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小羊的刺激

作者:佚名 字数:1919 阅读:173 更新时间:2016/06/09

20、小羊的刺激

选自《艺海拾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第2版)。

秦牧

在热带城市里,有一种卖羊奶的场面很有风趣。卖羊奶的人赶着几只羊,一路走一路喊卖羊奶,他手上是连一桶羊奶也没有的,谁要买,就“现榨现卖”。

奇怪的是被赶着上街的山羊,不但有母羊,还有小羊。小羊当然是没有奶的,但是它有一个作用,可以帮助赶羊人挤出母羊的奶。每当有谁要光顾的时候,赶羊人就让小羊靠近母羊,让它用嘴拱几下奶房,这一来,赶羊人榨起奶来就容易得多了。要不然,母羊的奶房虽然是胀鼓鼓的,榨奶可大不容易。

这个场面我是在少年儿童时代看到的,多年来,一直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关于母羊和小羊被作弄的那方面的事情我不想谈了。这里想说的是:这事颇引起我好些联想,有不少事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是不行。母羊奶房里面,奶是有了,然而不经过小羊这么用嘴拱几下,奶汁仍然不容易流出来。

这不也使人联想到在艺术工作中,某一些事情的刺激,对于创作欲的发扬,大有好处的那些道理么!

唐代有一个叫做郑綮的宰相,很会作诗。有一次人家问他:“您近来有新诗吗?”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这里怎么能够得到!”古代长安,东面的灞桥,西面的渭城,都是长安人送别亲友的时候,盘桓惜别,折柳相赠的地方。在那种地方,当时的人们触景生情,不知道写下多少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诗篇。因此,郑綮认为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诗思就会喷涌而出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后代的陆游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诗句,撇去他报国无门,愤慨自嘲那方面的心理不谈,“细雨骑驴入剑门”,在陆游看来,也就大可激发诗思了。这道理,和郑綮所说的颇有共通的地方。

原来有一些生活积累,不经过激发,它是扬不起波澜来的。

本来没有或缺乏感性的生活知识,这正像母羊还没有生小羊,奶房里空空如也,没有奶汁,任你怎样去榨,也榨不出奶来。

但是母羊奶房里已经有奶汁了,还得经过小羊碰撞的刺激,它才容易流出来。

前面一个道理,我们已经谈得不少了,没有生活实践,没有相当程度的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没有一定的表现技巧,还谈什么创作呢!

后面一个道理,我们也许还谈得不够多,有了奶汁之后,怎样使它流出来呢?

我想:深入到令人激动的生活斗争中去,对于各种艺术品广泛浏览,和人接触、谈话,独自思索、酝酿、练功……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激发剂”。

在感到艺思枯竭的人们当中,有些人缺乏这种激发剂,有些人缺乏那种激发剂,不一而足。在这种情形下,每个人所需要的“小羊”并不是一样的,但是无论如何,必须找出这头“小羊”来,问题才能解决。

这些年来我们有机会在接待外宾的工作中会晤到许多国度的作家,谈起来,几乎各国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好些作家在写了一两本东西以后,就搁笔不能再写了。艺术思维枯竭,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也许比面庞上皱纹增加对于一个花旦的威胁还要大。怎样找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只要想想母羊奶房里虽有奶汁,却也有挤不出来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对每一个这样的人,真正去找一种切合具体需要的“特效激发剂”,是如何的需要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不断增加生活积累。如果把生活积累的增加看做是量变,那么,所谓“灵感”,不过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质变”罢了。

重要的是奶房里得有一定数量的奶汁的储藏,然后才是“小羊”。

阅读指要

这篇随笔所阐述的道理前面文章已经谈到了,然而本文通过卖羊奶这个事例来谈灵感问题,谈得十分形象、生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一连阅读了两篇关于灵感的文章以后,能否结合自己作文写一点笔记,也来谈谈灵感问题。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21、感情是特殊的动力与原料 下一篇:19、谈触发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