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
你在高原
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是张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2011年8月20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你在高原》从语言到故事,从形式到内容,从韵致到意境,《你在高原》的分卷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差异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几乎囊括了自十九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试验。这种极为罕见的巨大的创造性和神奇变异,很难想象会发生在同一个作者身上。
《你在高原》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 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我们可以设问,当人们回眸打量二十世纪转型的中国,还有什么会比这部煌煌大书更为丰富、逼真和生动呢?
《你在高原》获《亚洲周刊》评出的2010年“世界华文十大小说”榜首,获人民日报、人民网“年度(2010年)最有影响力10本书”,获《当代》长篇年度小说奖(2010年)“年度五佳”,《你在高原》之《荒原纪事》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大奖”。作者张炜凭借本书获得中国教育报十大文化人物之首、出版人搜狐网“年度作者”奖、香港大公报“十大阅读人物”之首,并荣登“齐鲁精英十大风云人物”榜。作者张炜凭借本书获得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杰出作家奖”。
张炜历时20多年创作完成的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共39卷,被称为“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评价这部小说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具有重量的新收获,认为“作品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沉思、对于道德良心的追问、对于底层民众命运和精神深处的探询、对于自然生态平衡揪心的关注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没有语言的生活
《没有语言的生活》为东西(原名田代琳)所作中篇小说,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1995-1996)。《没有语言的生活》讲述的是父亲、儿子、媳妇三个“不正常人”的故事,曾被改编成电影《天上的恋人》,并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卡夫卡写出了人的变形,东西写出了人的残缺。
《没有语言的生活》讲述的是“不正常人”的故事。父亲瞎,儿子聋,媳妇是个哑巴,这三个残疾人组成了一个加倍的“不正常”的世界,他们却力图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最终他们失败了。他们与所谓的正常人之间无法沟通:他们被欺负、被作弄、被侮辱、被偷盗、被强奸。当读到小说结尾,对语言和正常的追求竟是如此结果,相信铁石心肠的人都会有坚冰破裂之感。
东西,原名田代琳,男,1966年3月出生,现为广西民族学院驻校作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长篇小说《耳光响亮》被改编成电影《姐姐词典》和20集电视连续剧《响亮》。主要作品有:《后悔录》、《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我们的父亲》、《不要问我》、《我为什么没有小蜜》、《猜到尽头》等。 -
黄金洞
《黄金洞》为著名作家阎连科所作中篇小说,是一部讲述欲望如何剥蚀人性的小说,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1995-1996)。
《黄金洞》主要讲述了贡贵有一手寻找金沙线的绝活,他靠着挖金沙洞卖金沙发家致富,田也不种了,盖了瓦房,给贡老大娶了媳妇,城里女人桃为了贡贵许诺的一口金沙井,死心塌地伺候他,贡老大表面孝顺,其实想得到父亲的财富和寻沙线的绝活,因此搞出了一系列的闹剧。
作品《黄金洞》以“我”(贡二憨)的视角叙述了这个没有亲情的家庭中,父子之间为了金钱和女人如何“斗智斗勇”,将人在物欲面前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黄金洞张开一张大口,将人性剥离,赤裸裸地将一张张被欲望扭曲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
《黄金洞》文本语言生动活泼,读来令人发笑,又犀利深刻,似乎将遮盖在人心上的大幕扯去,还原生活最残酷的真相,令人冷汗淋漓。当他们狂热追求的东西由于生命的轰然倒塌而变得毫无意义时,读者会发现作者的用心良苦。
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时,阎连科说:父母亲情、兄妹亲情、夫妻亲情,所有的人都会在一片黄金面前发生变化,这块黄金可能确实让每一个人都发生了变化这个小说今天看,我觉得还是有意义,至少对人性、对金钱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义的。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最后一名女知青》《生死晶黄》《日光流年》《丁庄梦》《受活》,小说集《黄金洞》,中短篇小说《年月日》等。作品曾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奖项二十多次。 -
雾月牛栏
《雾月牛栏》为中国当代作家迟子建著短篇小说,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小说讲述了农村的故事,看起来很平凡,但也蕴含人生哲理,作者如画的笔触中,引人深思。迟子建希望能够从单项的事物中看出深刻,同时双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迟子建,中国女作家,汉族人,出生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2008年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描写细腻生动,语言精妙,具有一种淡淡的伤怀之美,给人以巨大的文学震撼,因此,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喜欢与青睐,其粉丝自称为“灯谜”(源自她的小名“迎灯”)。
