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应如何学习

作者:佚名 字数:9936 阅读:126 更新时间:2016/06/09

面对新课程应如何学习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指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部副部长王谌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习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其实,自古以来,学习方法“有法可依”,而又“新法不断”,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普通心理学中就已经根据人的生理、心理规律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这是学习方法最科学最基本的依据。学习方法又随人的个性、习惯、素质、学习发展以及学科、兴趣等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新的课程改革更是首先提出乃至现在最为明确的还是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实践课的学习等等。其实,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就是学法改革、教法改革和教材改革这三大块。

先说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观还得引用一句老话:“人的观念支配着人的行动,一个愿意学习和一个不愿意学习的人其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可谓想学好就能好,不想学好就不能好。”那么,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哪些学习观念呢?

(一)“我能行”、“我拼搏”、“我成功”

这个理念的核心是树立学习的信心。我们知道,拿起课本、答案试卷,必然有分数的高和低、理解的深和浅,如果拿分数排队,必然有些学生要排到队尾,但是我们纵观社会的人才,是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者呢?不是。人才需要教育,但教育并不是想造就怎样的人才就能造就怎样的人才。如此看来,在学科学习上,无论是高分还是低分,其实这个并不是十分要紧的。一方面我们要真实的面对学科,千方百计把各个学科都学好,取得优异成绩,这确实有利于成才,更有利于高考,乃至考研、考博等。另一方面,假如你的成绩经过努力仍不理想的话,千万不能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为,学习成绩不优秀,不等于不是人才,不等于不能成为成为人才,世界著名生物进化创始人达尔文学习并不优秀,物理学家牛顿当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不是最好的学生,当今有好多人大学没有毕业也成为优秀人才,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只上到大学三年级。所以,学习关键在于充满信心。单就学科知识而言,只要充满信心,也能够学好。其实,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奋斗。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并不都是十分聪明的学生,尽管我们不否定聪明人确实是有的。人的努力和成功,主要来自于信心,以至于头脑差不多了,有了信心和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到了后来,事业上竞有天地之差。小时侯一点点的自信,会导致后来人与人之间无限大的差距。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道路通罗马”

学校开设的课程是有限的,但学校的教育原则却强调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开发潜能,培养个性,全面发展。按照这个原则,学校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学科教学方面各种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科的尖子,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准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服务,如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一个文化、思想道德品质、体质、心理基础,也要求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可以接受到一些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及特长辅导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完成基础教育学段后,选择的余地则更为广阔和灵活,从整个社会来讲,总有适合学生的教育供学生选择。

(三)不被低分吓倒

考试有高分低分,上大学按成绩录取,教学质量以成绩论定,这些是事实,我们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不能为低分所吓倒。在某些方面一窍不通的人,在其他方面却往往非常精明。有些学生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对书本的知识他可能不通,但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却比别的同学强得多,等等。低分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低分吓倒。分数可以检验人,但分数决不能划分哪些人是人才,哪些人不是人才。教学需要分数,学习需要分数,但人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与分数,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分数。能赶上的要赶上,能进步的要进步,能不放弃的就不放弃,有些知识是后来学习的基础。但不能说基础越好,以后干起事业来就会越好,这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重要的是正确对待,不懈奋斗。

(四)多读书,多啃书

基础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无论是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不优秀的学生,都应当多读书,当然书要有选择地读,不能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读书既有故事情节的吸收,又要有思想品位,更要有利于增长知识。还要提倡啃书,所谓啃书就是有些书读不太懂,也要下决心去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专门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书去读,书读多了,你就会觉得有些书不值得一读,这样,才能进步。现在学校课程负担重,作业做不完,升学压力大,教与学都围绕着考试与升学,学生很少有时间读书。现在网吧、录象等很多,学生应当用于读书的时间全用在了上网,结果现代流行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学生知道的多,而对提高文化修养、增进知识的东西则知道的少。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不得不承认,读书就是要在这两难之间选择,而决不能找借口不读书。读的书多了,对于知识能力自然是积累和提高,同时对学科知识的单一性也是一个补充,对养成自学习惯和研究性解决问题也大有益处。

