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论据的叙述技巧
18、论据的叙述技巧
选自《怎样写论文》(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于成鲲
论事析理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传统手法。通过对事情简洁明了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借以立论的事物的面貌和来龙去脉,从而为立论提供依据。由于陈述的道理不同,因而对论据的叙述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一、记事说理
记指记载,事指客观的历史事实。通过历史人物的经历、事迹的记叙和议论讲明一个道理,这是我国早期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国策》中的《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颜斶〔斶〕念chù。说齐王》《唐雎说信陵君》等说理文都属于这一种类型。这一类文章既有叙事描写又有议论,文笔生动,记事完整,论说雄辩,观点很鲜明。
《司马错论伐蜀》,记叙的是司马错与张仪当着秦惠王在伐蜀还是伐韩问题上的一场辩论。文章记事交代简略,记载论辩详细,最终司马错的意见被秦惠王采纳了。
《范雎说秦王》描述范雎开始只是吞吞吐吐、“唯唯”再三、不说实情,后来才讲明他之所患。《颜斶说齐王》记载的是颜斶与齐宣王之间在“主为贵”还是“士为贵”问题上的一场唇枪舌战,终于以齐宣王的归真反璞使颜斶得胜。
在现代文中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一开头就是“我们赢了!”“中国女排夺得了世界杯!”接着是举国为之欢呼的一段概括描写。这是交代事实,不是议论,下文的学习女排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议论,正是从这件事而产生的。所以,它是论根,是议论的依托物;张志光同志的文章《功名难夺报国心》(见1981年3月30日《光明日报》)分别叙述了我国近代科学史上三位科学先驱:詹天佑、冯如、谭根的事迹。通过叙述事实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品格。这篇文章先提出三位科学家的名字,未说先张其本。下面有两层论述,一层论述他们的才能,他们的一生,是登高涉远、破奥解谜的一生;是献身科学,为祖国扬眉吐气的一生。另一层论述他们的志气,从而导出“功名难夺报国心”的结论。环绕这两层意思叙述事迹,展开议论,并从而引出结论。这种情况与前一篇文章不同。事实的叙述既是提出问题的依托,又是论点必须的论据。
二、论事析理
另有一类议论文,写的也是历史人物及其有关事迹,但写法很不相同。虽然也有事,但以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为主。如苏东坡的《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就是这一种类型。
《范增论》先用一笔记叙一个历史事实:刘邦用陈平之计离间项羽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范增怒而请归。接着作者就范增的去发表看法,集中说明范增的去是必然的,只是去得太晚了。
《留侯论》也只叙了一句“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并未详述这个故事,也未叙述张良一生的有关事迹。仅仅是通过剖析老人为什么授书于张良,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的道理。
《贾谊论》亦如此,仅就梁王堕马死,贾谊自伤哭泣以至于夭绝一事发表议论。文章着重分析了汉文帝未能重用贾谊实行削诸侯之策略的客观原因,认为贾生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未能谨其所发。
《晁错论》也同样,说明他的死是“失足”自取的,并未详叙错的事迹。
通观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文章叙事简略,重在通过个别事件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发表个人主观见解。叙事在这里仅仅作为议论的发端和评述对象。
孟超的《陈老莲学画》,借明末画家陈老莲渡江拓杭州府学李龙眠七十二贤石刻的故事(即摹写十天拿给人看,人家说“似”,则喜,又摹十天,出示人,人家说“勿似”,则更喜),说明创作的两个阶段,从“形似”到“神似”的飞跃和相互关系。(见《长短录》一书)。巴人的《况钟的笔》(见《1956年散文小品选》)借“十五贯”中况钟拿起朱砂大笔在验明正身的时候,听到犯人喊冤枉落不下去,接连三起三落这件事,说明我们写文章应当对人民负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大勇气、大智慧,敢于坚持真理。
这两篇文章和苏轼的人物论有相似之处,即抓住某一事发议论,也有不同点,后者并不重于对人物的评价。现代的人物论比较全面评述一个人,像苏轼的写法较少。
三、依理述事
这一类论述方法和前两类又不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般论述方法。作者先提出一个论点,再举出事实一一证明,说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真实的。
贾谊的《治安策》就是这么写的。
开始,他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国险固,诸侯强大之后必然与天子有相疑之势。上疑下,必讨;下疑上,必反,自然就不能安。为证实这一点,举了亲弟淮南厉王长、亲兄之子齐悼惠王子兴居济北王、高帝兄刘仲之子吴王濞谋反的例子,说明现在如此,数十年后,诸侯强大起来,欲为治安就更难了。
