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与儿童人文素养培育

作者:孙建国 字数:5612 阅读:53 更新时间:2016/06/09

文学教育与儿童人文素养培育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儿童大量阅读的课外读物也大多是儿童文学作品。显而易见,儿童文学是儿童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儿童人文素养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人文素养的探讨滥觞于清末民初,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一是儿童文学教育是改革传统蒙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清末在“救国保种”的政治启蒙思潮中,儿童得以被重视,被当做未来之“国民”。林纾曾说:“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使得这一时期儿童小说的主题多关涉时代,用以鼓舞爱国热情、激发救国壮志。而当时大量被引进的则是政治题材的小说,如林纾曾译过《爱国二童子传》《鹰梯小豪杰》等多部小说表现少年英雄。1903年出现的“中国轩辕正裔”的长篇小说《瓜分惨祸预言记》,以矢志救国的少年英雄为主人公,将其爱国热情表现得力透纸背。20世纪初兴起的“学堂乐歌”,其内容主要是为救国而宣传的“尚武”和“勤学”,而宣扬尚武精神的军歌尤其多,如黄遵宪曾写下《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号召小学生“雪汝国耻鼓汝勇”,末章云:“勉勉汝小生,汝当发愿造世界。太平升平虽有待,此责此任在汝辈。”此外,在这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将儿童视为国家的未来,开始关注儿童的教育,主张输入外国的先进文化,改进传统的蒙学教育,对儿童读物改进也做了初步探索。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曾提出改进传统的蒙学教育的主张。虽然一开始充满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但是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

  二是儿童文学教育应该“陶铸儿童天良性”。 梁启超关于儿童文学“也应该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的观点,确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作用和功利目的。根据胡传经考证,这是近代关于儿童文学最早的定义,尽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提出的宣传主张之一,但代表了社会进步力量,是一种进步的文艺观。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发表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提出了不能把儿童当做“缩小的成人”,要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独立。这是我国比较早的儿童文学的儿童观,对后来儿童文学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根据现存的资料,早于周作人近20年即1902年,黄海锋郎就在《杭州白话报》第9期发表《论今日最重要的两种教育》,把提高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的素质作为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认为“民智、民德、民力是改造社会、强国保种的要素”。不仅如此,同年,黄海锋郎又在《杭州白话报》第13期上发表了《儿童教育》一文,系统提出儿童文学教育问题,批判传统的蒙学教育的弊端,提倡新式的教育法则,并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利作用进行了论证。在这篇专论中,他论及了儿童文学的作用:“儿童幼时智识,至老不忘,教师最好把些爱国的故事,为人的箴言,替儿童演说,就可以养成儿童爱国心,陶铸儿童天良性。”这一理论,具体阐述了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儿童形成自身爱国思想,并进而培养自己优良品性的观点,从客观上宣布了儿童文学教育和儿童人文素养关系的确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黄海锋郎的“改造社会、强国保种”的儿童教育主张和要“陶铸儿童天良性”的儿童文学观点,在清末就提出,无疑是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以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的领军人物曹文轩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曹文轩第一个明确提出:“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是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使命感。”(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09页)这种提法,突出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它把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神圣的使命,这正是儿童文学美学追求的重要目标。1990年代以后,作者较少再谈“塑造未来的民族性格”,而是强调“儿童文学要为儿童提供人性基础”。对于这种变化,作者曾作过解释,认为:“这与塑造未来的民族性格并不矛盾,而且在相当程度还存在承袭关系。儿童文学并未简单地把民族性格仅仅理解为强悍,而是多层次、多含义地理解民族性格。在赞扬强悍的同时,没有忘记民族性格的丰富性:质朴、善良、坦诚、开朗、柔和、高贵……”但从前者到后者,毕竟反映着一种题材、主题、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一种艺术表现上的拓展。(吴其南:《当代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我们不能说曹文轩“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的观点借鉴或者继承了黄海锋郎“改造社会、强国保种”的儿童教育主张,我们也不能说曹文轩“儿童文学要为儿童提供人性基础”的观点借鉴或者继承了黄海锋郎儿童文学要“陶铸儿童天良性”的观点,但我们至少可以说,曹文轩观点与黄海锋郎观点不谋而合,并且有了更为纵深的开掘。世纪初的儿童文学理论先驱与世纪末的儿童文学理论领军人物在儿童文学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塑造未来”与“强国保种”英雄所见略同,“人性基础”与“天良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儿童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小学在语文课儿童文学教学中肢解课文,偏重于字词句教学,忽视了儿童文学美感、人性的熏陶;有些小学只关心升学考试教辅书的推广,不重视包括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在内的人文阅读。致使一些小学生成为做作业、考试、升学的“奴隶”,他们的人文素养养成和可持续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我们觉得,当下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人文素养培育,至少应当关注以下三点。

