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现代作家霍达著长篇小说,并以此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是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未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
《穆斯林的葬礼》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林的葬礼》正是着眼于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冲突,在中国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大历史背景下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融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性之美与价值之美于一体,折射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 文化渊源的一面,又有与汉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面。因此,冰心称“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并着意表现异质习俗文化同回民族习俗的撞击、较量和通融,使之成为情节包括场面和细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的例子如葬礼和婚礼。梁亦清身怀绝技,但在代表资本的汇远斋老板蒲寿昌的压榨、倾轧下不得不含恨死去,从而引发韩子奇、梁君璧为之报仇雪恨,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正好与梁亦清的质朴性格谐适: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韩新月德才貌兼优,对人生、事业、爱情执着追求,但无奈心脏残缺不得不辍学,而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使其爱情绝望,终致夭折。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 -
浴血罗霄
《浴血罗霄》是萧克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被评为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罗霄纵队为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决策北进,以罗霄纵队司令郭楚松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本书曾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浴血罗霄》出版了,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种韵味。《浴血罗霄》反映的红六军团的军事动作是红军长征的前奏。
《浴血罗霄》主要讲述了1933年,国民党五十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进,去新的苏区。 罗霄纵队一举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攻克、火攻敌人的堡垒。一路上在敌人天上飞机、地上步兵追击的情况下,罗霄纵队一次次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但在艰苦、残酷的环境下,罗霄纵队损失很大,不少战士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两个多月的征战,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情况更加复杂,环境更加恶劣,部队从各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向北挺进已经没有意义。为了保存部队实力,中央同意罗霄纵队返回罗霄山脉根据地的计划。罗霄纵队的战士们知道要打回自己的根据地,个个情绪高涨,克服了边急行军边连打恶仗的巨大困难,甩掉了追赶的敌人,终于回到离开近三个月的家乡。 -
张居正
《张居正》共4册,作家熊召政著长篇小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的形象,并展示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小说通过对典型环境的生动再现,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既弥漫着一种典雅古朴的气韵,又给人晓畅通达,引人入胜的阅读愉悦。
《张居正》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包括《张居正·木兰歌》、《张居正·水龙吟》、《张居正·金缕曲》、《张居正·火凤凰》四部。小说《张居正》主要讲述了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张居正。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今后人扼腕叹息。
作家熊召政早年素有诗名,近年倘佯于朱明王朝之间,对这位毁誉参半的乡党悉心研究,将诸多感悟凝诸笔端,力图全方位塑造出这位政治家的血肉之躯,展示万历前后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图。 小说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庭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塑造出了张居正、高拱、冯保、李贵妃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作者熊召政历经十年潜心创作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该书在出版之际即得到金庸、王蒙、唐浩明、雷达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推崇。作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现实主义的追求解读历史,用古典的章法,现代的手法阐释和再现历史。小说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当属张居正这个封建社会改革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追求历史真实的艺术再现是历史小说《张居正》另一个重要的艺术成就。人物对话紧扣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或文或白,在叙述中,还采用诗词唱和,拆字算命,诗词联句等多种方法。
四卷本长篇小说《张居正》,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 -
茶人三部曲
《茶人三部曲》为中国当代文学小说,作家王旭烽的代表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展示了杭州一个茶叶世家的兴衰沉浮,着重通过忘忧茶庄三代茶人的命运悲欢的展示,对茶的精神、茶人精神的透视,演绎出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国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人类文明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之魂。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小说以1966年6月至1976年清明期间的“文革”为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杭家的第四、第五代传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登上人生舞台。世界很大又很小,杭、吴两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家族后代又撞到了一起,善良与愚昧、天具与邪恶都以革命的面孔、狂热的姿态自觉不自觉地投入了运动。杭嘉和这位世纪老人,目睹了浩劫的全过程,在家庭蒙受巨大灾难的年代里,保持了一个中华茶人的优秀品格。杭汉、罗力等茶业工作者在备受煎熬的苦难中从未停止过对事业的追求,茶支撑他们走过漫漫长夜,终于迎来了一个昌盛的科学时代。
