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冯开平)内容梗概
《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冯开平)内容梗概
第一:小说的六大看点
1、内容尤厚重:旮旯村倒映着世界的影子
2、弘扬主旋律:再现农村五十年风云画卷
3、思想极深刻:站哲理的高度品人生况味
4、行文颇诡谲:风流事怎么变成了风流事
5、语言原生态:泉水叮咚响,乡风流韵长
6、视角平民化:草根作家一片真情歌苍生
第二:小说的主要情节
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风情画卷,一首淮河流域源远流长的乡风民俗之歌,一部当代版的《白鹿原》。中心情节是围绕着一件大伯和弟媳妇的莫须有的风流事来进行的,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一件风流事是怎么样变成爱之风流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流歌的。
从故事的内容看,应该叫《雪脉》(雪脉是血脉的谐音),因为通篇围绕着人们在传宗接代的观念的支配下,千方百计的要娶妻生子,由此引发了各种人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换亲、买卖女人、买卖婴儿),雪脉也是故事中一个孩子的名字,所有的情节几乎都是围绕者他来展开的;从故事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应该叫《轮回》,男女主人翁结合,就是一个爱的轮回的故事。本来嫦娥是说给老大的,可是由于嫦娥妈妈的作祟,嫁给了老二,经过离婚、改嫁、丢孩子、得孩子等曲折的经历,和强奸、杀人、坐牢等痛苦的磨难,最终还是成了老大的妻子。围绕着主要故事的爱的轮回,其它还有次要情节的轮回,渲染了这一轮回的主题。轮回既有宗教、宿命的成分,也有量变引发的质变、渐变导致突变的周而复始有规律变化的哲学的涵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故事的思想不消极。就故事的表现形式来看,叫《旮旯村的风流事儿》也不错,故事的人物和事件都发生在偏僻的旮旯村,视角也是以旮旯村人们的特有的视角,来审视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如以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来命名,叫《三月桃花红》或者《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最为合适,故事的主要事件几乎都发生在每年三月老龙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以故事的主人翁来命名可以叫《大柱子与嫦娥》,这两个人物分别是男一号和女一号;如果以表现主人翁的真善美的品质,可以叫《大爱不言性》,小说具有浓郁的淮河文化风情。
原生态的故事,原生态的语言,原生态的描写,原生态的感情,一切都是照生活的本来的样子搬到纸上来的。原生态到什么样子?就像那顶端还开着黄花的一条黄瓜,一朵花瓣上还滚动着露珠的牡丹,一只立于小荷之上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蜻蜓。
第三:小说主题思想
在当今文坛,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作品占着很大的市场。打开电视,大都是宫廷争斗,战场厮杀之类的东西,旌旗猎猎,黄尘滚滚,好不热闹;在新兴媒体网络里面,天上飞的金童玉女,地下走的武侠玄幻,一派刀枪剑戟之声;在传统媒体里,连篇累牍的大都是明星美女的花边新闻,大腕名人的感冒发烧之类无病呻吟的东西。而反映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人民群众的文学作品则是凤毛麟角,为八亿农民为主角的文学作品更是少得可怜。《旮旯的的风流事儿》这部作品,是脚踏大地,头顶蓝天的反映社会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小旮旯村变化,折射出农村50年的变化的历史。从1958年到2007年50年,跨过二个世纪的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大跃进,三面红旗,四清,文革,责任制,改革开放前期,中期),在这部小说里都有所反映,虽然不是正面碰撞,从一个侧面,擦肩而过,通过小说中的典型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中国农村社会色彩斑斓的多姿多彩的图画,经历过这些事情的读者,读了这部作品,会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把过去的日子再重过一遍,增加自己的生命厚度:对于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的年轻的朋友,通过小说中的典型场景的展示,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境况,去领略他们祖辈和父辈生活情景,温故而知新,增加自己的生命的广度。
小说中一号男主角大柱子,出生在那令人难忘的大跃进年代,因为生下来没有奶吃,他的父亲李大山平生第一次做贼,偷了公社养鸭场的鸭蛋,结果是被判了5年徒刑,大柱子的母亲李大丫为了养活孩子,偷了食堂的稀饭。张弘毅的爸爸,到公社去挑豆饼子,饿得饥肠辘辘的他,猛吃了一块豆饼子,而被胀死了,这些典型的事件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地写照。文革中的荒唐事,小说主要通过嫦娥的妈妈“老来俏”来表现的,她和杀猪的屠夫二狗子的野合,村里的造反派认为是阶级斗争新动向,把嫦娥的父亲王木墩抓起来批斗。那战天斗地的挣工分的年代,小说是通过张弘毅的妈妈为了多挣工分,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的愿望,而挑一担子粪累得吐血的场景来表现的,笔法虽然夸张幽默,可是通过这泪水中的欢笑,读者可以领略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改革开放初期,农民那种欢欣鼓舞的心情,小说是通过“看门头”、“惊艳嫦娥”等几个场景来表现的,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小说通过二柱子投资开发二郎山,菊花成立红太阳咸鸭蛋有限公司,唠叨妈卖瓜子等细节和场景来描述的。