(五)积极发言,大胆提问

积极发言,也就是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论对还是不对,都要争取多发言。开始发言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笑话,时间长了就没有了。积极发言,一是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是学生能够随时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给老师以纠正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发言带动了思考,思考带动了学习,这就有先于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发言有风险,会丢人现眼,大脑的思维会更紧张一些,但是久而久之,反应速度就会加快,大脑的敏捷度就会提高,加上发言还要关顾全班同学的表情、态度等,会调动起全身所有的感官进入状态,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一个是大胆提问,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问题意识。作为学生,头脑里要有任务、问题,这不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由于任务、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问题的欲望大大增加,其能力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是任务完成了、问题解决了就没有问题,就该休息、玩耍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对问题有兴趣,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小学生一般都喜欢质疑,他们眼神中好象始终存在着问题,这是很好的事,为什么长大了反而没有问题了?不是没有问题,是教育失败所致。教育的结果,学生都没有了问题,谁还去创造,谁还去发明?因此,在课堂上,不但老师要有问题,学生更要有问题。一般地,学生接受一个知识比较容易,而怀疑一个知识比较难,在怀疑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问题更难,所以学会提问题还真不容易。那么,对于问题的思考就要放宽一些。

第一, 不要迷信教材,敢于向教材挑战。现在同学们听到的、见到的事物很多,学生要善于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提出问题。                 

第二,要善于研究现实中的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本身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但教材毕竟有限,学生要善于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解决,或者自己带着学到的知识去思考问题、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要善于对任何事情问个为什么,刨根问底。有些知识是有阶段性的,每一段知识都是为下一段新知识打基础的,因而问题肯定存在。学生只要善于思考,问题马上酒会出来。第四,问题解决完了吗?没有。问题永远解决不完,当同学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问题,当同学们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带着问题。当同学们在学校的时候有问题,出了学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仍然有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进步,就是创造,就是发现,就是发展。可以说,任何发展都是解决问题的结果。

(六)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要有一种环境,“夫才须学也,学须静也”,“宁静而致远”。学习的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如学校操场、广场、花园、安静的教室、美丽的校园等。一种是人文环境,包括师生关系等都对学习有影响。这些环境的建立,一方面要靠学校体制、制度来安排,学生自己无法解决;一方面要极力办自己能办到的事,如向班主任主动提出要和某某同学同桌,和老师、周围的同学搞好关系,建立友善同盟,互相帮助等,这样不但学习的心情好,没有杂事干扰,同时,遇到困难还可以请同学帮助,无疑有利于学习进步。

(七)善于思考、善于想、动、做

学习不仅要善于听,而且要善于想、善于动、善于做、上课要专心听讲,当然这是学习上最简捷、最有效的办法,但还要善于思考,也就是不断地产生疑问。思考就要动脑筋,脑筋越用越灵活。学习还要善于动口、动手。该动口的地方大胆动口,绝不错过任何一次机会,该动手的地方必须要主动动手,不能偷懒。有许多名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就是说凡读书就要心记、手记、脑记、口记。手记具有可重复性,能强化记忆。要学会记笔记,记日记,记录自己日常看到的名言警句,以及记录自己的思想动态等等。善于做。现在的教学,如英语听力都是做的功课。对于要做的课,学生必须要动手去做,不能光那里看、想、记,俗话说: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八)寻找或建立情景