《茶人三部曲》从1990年开始动笔,到1999年底改定,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全书以江南杭姓茶叶家庭六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 -
金瓯缺
《金瓯缺》(4卷)出版于1985年,作者徐兴业,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上海市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小说奖。 本书描写的是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金瓯缺》仿佛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给人总的感觉就是:惨烈和悲壮。
《金瓯缺》描写的是十二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长达数年的民族战争,分四卷出版。中国历史上,十二世纪是个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众星灿烂的时期。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就是以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背景,形象地再现了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上曾经并存过的辽、宋、金三个政权和它们的兴衰变化,塑造了一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民族英雄。这里面,不但有为救亡图存而九死不悔的北宋爱国将领刘、宗泽、马扩、岳飞等人,也有强悍英武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英气勃勃的辽军柱石耶律大石等人。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倍加着力刻画,因而也格外光彩照人的是宋朝青年爱国将领马扩。
《金瓯缺》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把笔墨集中到宋徽宗末年到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这段多事之秋,时间与空间跨度大。但是由于作者组织小说系统有方,使得开卷读来,只觉历史一幕幕有条不紊地展现在面前,毫无混乱无主次之感。宋金海上之盟和议夹击辽国,然后有宋两次伐辽,伐辽事败,金国却胜了辽,宋从金手中买回燕京以护面子。金军挟灭辽之威乘势攻宋,宋仓皇应战,到两次东京保卫战,到二皇被虏,到临安称帝,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这期间,政权更迭,人事沉浮,刀光剑影,狼奔豕突,要写要讲的事很多,而且这种事件人物之间关系复杂,盘根错节,如何去叙述呢?这是考作者的功力所在的。
徐兴业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以马扩一家人的遭遇为线索,层层展开叙述,围绕这个线索,写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同时在大的背景前又极力描绘出马扩一家人的沉浮,用大背景为马扩一家人命运作渲染、铺垫,马扩一家人的命运又反过来渲染当时的重大的政治军事情况,使得文章读来生动鲜明、感人肺腑,同时有了马扩一家人的命运作头绪,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就有选择了,面对众多材料,利我者用之,不利我者舍之,取舍自如,因而作者叙述起来,从容得体,舒卷自如。光有了线索只能为组织故事提供一个形式上的脉络,要 -
战争和人
《战争和人》 ,作家王火的代表作,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全书一百六十多万字,以三部独立却又互相联系的的小说构成三部曲的形式,可以独立成文,也可首尾相衔,分别讲述了抗日战争前中后三个时期以国民党内部为视点的中国政局时局的变化,内容独特新颖,爱国主义教育气氛浓烈。
《战争和人》讲述抗日战争前中后三个时期以国民党内部为视点的中国时局变化。作品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战全过程中的飘泊行踪为线索,表现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到1946年3月抗日胜利、内战迫在眉睫这一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生活,人物的行踪遍布沦陷区和解放区以外的大半个中国。这种全景式的时空结构为人物的描写设置了一个俯仰古今的宏大背景。作品具有突出的史诗结构和鲜明的史诗风格。
《战争和人》的主线是童霜威宦海沉浮,几经磨难,由混沌和懵懂逐渐走向觉醒和光明的过程。另一条主线则是童家霆由年幼无知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正义战士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火的《战争和人》三部曲原名《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
小说《战争和人》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童霜威战前曾因官场失意而牢骚满腹,自命清高又难免随波逐流,但在抗日还是投敌的关键时刻,却以他骨子里的民族气节,拒绝了各方势力卑劣的笼络与威逼。八年烽烟中,他携子童家霆避难南陵、宦游武汉,亡命香港、隐居上海、辗转重庆,见识了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百态。他由消极避难、保持名节到鄙弃国民党独裁统治、投入民主运动的行列。同时,成长为青年的童家霆,也在时代风云的锻造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光明。
《战争和人》是一部具有诗史品格的巨著。作品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战全过程中的飘泊行踪为线索,表现从1 936年12月西安事变到1946年3月抗日胜利、内战迫在眉睫这一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生活,人物的行踪遍布沦陷区和解放区以外的大半个中国。“这种全景式的时空结构在意义蕴涵上有史 -
无字
《无字》,作家张洁的代表作,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无字》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饱含了女性的自省及对真爱理想的追求,并毫不气馁地呼唤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根。作品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风云际会,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全书分三部,计八十余万字。
张洁写了十二年的三卷本长篇小说《无字》,就是一部具有“繁复”品质的小说。在《无字》中,我们读到的是残酷的生存现实,是刻骨的生存之疼和梦想与荣辱的交织。历史被解构,神话被解构,爱情被解构,而人物的苦难却是那么的深,这一切都源于太深的爱,只有爱得太深的人才会有更深的恨,只有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人才会有如此疼痛的撕心裂肺。到了“耳顺之年”的张洁并没有平和下来,相反却是老而弥坚老而弥怨,在悲怆激越情感波澜的文字中,呈现出繁复、锐利和偏执的光芒。
《无字》是著名女作家张洁,历时十二载,潜心撰著的凝重恢弘、空灵隽永的长篇力作。小说文字灵动洒脱,情节精妙跌宕,人物复杂逼真,布局宏达伟阔。好似一部雄浑的交响乐,一个回旋又一个回旋,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进行着灵魂的拷问,留下无尽的思索,实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太深重的苦难恐怕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恐怕无法言说,是曰《无字》。我们却于《无字》中看到了作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苦苦寻觅,听到了作家对新世纪的美好祈盼。