总之这部作品通过旮旯村“个性”的人和事的故事化的叙述、描写和展现,表现“共性”的中国农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50年来人们生育、婚恋、生活观念的变化变迁,以及中国农村虽历经“大跃进”和“文革”的折腾,但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传统农村正在向现代农村裂变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旮旯村里舒卷着中国农村50年变幻的历史风云,一件风流事,包容了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酸甜苦辣。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听到中国农村铿锵前行的脚步声。
第四:小说人物形象
一件风流事,演绎了一首真善美的风流歌,成功的塑造一批鲜活的农民的形象。
作品以最底层、最偏僻、最角落的旮旯村的变迁为背景,以一件大伯和弟媳妇莫须有的风流事为主线,以描写农村中的人情世态为重点,给读者朋友展现了一幅半个多世纪,当代农村原生态的风情画卷,用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特有的幽默风格,土得掉碴的乡土语言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农民形象。是这部作品的另一个靓点。
看,大柱子带着“差把火”的性格缺陷,喊着“穿大鞋,放响屁,坐牛车,看丈人”的号子,左手牵着嫦娥,右手牵着雪脉向我们走来;王嫦娥脸上带着腼腆羞涩的微笑,心中藏着一腔的辛酸,向我们诉说着她再嫁、失子、复仇、坐牢的曲折经历;李二柱,头顶老龙河的高粱花,脚踏二郎山的黄土地,从无路的地方辟出一条路来,虽然做了大老板,还像邻家的哥哥一样可亲;张弘毅几分落寞、几分潇洒、几分无奈,几分浪漫的毫无遗憾的走向天国,给我们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李大山没有给大柱子娶上媳妇,而睁着不泯的双目,李大丫带着担忧大儿子找不到媳妇的遗憾而抱恨终身。还有那脚步踮踮,把稻草讲成金条的媒人“小撮合”,五十多岁了,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老来俏”,无恶不作的,人人皆曰可杀的“老瘦猴”,凡事都能够说出了子丑寅卯来的大甩爹,神神道道的何半仙,……,一个个的形象都是那么的灵动,都是那么的可触可摸。
丑到极处而又美到极处的大柱子,是作品浓墨重彩塑造的一个农民的典型,在大柱子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于农民的全部美学理想。大柱子生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大跃进年代,上了三个一年级也没有考够一百分,人家送了一个绰号“差把火”。因为这个原因,一姐一妹也没有给他换到一个媳妇,本来是说给他的媳妇,可是却成了弟弟二柱子的媳妇,作品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他“丑”的一面。在他的弟弟当兵不在家,怀了孕,人们都以十分世俗的观点议论说是大柱子的,大柱子,由于“差把火”的性格所致,也竟然公开的宣称,他弟媳妇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是你大哥我的。”到后来真相大白,人们才给他洗去了不白之冤。作品在欲扬先抑,抑中带扬的基础上,在后面的篇幅中,通过买妻送妻,买了孩子抚养孩子,进一步写他的勤劳和善良。
大柱子形象最为光彩的一面,是二柱子投资开发二郎山,大柱子瞬间成了红人,正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嫦娥临终有所托付,要见大柱子的消息。去还是不去?接受不接受嫦娥的临终的托孤?大柱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通过大兰子劝阻,二柱子踢皮球,小撮合暗中怂恿,周腊梅要挟等情节,把大柱子这个普通农民重情义、不势利、始终如一、矢志不渝的伟大的人格写得淋漓尽致。大柱子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村中最底层的庄稼汉的形象中的本质的一面,把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提炼了出来。
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统一的王嫦娥,是作者塑造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如果说,作者在刻画大柱子,侧重于表现大柱子的勤劳、朴实、负责任的一面,那么在王嫦娥身上,作品更主要的是写出软弱和善良一面,既有“哀其不幸”同情的一面,也有“怒其不争”批评的一面。很客观的再现了农村妇女的本质的特性。作品的前半部分,主要在她的善良、美貌和软弱的性格方面着墨,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则重写她心灵美的另一面——知恩必报。她杀了人,知道自己将要被杀头,她感到这个世界上,她有一个对不住的人——大柱子。她的托孤不是转嫁危机,而是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她把自己唯一的财产——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大柱子,以了却她愧对大柱子的内疚和大柱子对她的一往情深的感情。
