记,一个对话录。 -
吹牛
《吹牛》为当代作家红柯所作短篇小说,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997—2000)。红柯小说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自身独特的审美风格,这种"浪漫的神性大美"从本质上源于红柯终极意义上的生命意识,在语言上体现为"陌生化"的语言追求,而在思维上则极力张扬想象。
红柯,原名杨宏科。2003年12月被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先后获得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奖等多项大奖,是目前全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
大老郑的女人
《大老郑的女人》为当代作家魏微所作短篇小说,2003年《人民文学》4期、《小说选刊》5期,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01—2003)。《大老郑的女人》是70后作家首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优秀短篇小说,作者魏微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关照弱势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为读者讲述了大老郑和一个半良半娼的女性的爱情故事,文字优美舒缓,读起来温暖而忧伤。
《大老郑的女人》写了一个小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风习演变,细致地刻画了这一过程中的人情世故、人心冷暖。你可以说小说的主角是大老郑和他的女人,也可以说是“我们”,更可以说是这个小城。作者在写作上对风俗与人心的微妙变易、社会风尚和道德秩序的把握都极为敏感,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活动、连续、渐变的风俗画片。
魏微,女,原名魏丽丽,江苏人,广东省作协青年作家,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笔细腻深刻,挖掘人性入木三分,获鲁迅文学奖等,部分作品译介海外。1994年开始写作,1997年在《小说界》发表作品,迄今已在《花城》、《人民文学》、《收获》、《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近一百万字。散文作品入选《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随笔卷》,《一代人的文学偶像》(中国文联2002年版),《作家文摘》,《读者博览》,《当代作家评论》,《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文艺报》,《散文选刊》,《名作欣赏》等报刊杂志。小说曾登1998年、2001年、2003年、2004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获《人民文学》奖。2004年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 -
发廊情话
《发廊情话》为王安忆所作短篇小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发廊情话》以风尘女子虚实掺夹的情话讲述,对世俗人生的一种人情世态作了生动逼真传神的艺术写照,它讲述的是一个象征性的故事,现实性很强,不同的是它和爱情有关,和女性主义也有关,意在指陈女性文学的现状和弊端。
《发廊情话》体现了王安忆对上海市民阶层人物的职业、语言、心态特点以及世风民情的精准把握与表现。这篇小说语言和叙事技巧是极其老到的,其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完全可以说洞幽烛微,语言与心理描写贴合人物身份,在基本以人物内视角进行的故事讲述和人物对话中,问或又跳出其外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描写女孩的神色表现,猜测女孩心理,仿佛有一故事的旁观者,虽不言语却在悄悄观察注视着这一幕,把一些隐藏在时间和叙述后的故事谜底,一点点揭去,这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灰蛇草线的伏笔,为理发师最后对人物身份的揭破悄然蓄势,由此也体现出了王安忆驾驭故事的艺术功力。
《发廊情话》让读者看到了人生百态的一种新变化,旧时代的娼妓热衷于为自己树贞节牌坊,现代的娼妓则热衷于谱写自己最为浪漫的情话传奇。这个自我感觉良好、口才出众、喜欢表现、善于掩饰的淮海路上的女孩,还有她口中富于传奇色彩的智商高人一等的老法师,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王安忆的上海市民众生相画廊中又增添了两个新的形象。
《发廊情话》这个精巧的富于隐喻意味的文本,以文学的形式来指陈文坛的是非,以象征来完成对整个小说价值的一种升华,既描写了当下的人情世态、回击了那些辱骂与挑衅,又代表着王安忆对一些所谓女性自传写作的一种嘲讽和真相出示,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当前女性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妓女文学”及对其作品的辩称和赞美。 -
厨房
《厨房》是徐坤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读者评选的大众百花奖、《作家报》评选的“97年优秀小说奖”,并被频繁地收入各种小说选本里。本书以厨房是一个女人的出发点和停泊地讲述了一个厨房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寂灭,惟有心灵不可言说。厨房是一个女人的出发点和停泊地。
《厨房》讲述了一场浪漫温柔的好戏与烟熏火燎的厨房联系起来,厨房里忙进忙出的枝子“每一个游动的心思都是最为本质的女性的心思,她那带着尊严的对男性的‘引诱’,她在受挫时用尊严撑起的体面”很难让每一个阅读者都漠然地呼吸顺畅。女人的厨房与男人的客厅各安其位,却最终还原为一个勘破虚伪、怯懦和自私的人性故事。
徐坤,女,1965年3月出生于沈阳,现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著作十余部。代表作有《厨房》、《白话》、《先锋》、《热狗》、《遭遇爱情》、《狗日的足球》等。曾获《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杂志优秀小说奖,获首届“冯牧文学奖”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