这里有教和学两个问题需要注意。教师要善于创造或制造情景,不仅要更好地展示作品所反应的外在情景,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学生自己还要善于进入情景、制造情景。所谓进入情景,那就是被教材内容深深吸引。进入了情景,就可以忘物、忘我,就可以畅游于知识海洋的乐趣之中,反应在外表上就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不二用。所谓制造情景,换句话说就是寻找情景、寻找乐趣。读书是辛苦的,考出好成绩更要付出一番艰辛的努力,客观地说,看书哪有上网等那样有乐趣,说实在不是逼迫,无乐趣可演,但是为了成长、成才,为了升学,为了增长才干又不得不去学习,那就要苦中作乐。其实只要钻进去了不能说没有乐趣,这个乐趣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同时,刻苦学习一定要加上适当锻炼、劳动、休息和娱乐调整,要学会调节、善于调节。既要寻找书中的情景,也要寻找书外的情景,这样学习的兴趣会一直保持下去。有些学习内容与社会、工厂、部队、社区、医院等相联系,在社会实践中寻找情景也是一种办法,或者与实验联系起来,与其苦思冥想不如到实验室去亲手做一做,或者上网去亲自查一查,或者到工厂去亲自干一干,或者到部队去亲自体验、访问,或者到具体场所去测量、计算,等等。这种现实的情景,不但可以放松看书带来得紧张和疲劳,可以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接受到书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助于早日认识社会。

(九)寻找亲近

我们知道,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对班主任的课爱学,对自己崇拜的、敬爱的老师的课爱学,这个原因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情意原理。情意原理说到底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关系,学生对老师产生敬意,对其所教的课也会产生爱意,就有利于学习;当学生对老师产生恶意的时候,对其所教的课程也会产生厌烦或不满,这必定不利于学习。当然,解决这个问题,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有现代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要和学生有共同语言,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知心人、良师益友,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一方面学生也要寻找对老师的亲敬之处,人由于气质、性格等不同,一些人和另一些人总是合不来,这很正常,但是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特殊的关系。第一,师者一般为长者,无论怎样的学生都应当亲敬。第二,学习是任务,为了学习不应当和老师过不去,或者故意给老师找茬子,不要斤斤计较老师的错误,要善于原谅老师。任何一位老师总会有优点和长处的,学生要善于发现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并且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交往,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十)自我评价

人时时处处都处在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之中,学生更是如此。自我评价从两个方面说,一个是评价的态度,即积极评价,这个评价属于主观方面的评价。另一个评价的方法,即如实操作,这个评价属于客观方面的评价。

第一,要积极地看待、评价他人和自己,一方面从他人身上吸收精神养分,作为鼓励、鞭策自己的力量。一方面要积极评价自己。人与人不同,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有长处,这是很正常的,要善于学习人家的优点,不示弱、不嫉妒,同时要寻找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或者大力培养这些长处。能够发现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有的人一生都发现不了自己的长处。这当然有多种原因,首先因为人的长处有时候是很隐蔽的,当自己不去经历或者不去长时间体验时,表现不出来。其次,由于缺乏培养和学习,自己的长处得不到理论上的强化和实践上的验证,永远埋藏在不知不觉之中,以至一生给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定位。要发现自己的长处,一要寻找机会,深入体验;二要刻苦学习,夯实基础;三要大胆实践,不断摸索,这样才能够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第二,客观地看待、评价他人和自己。自己学习上有什么不足、缺失或者困难要客观地看待,科学地分析,寻找出差距,找到克服的办法。现在的青年学生,有一种过分的自信,其实害了自己。过分的自信就是不能够客观地看待、评价自己和他人,总觉得自己能行,说什么自己都能行,其实他早已和别人相去很远了,甚至已经被人甩的无影无踪了,他还在那里说自己能行。明明考试成绩每每倒数第一,总说能行,这叫能行吗?充满信心是对的,如果没有把自信变成动力而只作为一种欣赏,无异于傻子。在实际当中,对自己的学习、做人等都必须要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找出真正的差距,而且时时明确这个差距,时时为自己寻找缩小差距的动力和方法,并且随着计划的完成,还要看到具体的效果,这样,进步才是绝对的。