二柱子是一个创业成功的新型农民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寄托着作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他的性格的转变经历了不是英雄而自以为是英雄,是英雄而不以为是英雄的转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了不起,真的了不起了,他反而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书生到一个成熟的企业家的演变的历史。
二柱子的创业成功,是从无路的地方踏出的一条荆棘之路。他心爱的嫦娥怀的孩子不是他的,而是他的大哥大柱子的,人要脸树要皮,他的脸皮丢在了旮旯村,所以他离开旮旯村时,他发下了一条他自己都后悔的誓言:“不混出个人样子来,永远不回旮旯村。”在农村的青年中,混出个人样子来谈何容易?在七分努力,三分机遇和改革开放的好形势下,使他成为创业成功的典型。他的命运改变了他家庭的命运,也改变了旮旯村的命运。二柱子这个典型,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千千万万个成功者的典型的代表。通过这一个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于改革开放的热情的讴歌,旮旯村中在二柱子的影响下,涌现出了像菊花这样的县里三八红旗手,优秀企业家的一批典型,这就是当前的主旋律。
张弘毅是一个落魄的农村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一个不断失败不断奋斗,最后还是失败的形象。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落魄而又浪漫。他的悲剧命运,从客观上来说是社会造成的,从主观上来说,是他刚愎自用的知和行的严重脱离造成的。诚如他自己所说,是社会和他的性格双重的原因叠加造成的,客观给他下了一场霜,性格就再给他在加一层雪,社会使他的这个屋漏了,性格就使他碰到连阴雨的天气。这个典型的意义,就在于他的身上概括了农村中这一类知识分子中很多共性的东西。
如果说,大柱子,王嫦娥,张弘毅这三个典型人物的身上,概括了农村中的中年农民本质特点,二柱子、菊花等身上概括了农村中的青年农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的话,那么以李大山,瞎老太为首的几个人物的身上则概括了中国老年农民形象的特点。李大山的坚韧不拔、认真负责的家庭意识,瞎老太任劳任怨不服输的个性,唠叨妈想说啥就说啥的爽快,大甩爹随方就圆亲和力,何半仙的能说会道在作品中也都有表现,也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作者的笔下都非常的有个性,他们紧紧拥抱着大地,依托着山川河流,用生命和青春也谱写了一首苍生之歌,活得五光十色,也活得轰轰烈烈,也有自己生命的颜色。
第五:小说探索精神
小说以世态人情为切入点,以淮河流域的民风、民俗、民情发展变化为主线,原生态的展现乡土社会的变迁。中国文学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这种现实主义传统受到很大的冲击,城市化的进程有其值得称道的一面,可是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过去原生态、质朴的乡村文化被城市灯红酒绿的城市文化洗刷的十分苍白。在这种大背景下,这部小说把视角对准了传统的农村,对准农村农民,对准了淌金流银的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对准了位于苏皖交界的一个偏僻的旮旯村,对准了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大柱子一家,想给读者朋友展现一群草根农民50年间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再现了淮河流域一幅幅风情万种的民风民情民俗的画面。
多年来,文化界一直在争论重写历史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各种纪念文章,各种文学作品也是多如牛毛,可是往往是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从革命记忆的角度去展现的比较多,真正从民俗的角度,从民风民情的角度,展现可以说还比较少,从而导致了乡村记忆的流失。有学者不无忧虑的说,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于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状态的失衡呢,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生存状态,也同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正在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一样的破坏。作品继承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乡土寻根的文学传统,从拯救记忆出发,原生态的展现淮河流域50年间原生态的风情,寻找心灵的归宿,寻找个人存在的价值,存在的身份和生存的意义,也许,作者是在做一种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