2005年,迟子建在《收获》上连载《额尔古纳河右岸》,该小说描写了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其历经的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08年,迟子建凭借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评语中称这部作品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1996年,迟子建以短篇小说《雾月牛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0年,迟子建以《清水洗尘》再获鲁迅文学奖。 2007年,迟子建以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 -
天行者
《天行者》是刘醒龙以民办教师为题材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9年,小说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天行者》 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乡村民办教师曾有过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现实主义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小说《天行者》采用了刘醒龙惯用的叙事模式,即以一个乡镇或某一个单位作为相对完整的叙事空间,在一部作品中非常集中地书写其中的种种情事。《天行者》的叙事结构包括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其主线主要讲述了西河乡界岭小学三代民办教师转正的故事,而辅线则是张英才、余校长、孙四海、万站长、蓝飞和夏雪等人的爱情故事。然而在这些大故事中又穿插小故事,每个小故事又可以作为下个故事开展的源头,相互交叉汇合,使小说的叙述不再仅仅拘泥于双线结构而构成一个纷杂的面,使得小说的叙事精彩纷呈,紧缩而富有张力。与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隐藏作家情感的叙事态度不同,刘醒龙在小说中显现出了鲜明的爱憎。如小说中余校长等民办教师转正要交根本难以负担的巨额工龄费时!作者先描述了去省城上访的邓有米妻子成菊的所见所闻,她去教育厅时,那里正在盖一栋仰头看不到顶的高楼。 成菊说,夏雪父母捐的那么一点小的楼都要花十万!教育厅的楼盖得像界岭小学后山那样大!要花多少钱?只要节省一只墙角!全省的民办教师就不用交钱买自己的工龄了,作者在此通过成菊之口就表达了自己的不平和愤慨之情。在叙事策略上,作者则采用了全知叙事的第三人称,但同时又使用了一个外部叙事人叙述张英才来叙述,通过张英才的视角在另一个层面来讲述界岭的破败和落后。同时大量的内聚焦使小说的空间营造丰满起来,而张英才对界岭的看法也在另一层面写出了张英才的内心成长,可谓一举两得。
《天行者》是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 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所献上的一曲悲壮之歌。书写了一群民办教师在农村中的坚守与盼望,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四百多万民办教师的近乎临摹式的描写。长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民办教师的形象一直被限定于低下的文化、社会地位之中,政治形象以及教育贡献往往被简单的勾勒或直接忽略,而刘醒龙 -
天缺一角
《天缺一角》为当代作家李贯通所作中篇小说,1998年4月,小说《天缺一角》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奖,后被改编为电视剧。
李贯通,山东鱼台人,现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文联全委委员,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文学创作一级职称。在内陆及台湾出版《洞天》、《天下文章》、《天缺一角》、《鱼渡》、《李贯通小说精选》、《无边波澜》、《水性》、《迷蒙之季》等14部著作。部分作品译成英、法、意、阿拉伯文字,在国外刊发,三部小说搬上荧屏。 -
双鱼星座
《双鱼星座》为当代作家徐小斌所作中篇小说,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1995-1996)。徐小斌在当代文坛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局外人”姿态。她以诡谲的想象力、超拔的智性与敏锐的感受力长久地构造着一个个由神秘的文化符码筑成的“别处”。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风头正健”,以《双鱼星座》、《迷幻花园》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为代表,她的小说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独特景观。本书精选了作者这一时期的中短篇佳作共上2篇,始终把叙述的焦点集中在对现代人或者说是现代女性精神焦虑和情感挫折的细致描述上,真诚地传达出作家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深切情感体验。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失望,对女性意识的格外自觉,对神秘与未来的情有独钟,显示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价值的深层思索与关怀。高度先锋化的艺术探索,浓郁的女性写作色彩,自然高雅的审美格调,更使她的作品独立于一切文学潮流之外,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徐小斌的小说由此成为智性与诗情、科学与神秘、象征与隐喻、回旋与变异、玄奥的形而上空间与深刻的女性经验等交织在一起的叙述怪圈和迷宫;犹太如埃舍尔的绘画与巴赫的音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由异域回到当下,由神秘转入现实,又从现实过渡到更高层次的未知。
徐小斌, 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出书四十余部。(全部图书可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徐小斌文集》(五卷本)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国家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奖、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奖等奖项;《羽蛇》成为首次列入西方主流出版社国际计划的中国作品。有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意、日、西班牙、葡萄牙、韩国、挪威、巴西、希腊等十一国文字,在海外发行。新作《炼狱之花》获第三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是当代文坛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 -