因此,他建议文帝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的力量。先举了高帝对待韩信、英布、彭越、张傲、贯高、陈豨、卢绾等例子说高帝如何征伐、诛夷的。并以文帝与之对比。再以冯敬密奏淮南厉王反被刺而死和长沙王吴芮的忠诚为例子从正面说明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和功少最完、势疏最忠的道理。结论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文章从分论点入手层层论证,从正面和反面反复说明削弱诸侯的力量的重要性。中心论点虽并未一开始就出现,但目随纲而伸展,步步围着中心进行。论据的使用自然也呈现出“伞形”似的展开。由于用枚举方法例子很多,每一个例子都十分简括。有时从反面连举若干例子,一笔而过,突然插进一个正面的例子,予以评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阐述论据的技巧,实在令人赞叹。
恩格斯说:“在纯事实的叙述与描写上,引据本身就是单纯的例证。”马克思《资本论》一卷第三版序言。在《治安策》一文中也用了一些引语,其中有论断,如黄帝曰:“日中必慧,操刀必割”;也有故事的解说,前者为议论的依据,后者为推理作类比,相辅相成,各有其妙。
四、复述评析
唐弢同志在《门外汉手记》(见《繁集》)中转述鲁迅曾用过的一个印度故事。说的是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小孩到城里卖东西,归来时他骑着驴,小孩徒步。听人说这老头不懂道理让小孩走路他骑驴,他便改成小孩骑驴自己走路。又听人说小孩不晓事让老人走路自己骑驴,他便和孩子一起骑在驴上。后来又听人说两人骑一个小驴子太残酷了。他没办法了,于是对孩子说,这一下,怎么办呢?只有抬着驴子走了。
唐弢同志全文引述了这个故事。唯其如此,才能使人明白作者想借这个故事批评创作中那种没有主见的情况。但是,如果要评论《红楼梦》,也照样把《红楼梦》里的故事讲一遍,就不行了。那样的话,一篇文章就得写上百把万字。又不能照抄,又要让读者明白作品的内容,怎么办呢?因此,就只能用自己讲述的方法,将一百多回所描写的故事概括为一两百字的故事。这就是评论文学作品时常用的复述方法。
文学评论中的复述与一般议论文的举例不同,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再创造。文学评论的复述既不能照抄,又要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原来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这种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述性的评述柔和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巧妙的议论,这才具有文学评论的特点。如果叙述干巴巴的,评论又很概念化,读起来就很枯燥。
海涅引述了詹姆生夫人介绍《威尼斯商人》的女主角鲍西娅的一段话,是很有光彩的。“她身上具有她应有的那种莎士比亚经常赋予他的女角的可爱的禀性,以及她的种系所具有的那种尊贵、温婉和优雅,外加她个人独特的天赋:高度的智力,热烈的情绪,果断的决心和达观乐天的性格。这些都是她天赋的禀性。除此以外,她又兼具她的地位、她的周围关系所赋予她的诸多优异出众的后天教养。她是一个王侯般声望和百万家产的继承人;一个善解人意、侍奉周到的侍女成天陪伴着她;她在芬芳的气氛和奉承取悦中长大。这便在她身上造就了一种骄矜,一种高贵庄严的美,一种雍容的气度,这一切在她和那些显赫的亲昵的接触中,就在举止谈吐间表现出来。……”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第8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6月版)。
鲍西娅是《威尼斯商人》中并不比夏洛克逊色的艺术形象。莎士比亚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并没有评述性的介绍。评论家根据剧作中的描写对人物作了评述性的介绍。这种介绍中有描写也有议论。两者自然地融为一体。通过评论家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鲍西娅确实像是在大理石的宫殿里,在饰金的天花板下,在雕嵌着斑斓碧石的地面和杉木地板上长大的小姐,她充满透彻的智慧、纯真的柔情和活泼的机智,美极了。
文学评论中不仅介绍人物如此,介绍故事情节也同样是将充满激情的描写和理智的分析细心地结合起来。并且往往不是静止地像一般议论文那样先介绍一个论点,再举出例子加以证明,而是在介绍与评论人物的过程中,把故事情节轻轻地带出来。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介绍,在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时虽然都要用叙述,由于不同的议论方法,在使用叙述的时候大为不同,有史论中的记实,同时介绍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议论;有论事说理中先张其本,为立论先寻其根的简略叙事;有直接论述某一理论观点,先持论,后以事实依据作为证明;也有文学评论中评议与描写叙述相结合的复述。叙述方法不同,效果亦大为不同。可见,要写好议论文,要把道理讲通讲顺是一个方面,怎样把有关的事叙述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阅读指要
议论文中免不了有叙述。这叙述和记叙文中的叙述不同,要求服从于说理。由于说的理不同,叙述也有种种不同。本文对议论文中的叙述作了具体的分析,这对我们写作议论文不无裨益。
本文介绍了下列论据的叙述技巧:史论中的记实,同时介绍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议论;论事说理中先张其本,为立论先寻其根的简略叙事;直接论述某一理论观点,先持论,后以事实依据作为证明;文学评论中评议与描写叙述相结合的复述。仔细阅读本文,看作者怎样阐释这四个方面,说得是不是有道理。
你写议论文时,怎样处理议论文中的记叙的?在这方面有什么心得?阅读本文后,有什么新的体会?