  一是儿童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人是精神文化的动物,人的精神生命中不能没有文学的滋养。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这是一种直接关系到民族未来一代精神生命成长的文学,是亿万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于广大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审美陶冶具有特殊作用与价值功能。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都具有文学的共性。在以往的数千年人类历史中,文学的特点相当固定而清晰,那就是:以书面文字为基本媒介,以人性和审美为精神主导,以教育、知识、趣味娱乐为辅助,承担着人们宣泄情感、传输思想的任务,是人类精神文化中历史悠久而有独特意义的重要部分。儿童文学除了和成人文学一样,都具有文学的共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儿童文学具有个性,即特殊性,一是社会教育的要求;二是孩子本身的特点。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所接触到的东西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而其中的“阅读”对人的影响最大,比如读童话会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读科幻、神魔作品会激起孩子们的幻想;读知识性的读物会增添孩子对世界的兴趣,从而启发创造性。总之,在儿童时代读什么样的书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关系到儿童心灵的塑造,其意义作用就不是一般读物所能相比的。许多美好的情感、优秀的品质、人生成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例如爱、责任、信念、勇气、诗心、激情等等,是完全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传递到孩子们的心灵中。儿童文学通过最优秀的精神食粮使孩子们受到教育,它们直接面向广大小学生,有最便利的渠道将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孩子们。它们有责任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求索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体验到人类的诚实、善良、尊严、虔敬、悲悯等美好禀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这是儿童文学之于儿童人文素养的魅力之所在。儿童文学精神功能的释放为我们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可能。例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一篇感情真挚的童话《去年的树》。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冬天到来的时候,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明年回来继续为树唱歌。春天来了,鸟儿却见不到好朋友树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鸟儿飞到山谷,飞到工厂,飞进村庄,最后终于找到了由那棵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灯。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小学老师指导小朋友扮演鸟儿和树,友谊、守信、忠诚等积极情感就会在小朋友鸟儿找树的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鸟儿的歌声,是对“去年的树”诚挚情感的流淌。在淡淡的忧伤气氛中儿童会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友情,品味到一种独特的生活滋味。据说有些儿童在看完这个童话故事表演后先是鸦雀无声,后是哭成一团,足以说明深沉的情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二是儿童文学教育注重儿童的人文素养价值取向。首先培育儿童的诗性精神。儿童文学的整体魅力在于它以相对简单的艺术形态表达出人类普遍、共同、永恒的感受,体现人性的意义。它把优美的诗情和精湛的哲理融为一体,满足了人的诗性要求,纯洁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儿童文学诗意促使儿童教育保护来自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的心灵在诗意中栖息,让儿童的诗意能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驰骋。其次培育儿童的温情精神。儿童友善、纯真、弱小的性格特征,使童心世界充满温情。儿童情感世界的主旋律是爱和关怀,即使有些忧伤,也会在温情中溶解。儿童文学的温情精神使得儿童教育永远是暖色调的,充满和煦的阳光,充满人性的关怀,让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他们的人生中发芽、开花、结果,促进他们的精神生命健康而和谐地成长。

  三是儿童文学教育注重儿童的情感发展教育。儿童教育应当以非智力教育为主,智力教育为辅。也就是说,儿童教育应当以成长教育为主,学习教育为辅。绝不能本末倒置,揠苗助长。非智力教育或者说成长教育的重要元素就是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儿童文学教育,情感教育离不开儿童文学教育。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来说是浅语的艺术、启蒙的文学、诗性的文学、快乐的文学。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儿童美好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是浪漫的,却又是“沉睡”着的,需要成人去唤醒,去培养。例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小人鱼高尚的内心世界;《丑小鸭》中表现的对弱者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让小读者心动并有所感悟;《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会唤醒儿童的智慧和同情……而这些儿童情感发展的接续离不开儿童文学教育。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中,阐述了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在儿童的内部有一种力量能够引领孩子自我成长,这种力量就是“精神胚胎”;第二,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更是一个心理、情感的成长过程。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着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揭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自发行为去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他们“精神胚胎”发育的重中之重。儿童文学要点燃儿童精神生命的火焰,照亮那一个个“漆黑地狱里的灵魂”。

  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宋庆龄其实不姓宋 下一篇:孩子成长有规律可循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