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相》(余耀华)内容梗概

作者:佚名 字数:4329 阅读:31 更新时间:2016/06/09

《千古第一相》(余耀华)内容梗概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室王权逐渐衰落,诸侯违礼僭越行为逐渐公开化,各自坐大,这就是孔子所称的“礼崩乐坏”时期。诸侯争霸,天下乱成一锅粥;礼崩乐坏,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混乱,引发旧有秩序的解体。

  在群雄争霸的过程中,管仲横空出世,从一个布衣平民,神话般登上齐国宰相之位,他的出现,改变了齐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管仲家道中落,家境贫寒,为维持生计,他与好友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后来,又一同投奔齐国,弃商从政,分别辅佐齐国二公子纠和三公子小白。

  齐襄公荒淫无道,朝政不振,王室内部斗争趋于白热化。为了安全,管仲随公子纠去鲁国寻求政治避难,鲍叔牙则随公子小白去了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接着,公孙无知被杀,齐国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夺取国君之位,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管仲为帮助公子纠抢夺君位,带兵在途中截杀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却不想箭中带钩,公子小白诈死,骗过了管仲。这就是成语中所说的“一箭之仇”。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放慢了归国的速度,小白在鲍叔牙的策划下,加快速度赶回都城临淄,抢先登上了君位。先到为君的小白,即是春秋首位霸主齐桓公。

  管仲和公子纠退回鲁国,继续他们的政治避难生涯。

  齐桓公即位后,计杀公子纠,并欲杀管仲,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极力劝阻,并成功地将管仲引渡回国。

  齐桓公欲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主动让贤,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称管仲才是齐国国相最合适的人选。齐桓公不愧为开明国君,不仅宽恕了管仲,而且还封他为上卿,拜为“仲父”,筑坛拜相。

  管仲拜相之后,与齐桓公约定,五年不得对外用兵,他要利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经济以提升国力,走富国强兵之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齐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管仲的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两个方面:

  管仲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他将行政改革与军政改革相结合,同步进行。将国家行政体系规划为“三国五鄙”(三大军区、五大行政区),“作内政而寄军令”,即寓兵于民。把居民组织和军事编制统一起来,建立军政合一的体制。农忙时,这些人是农民;农闲时,将他们召集起来进行训练。有这样一支常备军,国力富强以后,齐国无敌于天下。

  行政改革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制度,实行问责制,各地行政长官定期到都城述职,使行政走向体系化。管仲的改革,成为后来秦、汉两朝统一天下的基石。

  行政体制改革为经济改革服务,要想使国家强大,重要的是要发展经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经济改革就不算成功,国家也不能真正富强。因此,管仲在初步完成行政改革后,对经济进行了大胆地变革。

  管仲的经济改革从农业税制改革开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农业税制改革的政治家。农业改革的核心是推行“相地而衰征”政策,即将土地分为七类,根据土地肥力的等级征收赋税,使赋税趋于合理,极大地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要走富国强兵之路,仅靠农业不行。管仲深谙此道,在对农业进行改革之后,他又对商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推行“官山海”政策。

  所谓“官山海”,就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盐、铁实行专卖政策。

  齐国滨临东海,盛产鱼、盐和铁。而盐、铁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过去,盐、铁的生产与销售都被富商大贾垄断,丰厚的利润全都落入商人的腰包,国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商人出身的管仲敏锐地觉察到这个问题,在齐国推行盐、铁专卖政策。具体办法是:生产由盐民进行,销售由国家垄断,设置关卡,禁止私盐外流,并控制盐铁价格,国家通过专卖而达到垄断经营。

  官山海政策推行之后,各国商贾纷纷涌向齐国,天下的黄金也大量地流入齐国。专卖政策为管仲首创,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为了促进贸易,招商引资,管仲创行了“关讥而不征”政策,即外国商人来齐国做生意,通关只检查,不征税费,并制定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外国商人来齐国做生意。