(十一)善于强制自己

学习是辛苦的,应试是残酷的。早在几十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教考,学生学考,结果,音乐没有了,图画没有了,孩子脸上的血色没有了,家中的老牛没有了,民族的希望没有了……人人都知道应试残酷,其实比应试更残酷的,是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任然不得不将孩子推向残酷的应试考场。每当考期将至家长是后勤部长——吃喝住行样样伺候到位。是公关部长——凡是能想到的关系都要一一联络,希望能够获得有利于孩子胜出的信息。还是心理医生——孩子考前紧张、焦虑,一会儿肚子疼,一会儿腿发软,都的想尽办法帮助排解。孩子进了面试或者笔试考场,却把紧张、焦虑留给了考场外的家长。孩子在大楼内应试,家长就在大楼外守望,或坐,或力,或走,每个人都将虔诚的目光投向那幢决定孩子命运的大楼……在当前考试制度一时还取消不了的情况下,学习、考试、升学、就业、提拔等都将如期而至,而面对这背后的无限憧憬,那一样都不是学生喜欢参与的,因而学生要会强制自己面对今天的教育现实。只有刻苦学习,只有面对不愿面对的现实,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十二)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反思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味,进一步加深理解,一种是进行反面的思考,对知识内容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质疑,这样会更清楚其含义,获得更为可靠的知识和技能。合作也有两种,一种是和老师合作,通过与老师的沟通、理解,取得老师的重视、信任、支持和帮助,当然学生必须处于主动地位。一种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有些问题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乃至争论,烙印更深刻,认识更理智、更全面。

(十三)利用辅助手段学习

现在教学手段非常先进、发达,学生要注意利用这些手段,特别是上网。学生最爱上网,但上网看的往往是低级趣味的东西,或者在玩耍,这就浪费时间。教学上现在要开发一种软件,就是利用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从网上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当然现在已有“区域网”、“天网”、“地网”等,学生要积极利用这些辅助手段学习。

学校也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手段的改进。

(十四)正确认识考试分数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且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由于高考制度取消不了,因此,学校的考试也取消不了,考试分数理所当然地摆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一方面要争取考个高分,另外,也不能为了分数而不顾一切,甚至折磨自己,乃至自杀;高分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低分的学生必将永远存在,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包括道德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体质体能素质、综合文化素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分数的作用可能在一个时期内还将存在,但它的作用肯定要降低,社会更注重人的能力,社会也会使有能力的人有立足之地的。从国家的大政方针看,现在看待人才的标准就是“不惟学历,不惟身份,不惟资历,不惟职称”,虽然真正落实这一政策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毕竟已经看到了曙光。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但教育并不使万能的,同样的教育,却会出现相差非常悬殊的各种人才、奇才,乃至罪犯。

(十五)敢向老师说“不”

现在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很大,已经具备了向老师挑战的条件。老师不神秘,更不应当迷信老师。知识可以从老师那儿获得,也可以从别的地方获得,或者通过其他一些辅助渠道获得,这对老师的教学是补充。学生听老师讲课也可以有所选择,只要积极主动地学。要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或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这种“应战”的准备,而且准备积极发动挑战,迎接挑战。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班上有一位差生,在老师叫学生演题时,他反复举手,一再要求上讲台做题,开始老师不同意,最后还是同意了学生做题虽然错了,但这位学生却轻轻地很掩饰地将老师的错误改对了,此事老师很受感动。当然,对老师敢于说“不”,必须要认真听课,认真思考,进入角色和情景之中。

(十六)培养兴趣,发展爱好

如何学习,方法很多,最关键的是培养兴趣。读书本无兴趣,从幼童到少年,还不知道读书有何用处,以至到了有所知悟,学生的担子变的十分沉重,不爱学又不得不学,基础不好而又力无回天。所以,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东西掌握得多了,应用得多了,乐趣也自然就有了。这其中包括从没有兴趣到有兴趣,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有些兴趣可能还是强迫出来的。一方面要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爱好,爱好是人天生骨子里就有的,在为了兴趣、分数的同时,同学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爱好并精心培养之,爱好如果得到顺利发展,同样有望将来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 下一篇:中学生必需养成的十种习惯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