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作文中标点符号运用不规范的现象,其表现形式大体有以下7种:
1.点号出现在一行之首,书写时不单独占格。
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的位置》指出:“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书写时一般占用一个字的位置,通常不出现在一行之首。”这个规定很有它的科学道理。因为这7个点号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点断语句、表现停顿或表示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它应该书写在一格的左下方,紧跟着末了一个字。只有定位准确才便于读者了解原文的语气、起讫的意义。有的学生书写“点号”时不占格,而是挤在相邻两个字的夹缝处,这是不规范的表现;也有学生书写时虽占一格,但不是写在左下方位置,这也是不规范的表现;还有的学生书写时不是尾随字之后,而是回行,即写在另一行的第一格内,这更是错误的,因为这时它已经丧失了表示停顿的意义。
况且,标点不回行,这是鲁迅先生从长期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且最早倡导,又长期被出版界形成“通例”的一条经验。正确的书写和使用它,读起来方便,看起来美观,用起来合乎习惯,同时这也是习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2.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出现在一行之首。
《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的位置》明文规定:“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从表意功能方面说,引号是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括号主要是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书名号是表示文中的书名。如果把它们的前半部分放在一行的末了,就会出现自行游离、割裂的现象,不便于读者了解引文或注释以及书名的起讫与意义,读起来也很不方便。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它们的后半部分放在一行之首,也是有这些问题的。引号、括号、书名号书写时凡遇有需要“回行”的情况,都必须坚持紧跟文字的原则,即前一半符号要紧随第一个字,后一半符号要紧贴末一个字。要力避出现因被“拆散”而自行游离的情况,不妨早作准备,采取挤一挤或松一松的办法来补救,或挤在上行,或移至下行。
3.转行时,将破折号、省略号拆开使用。
破折号规范的书写法是“——”,占两格。其作用是:表示底下有个注释性的部分,或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表示话题的转换。具体运用时它只能作为一个完整的汉字对待。需要转行时,或放在一行的开头,或放在一行的末尾,请注意千万不要拆开使用。有的青少年不懂得这一点,在文章的转行处将破折号从中间截开,写成前行末尾占一格,后行开头占一格,把一个完整的破折号变成了两个“-”字,失去了破折号特殊的表意功能,影响了文字的表达效果。这样的差错要比一个错别字的影响还严重,因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省略号正确的书写形式是“……”,六个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它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或表示文中虚缺的部分。需要转行时,可放在一行的开头,或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有的学生不重视规范的书写方法,而是在转行处错误地将本是一体的六个圆点拆开使用,在前行末尾一格中写三个圆点,在后行开头一格写三个圆点。这种情况的出现,使省略号的表意功能丧失,直接影响语意的表达效果。还有的学生书写时潦草马虎,将本应该六个圆点的省略号随意写成四个圆点或五个圆点,或将六个圆点写成六个芝麻点,这都是错误的。
4.转行时,将间隔号放在一行的开头。
间隔号的规范写法是一个圆点“·”,占一个字的位置。用来表示外国人或某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还可以用来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或用以表示诗体与题目之间的分界,或用以表示词牌与题目之间的分界,或用以表示朝代名与人名之间的分界。书写时应占一个字的中心位置,转行时它只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决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有的学生将间隔号放在一行的开头,或者不单独占格,而是夹挤在两个字缝之间,这样的书写都是不规范的,使读者看不出它所要界开的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5.以圆点代替句号、逗号和顿号。
有的作文中,常遇见该用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停顿的地方,不写逗号,而是点上一个圆点;在两个并列词或词组之间该用顿号的地方,不写顿号,还是点上一个圆点;一句话写完了,该使用句号,偏不画上句号,仍然点上一个圆点。教师看到这样的作文是比较闹心的。其原因怕是受了外语书写的影响,这是某些青少年的一种坏习惯,应当给予纠正。
6.引号运用混乱。
有的作文双引号、单引号运用混乱。有的学生不懂得所引语句内若又有引文时需要将其双引号换成单引号的道理;也不懂得凡遇到引文较长或者引文内容较复杂时,为保持引文原貌起见,可以用“提行引文”的办法去处理它。因而造成“双引”套“双引”的混乱文面。这样书写看起来层次不清,读起来令人头昏糊涂。语文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核对原文,理清层次,正确使用。
7.引文末尾标点符号使用混乱。
有的学生不懂得引号末尾标点符号使用的规律,也从不愿意去认真学习它。凡遇引文,总是随便地在后引号的附近点上一个标点符号了事。似乎点在引号里边和外边都无关紧要,结果出现混乱,影响文字的表意效果。关于这方面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凡是引用的是完整的话,引号前面又是冒号的,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边。例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也有的学生不懂得这个规律,在作文中错误地写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第二种,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标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有三种:
①当引文成为作者的一句话中的一部分,并且用于整段话的结尾时,这时引文末尾的标点符号本应该放在引文之外,以便使引文变成习作者自己话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机地溶入正文中。至于是否沿用引文末尾原有的标点符号,则应视习作者话的整个结构情况及其语气停顿要求而定,一般来说多用句号。
然而有些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把末尾的句号(或逗号)移到后引号外边,因而造成引语与正文的割裂或不协调,使别人读着感到费解。例如: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有的学生错误地写成: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②当引文成为习作者的一句话中的一个部分,但是放在这句话的前头,引号里原来的句号就得取消,按照它在整个句子中的地位,在引号外加上逗号。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就是说,做学问必须要勤奋。
有的学生错误地写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就是说,做学问必须要勤奋。
这样就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了两个句子,使引文从句子中割裂出来,直接影响到习作者要表达的意图。
③当引文是两句话,被放在习作者整段话的中间,这两句话里原来的符号就得取消,按照它们在句子中的地位,前句在引号外边加逗号,后句末尾就不需要任何标点符号了。例如: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有的学生引用时稀里糊涂地把引文原带的标点符号一股脑儿地引入引号之内,变成下边这样的错误形式: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这样不但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而且也容易使语言出现歧义,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作文中引文时标点符号使用失当的情况比较常见,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难以一一列举,它像错别字一样,有时甚至比一个错别字的影响还要大得多,直接影响着文章思想内容的最佳表达效果。
面对青少年作文中标点符号使用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必须慎之又慎,耐下心来,字斟句酌,予以纠正,并利用作文讲评课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认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