  例如:管仲规定 “凡来四匹马架一车的外商,免费供给食物;来十二匹马架三车的外商,再加供给马匹的饲料;来二十匹马驾五车的外商,除享有上述优待政策外,另外再配五个专职服务人员”。

  优惠政策公布之后,各国的商人趋之若鹜,如流水般涌来。齐国的市场迅速繁荣起来。

  管仲是中国历史第一个认为文化娱乐是产业的政治家,其设女闾三百以安行商。此举后人虽有异议,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确实对齐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管仲设置的女闾,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妓之先河,对后世中国的公共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专操皮肉生意的行业——妓院,专操皮肉生意的职业——妓女。管仲征收的“夜合之资”,也就是后世的所谓“花粉税”、“花粉捐”。这恐怕是管仲当初所始料未及的。有人说,管仲是中国妓女的祖师爷,虽是一句笑谈,却似乎也恰如其分。

  商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管仲是一个商战高手,是中国商战的祖师爷。他辅佐齐桓公,除了兵战之外,还以“商战”出奇制胜,达到倾覆他国的目的。

  例如:莒国和莱国与齐国相邻,虽然算不上大国,但实力也不弱,两国长期与齐国对立,齐国欲争霸中原,肯定先要解决这个后顾之忧。齐桓公惯于用武力征服他国,管仲却不好此道,他决定同莱、莒两国打一场特殊战争——商战。

  莱、莒两国土地广阔肥沃,盛产紫草,管仲准备了大批资金,在莱、莒两国的边境大张旗鼓地高价收购紫草,莱、莒两国的百姓见紫草能赚大钱,铲除地里的庄稼,改种紫草。两国国君见本国的紫草能换回齐国的铜钱,非常高兴,号召国人大量种植紫草。

  第一年,齐国对莱、莒两国农民送来的紫草不加限制,全部高价收购。如此一来,两国农民心里更踏实。第二年,两国的农民干脆不种庄稼,所有的土地全部改种紫草。到了紫草收获季节,管仲突然下令撤走全部收购紫草的人员,封闭齐国与莱、莒两国的边界,禁止莱、莒的紫草进入齐国,紫草一下子堆积如山,卖不出去,成了柴草。由于两国都去种植紫草,不种庄稼,导致两国市场上的粮食奇缺。管仲又在边境设卡,严禁齐国的粮食流入莱、莒两国。粮食生产周期长,不是说种就种得出来。由于粮食奇缺,导致莱、莒两国市场的粮食价格暴涨,粮食价格高于齐国数十倍,而且还有价无市。莱、莒两国的百姓纷纷投靠齐国,使两国国力大损,不得不臣服于齐国。管仲不费一兵一卒,看不见战火硝烟,以商战降服了莱、莒两国。管仲还用同样的办法击败了鲁国、梁国、楚国。管仲的商战虽然包含了一些权术,但比起血淋淋的战争,不知要好多少倍。

  管仲主张战争的正义性,尊周王攘外夷,主张睦邻外交,使齐国赢得了诸侯国的广泛支持。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真正的“兵车之会”,即联合作战的盟会仅三次;“乘车之会六”,即召开诸侯国联合会议却有六次。

  例如鄄地会议,是齐桓公第三次会合诸侯。与会诸侯签订新的盟约为 “三合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这个盟约的核心,实质上就是一个关税协定,而且是一个低关税协定。由于齐国是工商大国,所以这个盟约对齐国就显得十分有利。虽然与会的诸侯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不赞成这种低关税政策,但齐国还是利用其影响力,强行通过了这一盟约。

  管仲主张富民强兵,在他的辅佐之下,国弱民穷的齐国,秣马厉兵、励精图治,终于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而且,管仲还为我国历史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今天,人们常说到的“一箭之仇”、“管鲍之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马识途”、“富民强国”、“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等成语,都出自于管仲的故事和其言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管仲以其之独特色彩为中华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河岸》(苏童)内容梗概 下一篇:《属蛇女》(于雷)内容梗概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