镇长之死
《镇长之死》为陈世旭所作短篇文学小说,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陈世旭的《镇长之死》以它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小镇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风貌,揭示出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并用它独树一帜的荒诞幽默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悲哀。镇长这个主人公的善良品质,终究被淹没在历史的无情里,这不得不让人们去思考政治与人性之间的残酷联系,从更深的层次去剖析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在短篇小说《镇长之死》中,陈世旭无疑把一个镇长、一个小镇写出了饱满的厚度。镇长的命运虽然是个悲剧,是历史不经意的玩笑,却给我们留下了更多对人性美的追思。不断解开困惑的同时,我们能够读出作者心里对善良人性的渴望,对底层劳动者深深的同情,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深刻责任感。 -
哺乳期的女人
《哺乳期的女人》为毕飞宇著短篇小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奖、全国十佳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奖。本书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它是一种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作家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境界。他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地打开男孩的内心,又以少妇特有的温情,缓缓地收拢一切。
《哺乳期的女人》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它是一种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作家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境界。他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地打开男孩的内心,又以少妇特有的温情,缓缓地收拢一切。
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毕飞宇著有长中短篇小说近百篇。 代表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 《那个男孩是我》(1993年《作家》杂志) 《是谁在深夜说话》(1995年《人民文学》杂志) 《哺乳期的女人》(1996年《作家》杂志) 《白夜》(1998年) 《男人还剩下什么》(1998年) 《蛐蛐 蛐蛐》 《怀念妹妹小青》 《地球上的王家庄》 《彩虹》 《家事》 《相爱的日子》等
中篇小说: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学》杂志) 《青衣》(2000年) 《上海往事》 《玉米》 《玉秀》 《玉秧》
长篇小说: 《平原》 《推拿》 《玉米》(长篇)
短篇小说集: 《慌乱的指头》 《祖宗》 《操场》等。 《毕飞宇文集》(四卷本,按照时间 -
推拿
《推拿》为作家毕飞宇所作长篇小说,全书近八十万字,获得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推拿》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这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版为全社会更好地了解盲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一个范本。毕飞宇在《推拿》中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个推拿店里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
《推拿》是一部特殊的小说,它拥有超乎一般的细致绵密的语言,令人惊讶的敏感纠结的情感,小说外表沉默、内心绚烂;它平缓多过激烈,温情多过残酷,却又让无奈与悲凉相伴相生。就像一条静默的河流缓缓流过,有漩涡,也有温度,夹杂着无奈也携带着沧桑。
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写作,摒弃了同情与关爱,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彻底,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书中强调,和正常人一样,残疾人、盲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样需要尊重和关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推拿》最大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颓唐,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 由此引发读者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我们正常人人生的深刻反思。
在《推拿》写作中,毕飞宇摒弃了传统习惯中对特殊群体“自上而下的悲悯与同情”,本着对盲人极大的尊重与理解,站在盲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世界,进而细微彻底地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而真实的生活,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出版后连获《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人民文学》奖、新浪“年度作家”、《当代》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台湾省《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推拿》获得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推拿》对盲人世界的描摹彻底而又生动,有效地发掘并呈现了新的人际。作品彰显了毕飞字的小说功力,开阔,深邃,从头至尾洋溢着令人沉醉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