无字长篇小说《无字》,分三部,共计八十余万字。是张洁的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之作。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生活为主线,通过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勾勒出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深刻描绘了动荡、变革时代各种人物的命运和状态,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真实。作品把叙事、表情和思考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新的独特的审视方式追忆往事、叩问人生,在难以言表的生命和爱的巨大悲痛中,寻觅和发现人类精神的意义。德国批评家本亚明说:“对于天才作家,每行诗或每个句子之后的停顿——命运沉重的吹拂,都像轻柔的睡眠一样降临在他艰苦的劳作之中。”张洁正是通过她独特的感悟生命的禀赋和全身心的艰苦劳作,以轻 -
历史的天空
《历史的天空》,长篇小说,由徐贵祥所著,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作品叙述了以梁大牙、陈墨涵为代表的一代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文化大革命直至新时期的生命历程,如实描绘出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近半个世纪复杂多变而又跌宕起伏的革命历史,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活,可敬可感的平凡英雄。
《历史的天空》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描写了以梁必达、陈墨涵等为代表的30来个青年男女在30年代投身于革命的故事。挣脱了日军的追杀,几个逃难的青年在对未来的选择上分道扬镳了。找八路军的遇上了国民党,投国民党的撞上了八路军。阴差阳错的偶然成了命运的必然归宿。他们从此结识了他们未来的战友和敌人,从此走向了战争和政治,也从此有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有了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和扑朔迷离的人间恩怨——昨天唇齿相依,明日反目成仇;阵前并肩作战,幕后暗设陷阱;情同手足者在利益面前落井下石,势不两立者于患难之中肝胆相照……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主要背景,刻画了梁必达、陈墨涵、朱预道等抗日军人形象,展示了一帧雄阔壮烈的民族战争画卷。乡村青年梁必达等人因逃避日军追杀到凹凸山投奔国民党,阴差阳错闯进了八路军的根据地,从此就走向了战争和政治,并在与张普景等人的斗争中,逐步由一个不自觉的乡村好汉成长为一名足智多谋的指挥员,最终修炼成为一名高级将领。
《历史的天空》大气磅礴,透过一段特殊的战争历史,显现了中国革命的深层奥秘和令人拍案叫绝的战场智慧、官场兵法、情场艺术,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
白鹿原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长达近50万字,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并以此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4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陈忠实说,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用了两年时间准备,用了四年时间写作。这就是说,陈忠实是在其44岁时开始准备,至50岁时才完成。该作篇末注明: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草拟,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修订本篇末加注有:1997年11月修订于长安)。据陈忠实说,他写这部作品,共写了两稿,第一稿拉出一个大架子,写出主要情节走向和人物设置,第二稿是细致地写,是完成稿,精心塑造人物和结构情节,语言上仔细推敲。这个说法与他篇末标明的写作时间是吻合的。
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同时,这种手法还给所叙述的历史带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性,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仿佛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握着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
白门柳
《白门柳》共3册,是著名作家刘斯奋历时16年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并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的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宛以及名士钱谦益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
《白门柳》小说共分为三册,分别为:《白门柳1:夕阳芳草》、《白门柳2:秋露危城》、《白门柳3:鸡鸣风雨》。小说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虽然上百,这些人物在书中所占的位置轻重各不相同,但贯串全书始终的核心人物其实只有五位——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以及黄宗羲。五位人物当中,钱、冒、黄分别属于“士”这一阶层里三种不同的类型,各有其普遍的代表性;柳、董则分属“名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中的两种性格、追求各异的女性。当然,作为这群人的对立面,小说还以相当篇幅写到权奸马士英、阮大铖,以及降清明臣洪承畴,他们应该也属于第一层次的重要人物。
《白门柳1:夕阳芳草》集中描写了大明王朝覆灭的前夕,江南地区的文人组织“复社”和“阉党”余孽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一波三折的爱情纠葛,竟同权臣暗中进行政治交易,为“阉党”余孽开脱,使江南的政治、社党的争斗、内讧更显波诡云谲。小说通过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即所谓“士”这一阶层的性格状态,以及上至朝中权贵下至秦淮汩院、江南市井,再现了我国十七世纪中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展示了一幅奢华腐朽走向哀败孕育新生的末世画卷。作品无论是写历史人物生活情怀,还是金粉江南民情风俗,都细腻传神、绘声绘色、新意迭出。
《白门柳2:秋露危城》以明末动荡复杂的局势为背景,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及其迅速崩溃的过程。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明崇祯的突然灭亡给江南造成了冲击和极度混乱。为江南半壁河山,拥立新君,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集团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展开较量。政权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各派斗争惊心动魄,甚至爆发内战危机,直至清兵一举南下。作品通过对黄宗羲、陈贞慧、史可法、钱谦益、柳如是、董小宛等一系列著名人物的命运、性格变化的描写,以姿采纷呈的运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一幅场景辽阔、人物众多的历史长卷,其中既有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的恩怨纷争,又有秦淮两岸男女在乱世中的感情纠葛,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